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粮价走低,土地抛荒,未来出路在于土地流转

 geoallan 2018-09-03

近些年,我国粮食价格逐渐走低,农民种植粮食的收益是一年如不一年,不仅是水稻和小麦,玉米大豆都是如此,如此出力还没有收益的情况下,出现抛荒现象是很正常的,试问辛苦了以年四季的庄稼,到最后收获一亩地只够顾着本钱,谁还愿意去种地呀。如果粮价持续走低、政府没有有效补贴、化肥农药等成本没有明显下降,那么抛荒的继续出现是必然的。

为什么水稻和小麦的价格持续走低?

从我国进行收储制度以来,2014年国家第一次对大豆先行改革,到2016年玉米收储制度上线,连续三年持续改革,甚至是直接取消了最低收购政策,2017年水稻加入收储制度改革大军,连续调低收购价格,今年小麦也没能幸免,小麦也首次下调了托市收购价格,目前玉米、水稻、小麦、大豆全部在进行收储制度改革,看着目前态势,将要长期继续下去。政府在粮食价格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凸显无疑,收储制度改革是水稻和小麦价格持续走低的最为关键的大手。

为什么要用收储制度改革来对粮食价格进行调整呢?

简单来说,就是我国有些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过大,而有些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又太小,满足不了需求,也就是我国的粮食种植结构和供求关系之间存在矛盾,需要用政府调控的大手进行干预,比如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以及产量都很大,库存惊人,国家在贵州玉米种植计划一年就砍掉了整个省份的一半以上。

而美国今年对我国“制裁”中就有限制大豆向我国出口,但是我国大豆每年需要大量的进口,今年的大豆进口着实让国内起了一阵风浪,原因就是我国大豆产量一直没有做到自满自足。国家在进行调整时候运用的方式是不能够伤害到农民利益的,但是改革毕竟是改革,肯定有阵痛。

种地为什么不赚钱?不赚钱就要抛荒了吗?并不见得是这样。

站在农民的角度,种植水稻、小麦并非绝对没有收益,只是收益相对较低而已,目前一家人围绕着几亩的田地进行“精耕细作”,产量就那么高,价格也不会高,所以地权分散的农业经营模式,是制约现在种地不赚钱的主要原因。我们都知道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产生矛盾的时候就需要生产关系的转变,那么不种≠抛荒,不断发展中的土地流转在慢慢的破解着抛荒的难题。

抛荒的破解在于土地制度的改革。

不少年轻人认为在外做小工一天最低也有一百多块钱的收入,而种田一亩一年也就几百块钱的收入,所以都会在劳动投入和劳动报酬之间选择最经济的在外务工,农村劳动力的短缺,造成撂荒的严重出现。从2008年我国开始提倡土地流转,到今年国家要求2018年底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这些无形的大手都在推动着土地的高度集中。一小部分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外出的中年人,在政府的推动下,成为土地流转的主体,目前全国土地流转面积占承包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一些资料显示,经流转形成的农产,不仅不存在土地抛荒现象,而且土地产出率很高,大面积种植作物,机械化种植,规模化生产,科学会栽培,减少成本投入,只要管理好、经营好,哪有在成千上万亩的土地中有不赚钱的道理,不赚钱,是因为面积小。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您一起长知识。

粮价走低,土地抛荒,未来出路在于土地流转

粮价走低,土地抛荒,未来出路在于土地流转

粮价走低,土地抛荒,未来出路在于土地流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