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洋:宗其香百年展与夜景山水画的融合探索

 言微理举 2018-09-02

适逢宗其香先生诞辰一百周年,2017年6月27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宗其香百年诞辰纪念展“共美其香”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通过三个单元板块完整展示宗其香先生的创作轨迹、独立品质与艺术理想,系统梳理回顾了宗其香的艺术探索之路。在20世纪中国画的整体视角下,本次展览试图通过全面展示、深入研究,将一位名师大家重新拉回关注视野。展览期间,中央美院艺讯网采访展览执行策展人、中央美院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于洋,分享展览的策划缘由、期待目的和策划之道,也分享了他对宗其香的艺术及近现代中国画学研究的理解和认知。

于洋:宗其香百年展与夜景山水画的融合探索

宗其香纪念展“共美其香”展览现场-1

采访时间:2017年6月30日

采访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采访撰文:张文志

艺讯网:此次宗其香纪念展“共美其香”是在中央美术学院“百年辉煌”项目中举行的,那除了百年校庆这个背景外,还有哪些方面的因素促成这个展览的策划和展出?

于洋:宗其香先生出生于1917年,今年是其百年诞辰,这一代艺术家几乎是与中央美术学院的校史同龄。从美院的角度来讲,将宗其香先生百年诞辰展览放置在美院“百年辉煌”项目里边,展览就有了双重的价值和意义在里面。展览本身也集结了宗先生家属自藏的很多未曾面世的资料,也包括美院美术馆之前的一些收藏,同时展览也试图把宗其香放在中国画百年发展演变的文脉历程中,还原宗其香艺术创作与思考的历史语境。在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历程中,宗其香无疑是中国画中西融合一路“徐蒋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中国画从传统向现代转变路径中十分重要的人物。然而,宗其香先生在中央美院的历史叙事上,或者说在整个近现代中国画历史的书写中,一度是被遗忘和忽略掉的,没有得到应有的宣传和研究,因此这个展览也有着发现、挖掘与研究的意义在其中,想通过这个展览告诉更多人:原来在中央美院的历史上,中国画百年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位曾经做出杰出贡献的画家。在学院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当初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和目的做这个展览,目前来看,这些想法也大都得以实现了。

于洋:宗其香百年展与夜景山水画的融合探索

漓江夜 51.5 X 80.5cm 1982

于洋:宗其香百年展与夜景山水画的融合探索

漓江夜泊 69.8X104.3cm 1980

艺讯网:相比同时期的李可染、叶浅予等先生,确实宗其香先生是处于一个被遗忘边缘的状态,那么在这个展览的执行过程中,进行了哪些研究工作?展览结束后,还会有哪些方面的推进?

于洋:在这个展览的策划过程中,我们做了很多相关的研究工作,比如说对宗其香整体艺术成就与思想及所涉及到的那一代中国画家群体的研究、宗其香生平年表的梳理、对宗其香生平阶段的分期,对作品的分类与鉴赏研究等。我们做的上一个纪念美院中国画老先生的展览是去年的“华世翎光:田世光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展”,田先生的作品相对少一些,分散收藏在各个公立机构里面,这个整理与聚集的工作会有一些难度。而宗先生的画多数为家属自藏,因此这次展览作品的数量相对完整充足,我们还经过了多轮的筛选,最终形成这个展览体系与展场面貌。这两个展览都是老先生的纪念个展,但境况不大一样,这也可以反过来说宗先生的艺术没有被更多人所认知,或者被市场所认同。市场、收藏与展览的关系,有时就像一把双刃剑,当然艺术家的家属对作品与文献资料的保存在其中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宗其香先生的文献保存得相对比较完整、系统,武平梅老师、宗海平先生都非常有心,围绕宗其香作品做了很精细的分类和保存,这对我们展览的进行提供了很多便利,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宗其香先生虽然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美术史上的失踪者”,但就他的艺术水准与贡献来看,既往的关注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包括同一时代的李斛先生,其实也是我们关注不够的画家,李斛和宗其香都是徐悲鸿十分看重的画家,两人也都遵循徐悲鸿先生中西融合的路径。宗其香的作品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具有特别的意义,既根植于社会历史的现实关怀,也源自于对世间疾苦的深刻关切。比如他笔下的艰辛苦万状的嘉陵江纤夫、神情淡然的城市劳动妇女,到后来的重庆夜景画,在夜景中探寻墨色的丰富变化,捕捉与表现黑暗中光亮的不同层次与色阶,使宗其香找到了艺术独创的突破口。但一直到今天,宗先生的艺术不太为人所知,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梳理他的艺术脉络,也试图将其融入到央美精神的传承文脉中来看,通过作品的展陈、文献的梳理、学术的深探,将他放置在五、六十年代中国画教学中去看。这样的话,这个展览就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的回顾展,而是透过展览看那一代的画家群和教师群的问题,这也是展览最重要的价值。这个展览会持续两个月,展期时间比较充分,我们也希望这个展览之后,公众以及艺术界能对宗其香的艺术、对近现代中西融合一路的水墨画创作与教学有更多的了解。

于洋:宗其香百年展与夜景山水画的融合探索

三峡夜航 宗其香 1977 69 X 139cm 纸本设色

于洋:宗其香百年展与夜景山水画的融合探索

山城之夜 宗其香 48x71cm 纸本设色 1944

艺讯网:我们看展览是分成了“民生关切 家国情怀”、“夜映生辉 墨色之光”、“风土南国 晚来异彩”三个单元板块,是什么理念逻辑划分为这样三个板块?这样的展览策划思路与宗其香先生的艺术脉络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于洋:我们对宗其香先生的生平与创作有一个详细的分期和梳理,主要以生平分期为经线、作品风格为纬线。展览筹备过程中又有过几次调整,如果更加细分的话,宗其香的作品可能要分为五个阶段比较合适,特别是他晚年的创作,也就是新中国以后这一段是可以作更为精细的划分。但从展览来讲,这样的分法就显得过于细碎零散,另考虑到作品的量,也会显得各部分不平衡,因此我们就参照展厅的空间结构,分成了三大板块。

我们在构想这三个板块时,实际上也带出了三个时代,不仅仅是画家个人史的三个阶段,也是社会时代的三种语境。第一板块“民生关切 家国情怀”主要展示宗其香40年代战争题材的创作、速写与文献,包括此次捐赠美院的宗其香先生早期木刻集和大学期间速写本、淮海战役战地速写本等珍贵文献,及名作《嘉陵江上》、《临德国铜版画》等,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他对民族劫难与人间疾苦的悲悯关怀。第二板块“夜映生辉 墨色之光”是我们想重点突出的部分,主要展示宗其香融合中西一路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创作,同时展现其教学思想与实践。

于洋:宗其香百年展与夜景山水画的融合探索

苏州河 34 X 52cm 1947

于洋:宗其香百年展与夜景山水画的融合探索

峡江山城 68 X 89cm 1988

四十年代他开始到重庆画夜景画,受徐悲鸿先生的鼓励和启发,用水墨来表现夜景,找到了他自身的语言。其实夜景画之路,正是宗其香在中西融合、以西润中的道路中找到的切实路径。因为“中西融合”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如果找不到一个抓手或者确切的切入点,就很难深入推进,就会流于将笔墨作生硬的写实转化。宗其香就在夜景画中找到了一个自己的突破点,用水墨表现光线、明暗,这在传统山水画中是没有的,是具有开拓性的。第三板块“风土南国 晚来异彩”主要展示宗其香70年代中期以后在广西桂林山水写生的作品,包括其水彩写生在专题小厅的呈现。“文革”结束后,宗其香的大部分时间在广西桂林的山水之间度过,在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与桂林结下了不解之缘,桂林的青山碧水、沟壑丛林,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汗滴。他在漓江山水的世外桃源中,发现了新的生机,又深化了他的夜景画,深化了他以笔墨表现少数民族风光的题材。最后的部分,还有他在80年代以后的现代风格的尝试探索,包括学院教学中的人物肖像、灯光人体系列等。

展览的三个板块也是画家一生艺术创作的缩影,通过这个展览又可以看到这个人本身的人格与性情。这一展览入选了文化部“2017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这项研究后面还将继续推进,一些相关的文献包括宗先生的传记、画传、家书等会陆续出版面世,对于他的一系列研究文章也会陆续发表。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他还原到近现代美术史和20世纪中国画坛生态中,让人们更真实的去了解其人其画,就像我们了解齐白石、徐悲鸿这些画家一样,感性的去还原,对于艺术家个案研究来说是很重要的。

于洋:宗其香百年展与夜景山水画的融合探索

宗其香纪念展“共美其香”展览现场-2

于洋:宗其香百年展与夜景山水画的融合探索

宗其香纪念展“共美其香”展览现场-3

艺讯网:在展览现场看到一些投影和展场效果的设计与宗其香的夜景山水意境十分接近,展览策划在空间处理上有哪些特意安排?

于洋:我们在展览策划的时候是想有一些突破的,包括在多媒体的运用方面,为突出亮点,我们在展厅中融入了一些声光电的结合,如在夜景画展厅部分,把灯光整体调暗,中间有一个悬垂的半透明幕布和投影,投影里有水波纹的效果,实际上是用声光电的现代手法去重新解读宗先生的夜景画,伴随一些虫鸣、鸟鸣的音景,夜晚幽静的自然声场,还原桂林山水夜色的感觉。宗先生非常喜欢假山石,他生前在团结湖的寓所工作室里放置了一个山水装置,他的一些学生和老先生戏称为“半壁江山”,这次展览我们也通过图像还原出来,既表达对他的追思,也表现出一个艺术家的童心未泯和纯真。整个展场的主色调也取宗其香水墨夜景画作品中的青靛色,呈现出沉静、深黯的风格。另外,每一个板块起首都有一枚印章光源投射到地上或者展板上,起到点题的作用,并通过年表文字辅以图片解读,让观众对他的艺术人生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在那天题为“宗其香与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与变革”的研讨会上,诸多宗先生的老学生都感慨其当年像慈父一般照顾关怀他们的经历,我觉得这种老美院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可贵的精神遗产,这种师道、师德在整个展览里面也有呈现。

于洋:宗其香百年展与夜景山水画的融合探索

宗其香纪念展“共美其香”展览现场-4

于洋:宗其香百年展与夜景山水画的融合探索

宗其香纪念展“共美其香”展览现场-5

艺讯网:宗其香坚持的是一条“融合中西”的道路,与徐悲鸿的主张相贯通,他是怎么开始追随徐悲鸿的?在这条道路上,又有自己怎样的突破?

于洋:四十年代的时候,宗其香用水彩画夜景画,后来寄给徐悲鸿,也得到了非常积极的反馈,并建议他用水墨画来表现夜景,并在1942年“重庆夜景”山水画展上,徐悲鸿亲自为学生主持,还撰写文章予以点评:“宗其香用贵州土纸,用中国画笔墨作重庆夜景灯光明灭,楼阁参差,山势崎岖与街头杂景,皆出以极简单之笔墨。昔之言笔墨者,多言之无物,今宗君之笔墨管含无数物象光景,突破古人的表现方法,此为中国画的一大创举,应大书特书者也。”从这一点来讲,宗其香承载着徐悲鸿的希望,同时也推进了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路径。

与他的导师徐悲鸿一样,宗其香的中西融合之路上在“传统”与“出新”两方向都有相对清晰的渊源,1935年十八岁那年的摹古山水,展现了他早年的笔墨功底;同时,他具有坚实的基础造型能力,将其对中国传统绘画笔墨的认识和掌握,与对西画色彩表现能力的探索融合起来。在艺术创作上,他追求真与美的统一,也重视主观情绪的感奋抒发。我们在展览中可以看到,宗其香早期的作品是追随徐悲鸿笔法的,包括轮廓线的处理都是非常典型。真正使他找到一个突破口的,我觉得还是他的夜景画,将徐悲鸿倡导和鼓励的新风格中国画创作提升到一个纵深的层面,这是他很重要的一个功绩。

于洋:宗其香百年展与夜景山水画的融合探索

宗其香纪念展“共美其香”展览现场-6

于洋:宗其香百年展与夜景山水画的融合探索

宗其香纪念展“共美其香”展览现场-7

艺讯网:宗其香是一代名师,也长期工作在中国画教学一线,他在教学上都有哪些主张?哪些是影响到今天中央美院中国画教学面貌的?

于洋:宗其香的艺术探索,是与他的学院教育思想紧密相连的。五、六十年代的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强调艺术、生活、创作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和速写、白描、临摹、默写“四写”的能力训练方法,而宗其香以独特的彩墨画法与精审的写实手法、清幽明丽的画风独树一帜。他将传统笔墨与西洋写实技法相结合,以毛笔宣纸与色彩相融的彩墨表现,打破了传统中国画的程式化造型与设色方法,以谐和雅正的色调、富有张力的墨韵与真切动人的造型,将徐悲鸿倡导与鼓励的新风格的中国画创作教学实践推向了纵深的层面。结合当时“彩墨画系”的专业命名与教学格局,其创作风格与路向的影响即可见一斑。当时他主导的彩墨写生以墨色、毛笔和高丽纸为工具,从以瓶菊、头骨、器皿、禽鸟标本为对象的静物写生,到北京城区古建与公园的户外风景写生,宗其香的教学十分注重细节,善于思考,不囿成法,从构图取景,到现场指导、亲自演示等环节无不躬亲而为。这些课程教学方面点点滴滴的影响,应该说已经渗透在央美中国画教学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宝贵的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