分享

学生作文怎么教

 青龙董旄 2018-09-02

学生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作文难”问题又是困扰着广大师生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下面谨根据本人的工作和生活实践,谈一点个人体会:

一、引导学生破解“作文难”思想,让学生对作文不再有畏难情绪。

在引导学生学写作文的时候,要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到作文就是说话,只要把心里想说的话真正说清了,就是好作文。

我在课堂上是这样做的。我先问学生会说话不?学生回答说“会”。我就接着问:作文就是说话呀,既然你会说话,又怎么不会写作文呢?

当学生对此表示有所怀疑的时候,我会因势利导,通过一个个问题去问学生:长这么大,你有最喜欢过的人没有?有最恨的人没有?有最喜欢做的事情没有?把这些说出来就是作文啊!比如,你和同学打架了,如果你觉得委屈,到老师面前,或者回到家里,你会不会去告状?老师,谁谁谁欺负我了——看看,作文的主题有了,人物和事件也有了。然后老师会问:啥时候啊?在哪儿啊?你会回答不?你要一回答完,作文的时间地点也有了吧?接着老师又问了:他为啥欺负你呀?咋欺负的?看看,这起因、经过、结果不都有了吗?最后,你还可能和老师诉诉委屈,提提要求,这不就是作文的结尾吗?把这些弄到一起,再加个题目,这就是叙事作文呀!

然后,我们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告诉学生们写人的作文、论述性的作文,以及说明文同样也就是平时的说话,只要我们真正消除了畏难情绪,作文其实一点儿都不难。比如,今天换了一位新老师,你回到家里会不会和父母去说?先简单交待时间和换老师的事,然后是这位老师的第一印象,接着你一定会用具体的描述来说明这位老师好或者不好。把这些写出来就是写人的记叙文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消除作文的畏难情绪,让他们敢于动笔去写。

二、引导学生走出作文“开头难”怪圈,让学生真正敢于动笔。

当学生要写作文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觉得不知怎样开头,常常会说:老师,只要你告诉我开头咋写,往下就不用你了……其实,这还是“作文难”的思想在作怪。作文就是说话,而除特殊场合之外,说话是无所谓怎样开头和怎样结尾的。所以,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一句话都可以用作作文的开头,根本不必刻意去寻找。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是通过“玩儿作文”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破解作文的开头难问题的。我会在课上随意找三名同学,第一名同学说出任意一个作文题目,第二名同学随意说出一句话,第三名同学随意说出把第二名同学的话用在作文的第几句上,然后我当场作文。

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可以真切地告诉学生:作文无套路,不必搜断肠。只要拿起笔,信手写洋洋。

三、从开放式作文入手,让学生乐于作文。

在学生对作文普遍感觉比较难时,尽量少留一些命题作文。要从开放性题材入手,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自由选材,自主命题,老师只在篇数和时间上大体做个规定即可。等到学生对作文比较感兴趣,而且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我们再适量的开始半命题作文、最后过渡到命题作文。

在平时,我们也可以创造或者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学生去即时作文。比如,可以组织学生春游秋游、打雪仗等活动,活动结束马上让学生去写。这样一来,学生有话可说,作文自然就不难了。

有一年春天,我差一点儿被调到另一个学校去,学生们舍不得我走,家长找到总校,才把我留了下来。在刚刚确定我不再走的时候,我马上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文《老师被调走的时候》,二十几个三年级的学生,最短的写了3页多。

四、在学生写作文的时候,要平时多想,写时少想。

学生们往往是这样,本来对作文就不咋熟,写的时候还非要去想这句应该怎样写、下一句又该怎样写,结果越想越乱,最后直接“卡壳儿”。

在学生写作文的时候,要告诉学生,不要下去就写,要先酝酿感情,理清思路,等到心里对写的欲望特别强的时候再去写(哪怕是考场作文,也要留出一定的思考与酝酿时间)。但是只要是一拿起笔来,就什么都不要想了,心里咋想的就咋写,不用去管好坏、合适或者不合适,也不用去管什么标点符号或者错别字,有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去代替,或者干脆跳过去。

也许有人会说了,这样去写作文,写出的东西还有法儿看呀?其实不然,正因为学生们的思路还不是那么清晰,很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所以才要求他们中间尽量不要停顿,先把最初始的思路保存下来再说。至于中间有什么问题,留在后面修改的环节去修改和完善就是了。如果不这样,学生很有可能会因为一个字或者一句话把整个思路全弄没了,往下又怎样去写呢?

当学生在写作文过程中出现“卡壳儿”的时候,要告诉他们不要单纯地卡在某一个地方不动,把整篇文章从头到尾看几遍,思路往往也就有了。而这样还没有思路,不妨把作文丢下,去想想其它开心的事,如果不是在课堂上,也可以到外面去玩儿。等到把乱七八遭的想法清空了,心情变好了,再回头把作文从头到尾的看上一遍,思路基本上也就回来了。

五、通过互评互改方式,让学生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对学生作文,老师的精批细改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篇篇精批,不太现实。而且,精批细改的效果往往不如面批面改更好,但面批面改的效率实在太低,我们老师根本忙不过来。

与老师的批改相比,学生之间的互批互改更有优势。因为他们是一对一或者几对一批改,效率要远远大于老师一个人批改。而且,对于错别字和简单的语病来说,学生批改的也未必就不正确。同时,学生之间互相批改,更有利于批阅者和被批阅者进行沟通交流,在思想碰撞之间他们都会得到进步。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会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先把学生作文按小组分好,然后在本小组内用铅笔互批互改,批改后还要签上批改者的名字。学生批改后的作文统一由老师审阅,审阅过关的老师可以简单写上评语通过,不过关的可以发回重批。

对于比较典型的作文(特别好的或者特别不好的,以及毛病带有普遍性的作文),我会组织学生上作文评改课。在课上,由指定的学生去读作文,其他学生如果听出问题,可以随时叫停,然后提出自己的质疑,全班讨论。在这时,我会特别引导学生,对事不对人,只针对作文本身,不涉及作者本人,而且我还会引导作者本人像对待别人作文一样提出自己的问题。最后,我会在主题(中心)思想、结构安排等方面进行概括和补充,让学生的思想认识再上一个新的高度。

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积累,使作文时能够有话可说。

虽然作文就是说话,但是也离不开平时的积累和练习。这积累一是阅读积累,也就是通过扩大阅读量来增长自己的见识,以及语言文字的累积,表达方式的运用等;二是要通过观察生活,进行随时随地的材料积累。比如,我们可以观察春天的云和冬天的云有什么不同,柳芽儿是怎样一点点变成柳叶的,上课了同学们都有什么表现等。通过这些积累,我们的“作文知识库”就会不断得到扩容,再写作文的时候就可以随时拿出来用了。

在练习方面,一是可以让学生从写日记入手,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特别对于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从每天写一句话开始,逐周增加(第一周每天只写一句话,第二周变成每天写两句话),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就一点点上来了。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虚拟作文”,即每看到一个作文或者作文题目,只要有时间,就可以去想一想如果让我写这个作文,我应该怎样去写——这种“虚拟作文”比真正去写省时省力,涉及的内容与题材更丰富,坚持下来效果非常好。

总之,学生作文是个慢功夫,要从消除学生的“作文难”情绪入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让学生的作文真正的紧密联系生活,并通过不断的积累与练习引导学生稳步前进。如果坚持做到这些,作文又哪里会难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