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四节气的天文意义

 茶文化网 2018-09-02
节气是表示一年四季的天气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的。在古代,节气简称为气,这个气字实际是天气气候的意思。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合十二个月纪的节气而为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从根本上看是根据地球环绕太阳公转的运动来决定的。我们从天文学上知道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这样定的:它们把地球公转一周即一年划分成四段,即分周天为三百六十度,自春分开始,夏至为九十度,秋分为一百八十度,冬至为二百七十度,更进而至春分合成三百六十度。每一段即每相距九十度又分为六个小段,这样一年便分为二十四小段,段的交接点就是二十四个节气。它们的名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在西洋到如今还只有两分、两至,其余二十个节气是没有的。
  古代劳动人民进行农业生产不是把“天”单纯地作为“时”来看待的。从单纯的时间历程来看,用月亮的盈亏即用阴历作为标准是最简易、也最明显的。古代人民原也这样做了。但是农事活动方面的“时”,不是单纯指时间历程,它要求能反映出农业气象条件,反映出四季冷暖以及雨,雪、晴、阴的变化,这些都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规律,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而产生的,朔望月不能反映,必须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为准则。我们知道,月球绕地球一周为阴历一个月即朔望月,需时29.53个乎太阳日,以十二个朔望月作为一年,则一年共有354,36个平太阳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阳历一年即回归年,需时365.25个平太阳日,所以每过一个朔望年,相对于回归年脱就要少365.25—354.36=10.89个平太阳日。十七个朔望年就相差10.89X17=185.13个子太阳日,整整差了半年还多几天。这就是说,即使最初朔望月正月和回归年一月相符,但过了十七个朔望年之后,由于相对于回归年来说要差半年多,所以朔望年的正月就出现在回归年的七月。十七年前的朔望月正月如果是各季最冷之际,十七年后的朔望月正月却是夏季最热之时。显然,朔望年不能表示季节、天气与气候的更迭,农业生产是无法利用的。因此古代最后采用的年,不是朔望年,不是纯阴历,而是用闰年来加以弥补的(十九年七闰)旧历。,即阴阳历。它依四季冷暖定年,日月合朔定月,太阳中天定时,即年是太阳年,月是朔望月”,而日是太阳日。可是又如何定四季寒暑呢?最初是两分、两至,这是最明显的,也是最易确定的,随后定出四立,最终形成二十四节气。这样,寒来暑往,春、夏、秋、冬,一目了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