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祠秋色

 吴越尽说 2018-09-03

吴江日报   2018-09-03   作者:凌子


阿淼 摄

    晋祠,从梁衡的美文中走来,一直萦挂心头。

    作家以这样的笔触带我们走向晋祠——

    “出太原西南行五十里,有一座山名悬瓮。山上原有巨石,如瓮倒悬。山脚有泉水涌出,就是有名的晋水。在这山下水旁,参天古木中林立着百余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绿水碧波绕回廊而鸣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悠久的历史文物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这就是古晋名胜晋祠。”

    那年金秋,我来到了晋祠。

    祠外是广阔的原野,玉米收获了,但枝杆还挺立着。古木参天,在秋凉中沉静地守护着沧桑与期待。踏在中原大地上,老电影“平原游击队”“地道战”中的场景生动浮现。

    晋祠真静,也许是我们来得早了些,也许历史与内涵就应该这样。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叔虞,春秋时期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分封于“唐”,系晋开国始祖。(《史记》载有“剪桐封弟”之说,演绎的就是这一段开国史。)祠始建于北魏前,原为纪念晋王治国安邦、兴修水利之大功德。祠,际山枕水;国,风调雨顺。

    会仙桥下,清浅的智伯渠水浸漫着荇草如绸带漂流。(注意,那桥那渠的名称!)就在这里,当年的赵、魏、韩三国智胜分晋,“三晋”的篇章由此书写,而历史的分水岭也由此修筑——风云,越春秋入战国。

    “晋祠三绝”,称道的人太多了。必游,必心动:宋塑侍女像、周柏、难老泉。

    难老泉,号称“晋阳第一泉”,语出《诗经》“永锡难老”。“锡”通“赐”。寓意明了,而绝妙处亦在于泉之“难老”——汩汩流淌,不止不竭。俯身泉井,但见深处水涌如鼎沸,翻滚起伏,似在地下唱着雄壮千秋的战歌。附会在井栏上的美丽传说,此时此刻,简直触手可摸,潜意识中又增添了泉“难老”的神秘面纱。

    穿行台榭,书家、墨客当十分在意“晋祠三匾”:水镜台、对越、难老。

    “对越”是一座牌坊,题匾者与捐造者系同一人。名不太著,但字甚不俗,明代书法家,当地人。“对越”一词出自《诗经》“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对”是报答,“越”是宣扬。报答宣扬的是什么?设身处地,不言而喻,乃父母养育之恩!

    步入殿堂,建筑师、艺术家,自然不会忽视置身其中的国宝级古建筑“晋祠三宝”:鱼沼飞梁、献殿、圣母殿。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年轻时考察过许多古建筑,也曾手绘了许多巧夺天工的砖木结构。到了这里,你就会折服,何谓“高超”,何谓“绝活”!圣母殿,位中轴线终端,宋代所建,系中国古建筑“中规中矩”的罕见典范,也是晋祠内现存的最古老建筑。外观,重檐歇山顶;内在,其柱,其梁,特别是其宏伟瑰丽又天衣无缝的斗拱,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晋祠题匾为工丽的楷书,唐贞观年间“御制御书”。大门题匾为简练的行书,由陈毅所题。晋祠原称“晋王祠”,改天换地,人民当家作主,遂去掉“王”字,还原“晋祠”。

    走出祠院,清凉沁入心脾。回眸,祠檐屋顶已敷上了一层枫叶一般的金秋阳光,金光闪闪。灿烂的不只是风景,更是心情。

    “不到晋祠,枉到太原”,此话不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