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史”里的乾隆三后 胡中行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18-09-02

历史与文学是一对欢喜冤家,历史借文学传播,而文学在传播历史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篡改着历史。要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关键在于的把握。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延禧攻略》在娱乐观众的同时,也让我们产生了一些追索和思考。

 

电视剧只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切入口

 

  借历史来演绎故事,这是古已有之的事情。追根溯源,《左传》可说是滥觞。《春秋》里明明只说了一句话:郑伯克段于鄢,到了《左传》,竟被演绎成母子交恶、兄弟相争、良臣劝谏、掘地见母这样一个波澜起伏、脍炙人口的故事。至于这个故事的来源和它的真实性,那就无从考证,也无人问津了,或许,只有郑伯克段于鄢才是真正发生过的历史真实。

  所以,对那些历史小说或者历史剧,我们的历史学家不必横挑鼻子竖挑眼,只要不在基本史实上有大的出入,尽可以放人一马,因为百姓喜欢看的就是这种演绎,而不是干巴巴的历史真实;比如历史上的关公,应该是手持长矛而不是青龙偃月刀,《三国志》说他策马刺(颜)良于万众之中,这里用而不是,即可证明这一点。但是在戏剧舞台上,关公舞惯了大刀,那就继续让他舞吧。但是反过来,小说家或者剧作者也应该对历史有个基本的尊重,不要把无轨电车开得太远。比如某电视剧竟让秦始皇和孟姜女互扇耳光,竟说李白和杨贵妃有一腿等等,那就实在是过于离谱了。

  最近宫斗剧重燃战火,先是《延禧攻略》一炮打响,接着《如懿传》也披挂上阵,把乾隆的后宫搅了个底朝天。观众来了兴趣,又牵出了过往的《还珠格格》和《甄嬛传》,说这个剧的某某,就是那个剧的某某,弄得像真的一样。比如,说甄嬛就是其他三剧中的太后,这便是毫无根据的胡说。因为小说中的甄嬛本来就是个虚拟人物,连哪朝哪代都没有,恍恍惚惚地只留下一个年号:乾元。而这个年号历史上只有唐肃宗用过,且只有三年时间。而甄嬛传却写到了乾元三十年,显然是作者故意瞎扯了。所以说,这个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人物,是电视剧的编导们把她硬安到了雍正头上,也算是雍正倒了大霉,最后居然还死在了她的手里。由此可以明确地说,甄嬛与乾隆的生母熹妃之间没有一星半点的关系。这就有点像《金瓶梅》和《水浒传》中的西门庆,原本也是个虚拟的人物,前几年在山东居然有三个地方经考证成了那厮的故里,还给他戴了一顶宋代著名企业家的桂冠,真是气死武松之举!至于其他三部剧,倒是的确提到了许多乾隆后宫的历史人物,但也只不过是徒具虚名罢了,与历史的真实相去太远。比如,富察皇后是随乾隆东巡,在山东德州病死的。而这个时候,魏璎珞早已是后宫位居老八的令嫔娘娘了,哪来的丫鬟为主子报仇那么多戏?而高贵妃和纯贵妃,也都不是死于非命,高贵妃去世前两天,还得到了晋封皇贵妃的荣耀。纯贵妃去世那一天,正是她的女儿和嘉公主出阁之时,嫁给谁?嫁给傅恒的儿子福尔康!算是尽了心愿,享了哀荣,哪有打入冷宫被勒死的惨状?所以,那种惊心动魄的宫斗,完全出自编导们的想当然。因为皇宫有皇宫的规矩,嫔妃们的明争暗斗是不能太出格的。乾隆有个宠妃打死了一个宫女,立马遭到惩处,被降为嫔。打死宫女尚且如此,弄死妃子皇子又该当何罪?

  《延禧攻略》之所以大热,主要是故事的可看性比较强,画面的处理比较美。但是绝对不要吹嘘情节上如何如何的真实,因为在这个方面,这部剧并不比其他剧好多少。比如在细节上,照样是痼疾难愈。仅举一例,娴妃有一件重要的道具,就是一块玉,弘昼、袁春望围着它和娴妃展开情节。那块又扁又圆的玉,应该称为,但是娴妃和乾隆都把它称为。按古制,圆形有缺口的才是玦。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史记》)围绕这块玦,范增的举动具有两层含义,一是玦决同音,暗示项羽要下决心;二是玦有缺口,表示应该斩杀刘邦。而作为乾隆和贵妃,竟连玦、璧也分辨不清,实在是说不过去的。

  还有一位妃嫔,把獭皮念成了赖皮,不知她选秀怎么选进去的!

我们说,通过宫斗剧包括其他的历史剧来学习历史肯定是不行的,但是把它们作为一个切入口,使我们对某段历史产生兴趣,从而去探个究竟,倒不失为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

 

乾隆的三位皇后

 

  有价值的清史资料很多,这里只想以《清史稿》为例,此书为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之末,尽管写得比较粗疏,但仍不失为一部正史。《延禧攻略》、《如懿传》中的三位主要人物:富察皇后、娴妃和令妃,实际上就是乾隆的三位皇后。她们在《清史稿》中都有简略的本传,现在,就来读读我略作注释的原文,看看她们在正史里面的本来面目。

  第一位,富察皇后

  高宗(乾隆)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察哈尔总管(官名)李荣保女。高宗为皇子,雍正五年(1727),世宗(雍正)册后为嫡福晋(正妻)。乾隆二年(1737),册为皇后。后恭俭(恭敬节俭),平居(平时)以通草绒花(普通的头饰)为饰,不御(佩戴)珠翠。岁时(年末岁首)以鹿羔沴毧(关外制作荷包的传统材料)制为荷包(盛火石用)进上(乾隆),仿先世关外遗制,示(表示)不忘本也。上(乾隆)甚重(敬重)之。十三年(1748),从上(乾隆)东巡,还跸(回驾),三月乙未(十二日),后崩于德州舟次(船上),年三十七。上(乾隆)深恸(大悲痛),兼程(赶路)还京师,殡(停放灵柩)于长春宫,服缟素(穿素服)十二日。

  初(先前),皇贵妃高佳氏薨,上(乾隆)谥(给死去的帝后王公大臣的称号)以慧贤,后(富察皇后)在侧,曰:吾他日(死后)期(希望)以孝贤(以孝贤为谥),可乎?至是(这时),上遂用为谥(用孝贤为谥)。并制(写作)《述悲赋》,曰:“……”(赋文略)

  十七年(1752),葬孝陵(顺治墓园)西胜水峪,后(后来)即於此起(建造)裕陵(乾隆墓园)焉。嘉庆、道光累(多次)加谥(谥号),曰:孝贤诚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顺辅天昌圣纯皇后。子二:永琏、永琮。女二:一殇(夭亡),一下嫁色布腾巴尔珠尔(蒙古贵族)。

  总之,富察皇后是乾隆的原配,两人是有真感情的,这从她死后,乾隆写了大量的情真意切的悼诗即可体会到。乾隆酷爱写诗,数量破了世界吉尼斯纪录,一生写了四万三千多首。但是说实话,好诗不多。但他写富察的那几首,倒是颇可玩味。比如,恩情廿二载,内治十三年。忽作春风梦,偏于旅岸边。圣慈深忆孝,宫壶尽钦贤。忍诵关雎什,朱琴已断弦。夏日冬之夜,归于纵有期。写得十分动情;再比如,半生成永诀,一见定何时?棉服惊空设,兰帷此尚垂。回思想对坐,忍泪惜娇儿。愁喜惟予共,寒暄无刻忘。绝伦轶巾帼,遗泽感嫔嫱。一女悲何恃,双男痛早亡。不堪重忆旧,掷笔黯神伤!”感情更为深挚;又比如,素心二十二年存,属纩何须握手言。诗谶自尤临祖道,梦祥翻恨始添盆。锦衾角枕惟增怨,落叶哀蝉非所论。追忆袆衣陈画鹢,悲生痛定尚销魂。也是乾隆诗中的精品。所以,富察皇后是乾隆一生的最爱,毋庸置疑。

  第二位,娴妃

  皇后(乾隆的第二位皇后),乌喇那拉氏,佐领(官名)那尔布女。后事(侍奉)高宗(乾隆)潜邸(非太子而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为侧室福晋(非正妻)。乾隆二年(1737),封娴妃。十年(1745),进(升)贵妃。孝贤皇后崩,进皇贵妃,摄(管理)六宫事(后宫事务)。十五年(1750),册(封)为皇后。三十年(1765),从上(乾隆)南巡,至杭州,忤上旨(违背乾隆旨意),后剪发,上益不怿(不快),令后(皇后)先还京师。三十一年(1766)七月甲午(十四日),崩。上(乾隆)方幸(正在)木兰(清代皇家猎苑),命(下令)丧仪视(按照)皇贵妃。自是(从此)遂不复(不再)立皇后。子二,永璂、永璟。女一,殇(夭亡)。

  四十三年(1778),上(乾隆)东巡,有金从善(人名)者,上书,首及(先论及)建储(立皇储),次为(再论及)立后(立皇后)。上(乾隆)因谕(告谕臣下)曰:那拉氏(娴妃)本(本是)朕青宫(为皇储)时皇考(父亲)所赐侧室福晋,孝贤皇后崩后,循序(依次)进皇贵妃。越(过了)三年,立为后。其后(后来)自获过愆(罪错),朕优容(优待宽容)如故。国俗(清俗)忌剪发,而竟悍然不顾,朕犹包含(包容)不行废斥。后(后来)以病薨,止(只是)令(下令)减其仪文(葬仪),并未削(剥夺)其位号。朕处此(对此)仁至义尽,况(何况)自是(从此)不复继立皇后。从善(人名)乃欲(却想)朕下诏罪己(怪罪自己),朕有何罪当自责乎?从善又请立后,朕春秋(年龄)六十有八,岂有复册(再立)中宫(皇后)之理?下行在王大臣(下发在行宫的官员们)议(讨论)从善罪,坐(判)斩。

  这位皇后的结局是悲剧性的,在出巡的过程中,她究竟为什么引起乾隆的震怒,史书上都语焉不详。只知道她断发犯了清朝皇室的大忌,但她又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呢?有一种说法,可能不是空穴来风,那就是她得知这次巡视回宫后,乾隆与太后将要进令贵妃为皇贵妃,取代她总理后宫。所以她绝地反击,结果被连夜押送回京,打入了冷宫。这种说法无可证实,但也无从否定,因为回京之后,令妃真的成了皇贵妃。这到底是因为皇后垮了才升的,还是早有内定?只好让它成为千古之谜了。

  第三位,令妃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内管领(官名)清泰女。事(侍奉)高宗(乾隆)为贵人。封令嫔,累(依次)进令贵妃。乾隆二十五年(1760)十月丁丑(十三日),仁宗(嘉庆)生。三十年(1765),进令皇贵妃。四十年(1775)正月丁丑(二十九日),薨,年四十九。谥曰令懿皇贵妃,葬胜水峪。六十年(1795),仁宗(嘉庆)立为皇太子,命册赠(追封令妃)孝仪皇后。嘉庆、道光累(多次)加谥,曰: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圣纯皇后。后(皇后)家魏氏,本(本来是)汉军,抬入满洲旗(清制,为了提高出身而抬升旗籍),改魏佳氏。子四:永璐,殇(夭亡);仁宗(嘉庆);永璘;其一殇,未命名。女二,下嫁拉旺多尔济、札兰泰。

  这位令妃的确是个幸运者,据记载,她的性格温和,和几位妃嫔相处都很融洽,完完全全不像魏璎珞那么好斗。我觉得,《延禧攻略》的最大看点就是魏璎珞的这种性格,但同时,最大的败笔也是魏璎珞的这种性格。因为这种性格在深宫里是根本无法生存的。但《延禧攻略》中有一点是真实的,那就是乾隆对令妃的宠爱。有三个方面可以看出端倪,其一,晋升速度创纪录,令妃从贵人到妃子,只花了三年时间,而其他人一般都用了七八年,甚至十年。其二,生子最多,令妃为乾隆连生了六个子女,为宫中之最。在一段时间内,几乎年年怀孕,确实存在专宠的现象。其三,死后哀荣,一是儿子当了皇帝,二是自己被追封了皇后。如果没有乾隆对她的宠爱和怀念,也是不可想象的。令妃运气好,他儿子嘉庆也是靠运气当上皇帝的。就才能而言,嘉庆在乾隆诸多儿子中并不出挑;就亲疏而言,他也不是乾隆的最爱。乾隆最早立的皇储,是富察皇后所生的永琏,他的名字已经秘密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的匾后,可惜永琏不是做皇帝之命,活到九岁便夭折了。乾隆属意的第二位皇储,是富察的第二子永琮,又可惜他二岁便因痘症而亡,自此以后,乾隆虽不再谈及立储之事,但对五阿哥永琪的关注却异于其他皇子,对于这一点,当时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又可惜,永琪只活了25岁,便弃父而去。到了乾隆晚年,已是蜀中无大将的局面,所以,嘉庆即位,也就成了铁板钉钉的事了。

以上就是乾隆三位皇后的基本史料,尽管简略,也不全准确,比如把娴妃的姓氏辉发那拉氏错成了乌喇那拉氏,等等,但毕竟是出于信史,没有经过艺术的加工和夸张。

 

几份排名看变迁

 

  最近,看到一份有趣的资料,记录着乾隆后宫主位的逐年变迁,我把它简略到每过十年统计一次:

  第一次,乾隆元年(1736年)后宫主位排序:

  01 皇后富察氏;02 贵妃高氏;03 娴妃辉发那拉氏;04 纯嫔苏氏。

  第二次,乾隆十年(1745年)后宫主位排序:

  01 皇后富察氏;02 娴贵妃那拉氏;03 纯贵妃苏氏;04 嘉妃金氏;05 愉妃珂里叶特氏;06 舒嫔叶赫那拉氏;07 怡嫔柏氏;08 令嫔魏佳氏。

  第三次,乾隆二十年(1755年)后宫主位排序:

  01 皇后那拉氏;02 纯贵妃苏氏;03 愉妃珂里叶特氏;04 令妃魏佳氏;05 舒妃叶赫那拉氏;06 怡嫔柏氏;07 婉嫔陈氏;08 庆嫔陆氏;09 颖嫔巴林氏;10 忻嫔戴佳氏。

  第四次,乾隆三十年(1765年)后宫主位排序:

  01 皇后那拉氏;02 皇贵妃魏佳氏;03 愉妃珂里叶特氏;04 舒妃叶赫那拉氏;05 庆妃陆氏;06 颖妃巴林氏;07 豫妃博尔济吉特氏;08 婉嫔陈氏;09 容嫔和卓氏。

  第五次,乾隆四十年(1775年)后宫主位排序:

  01 愉妃珂里叶特氏;02 舒妃叶赫那拉氏;03 颖妃巴林氏;04 容妃和卓氏;05 惇妃汪氏;06 婉嫔陈氏;07 顺嫔钮祜禄氏。

  第六次,乾隆五十年(1785年)后宫主位排序:

  01 愉妃珂里叶特氏;02 颖妃巴林氏;03 容妃和卓氏;04 惇妃汪氏;05 顺妃钮祜禄氏;06 婉嫔陈氏;07 循嫔伊尔根觉罗氏。

  第七次,乾隆六十年(1795年)后宫主位排序:

  01 颖妃巴林氏;02 惇妃汪氏;03 婉妃陈氏;04 循妃伊尔根觉罗氏;05 芳嫔陈氏;06 恭嫔林氏。

从以上的统计中可以看出,乾隆后宫的变迁是基本平稳的,逐年的出局者主要都是因为病逝,没有一个是自杀或者被杀的,电视剧改变历史人物命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如前所说的诸如高纯两贵妃的死于非命,都是剧情编排中的败笔。你要营造感官刺激,尽可以凭空造一个人物出来,让她怎么个死法都可以。所以我说,在乾隆的后宫里,妃嫔之间最多只有有限的局部战争,而并无血雨腥风,这便是历史的真实。

新民晚报 国学论谭20180902 星期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