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师一日一得之医海点滴(23)运河与大海

 为什么73 2018-09-03

跟师一日一得之医海点滴(23)运河与大海

曾培杰 陈创涛 罾事物语 今天


23、运河与大海

从做家教里头看到,要综合发展能力的重要,所以创涛提出,学中医不能只在医内学,要到医外去。

我说,那医外有哪些地方呢?

创涛说,我刚看完《思考中医》,还有《品读名医》,发现很多名医,他学习有好几个方向。

第一个是向大自然学习,取类比象,格物致知,提高悟性。

第二个是向传统文化学习,以儒理来悟医道,这叫儒医,以佛理,道家哲学来领悟医术,就叫佛医、道医。

确实史书上记载,孙思邈学医,是通过传统文化打地基,才把医学顶起,在古籍上讲他幼时善读百家之书,尤好释典,什么叫释典?就是佛家的典籍。

为什么要阅读这些佛道的书籍呢?

你如果专门精研医术,可能会成为一个中医专业人才,但如果通儒达道悟佛,利用这些传统文化的沃土来栽培中医这朵奇葩,那么你就有可能成为医门龙象,一代大家。

所以孙思邈在《大医习业》里头讲道,一个医者如果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百家,见识不能广,不读老庄,应变就不能灵活,不读佛经释典,就不知慈悲喜舍之心。

当看到这篇跟《大医精诚》一样重要的《大医习业》时,我们才知道自己空缺的不仅是医学知识,更多的是山高海深的传统文化功底。

纵观近代名医,蒲辅周,施今墨,秦伯未,裘沛然,有哪个不是传统文化精深,医术精湛的。

难怪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医道乃通天彻地之学,必全体明而后可以治一病。

放在这么高的要求之下来学医,我们的计划更紧密,读起书来更迫切,完全像海绵吸水一样,疯狂地吸收这些知识。

我们到古寺去请来佛经,到道观去请来道家典籍,甚至还特别坐车去广州大佛寺的藏经阁借阅书籍,丰富自己。

我跟创涛俩人都办了大佛寺藏经阁的借书证,在里面如鱼得水,畅快地遨游在书籍的海洋里头,感到人生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此。

虽然啃着馒头,喝着稀粥也觉得津津有味。

佛家说,你真正研讨学问,进入状态,你可以法喜充满,禅悦为食,因为你的心是很平静的,你接受知识,开发悟性也是很快速的。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体会读书,进入忘我的时候那种感觉,孔子说发奋读书,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当我们跟传统文化接通时,发现好像这花盆中的树木,一下子打破花盆,把根扎在最广阔的土壤上面。

一下子对中医的自信提起来,对中医的前途明亮了。

这正如佛经上讲,旷野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悉皆茂盛。

中医就是一棵大树王,能为老百姓遮一片荫,而传统文化就是下面最丰富的土壤,水分跟肥料,想要树长得高,土壤就要丰厚,水分要充足,肥料决不可少。

铁杆中医邓老说过,中医是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这片沃土上的一朵奇葩。

现在的医学生,只看到地面上的奇葩,没看到地下沃土的重要,所以中医很难学好。

直到我真正接触传统国学的时候,我才能够深刻地体会到邓老的这句话,有时真正的名人名言,良言警句,不是靠听靠思维就有用的,必须亲自实践,切身体会,你才能够证实这些老先生所言不虚,千真万确。

难怪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秦伯未老先生说过,你专一的学医,最后可能成为一个专才,就像开通一条运河,但是你如果传统文化功底深厚,再去学医,就有可能成为一代大家,带动更多人学习受益,可能酝酿成大海。

创涛说,既然学了,就要学最究竟,最彻底的东西,在运河跟大海两者之间,我们要选择大海。

我笑笑说,可是大海的形成却不是那么容易,运河就好开凿一些。

创涛说,趁年轻,男子汉,不干大事,非好汉。

这样我们俩人就凭着这股志气,天天训练身体,埋头古籍,利用点业余时间去做做兼治,又平静而充实地度过了几个月。


本公众号历史消息查阅方法:

一、微信首页最上面的搜索栏,输入需查找内容;

二、进入公众号,点开手机右上角小白人,点“查看历史消息”

三、在公众号聊天栏输入病名等关键词。《黄帝内经》按序号输入纯数字即可,素问、灵枢各八十一篇,素问输入阿拉伯数字,灵枢输入汉字数字。


关注健康,关注人生——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罾事物语!(罾念曾)

长按二维码关注或点击文章标题下的小蓝字“罾事物语”,再点“关注”,您就能查阅本公众号发布的历史消息和在第一时间里读到本公众号的最新消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