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哲学探究的对象。 黑格尔的逻辑学认为,哲学以“绝对”为对象,是以“绝对”为对象,追究“绝对”的特殊思维运动。 那么,黑格尔所说“绝对”是什么呢?在黑格尔那里“绝对”是一个至高无上的东西,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所在,是万事万物的创造者和规定者。黑格尔把这个至高无上的万事万物的根本所在称之为“绝对理念”。在黑格尔那里,世界是“绝对理念”的创造,归“绝对理念”统摄。在中国古代朱熹理学那里,万事万物的根本所在被称之为“理”,“理”如同晚上的月光普照江河湖海,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哲理的思考就在于格物致知,达到“理”的彼岸。 综观哲学史,哲学聚焦的根本问题,就是探究世界和人类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根本存在。它包括了世界和人类从何处来往何处去,在世界和人类的背后究竟存在着一种怎样的根本所在和全体规定。如,中国古代屈原之“天问”,提出了“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远古开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给后代?天地尚未成形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明暗不分混沌一片,谁能够探究其中原因?)”等等的追问。 通俗地说,世界上的人们多多少少都有着关于世界和人生的思考。机遇的不同、生活的不同,抱负的不同等等,使得有人对世界和人生的存在感到充满意义,积极进取,有着各种不同的使命感;有人对世界和人生的存在感到非常失意,一切都是过眼烟云,没有什么可值得留恋的。有哥伦布自信自己所肩负的上帝使命,以无畏的探险,跨越大洋寻求东方的财富,开创了人类历史的大航海时代;有美国《教父》一书,当死神瞬间降临时,教父仍喃喃自语“生活是美好的”;有南宋陆游日薄西山,叹息“死去元知万事空”,有清末谭嗣同以国为本,“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国人的浩然肝胆之气!哲学的关于世界和人生的根本思想和信念,多多少少在世界各民族之群体和个人中以不同方式、不同心态、不同志向地广泛发生着,有的简单,有的复杂,产生着各种各样的生存观念,更产生着各种思想学问所致的,进一步的理论学术探究。如,关于世界本原和本型的探讨,关于人类的知觉,即人类的经验和理性能否达到世界本原和本型所在的探讨,关于认识的本质和界限的探讨,关于人类主体方式的探讨,关于事物本质的探讨,关于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思维的探讨,等等,等等。二、哲学思维的产生。 人们谈论哲学,对什么是哲学解释多多,但很少关注人类的心灵是何以产生哲学这种思维运动的。这就涉及到了对人类意识结构的破解,对人类意识结构中的概念方式是如何以其概念逻辑的必然导致哲学思维的发生的。 人类的意识结构和动物大不相同。动物的意识方式是纯身体方式的,而人类的意识方式既有身体方式的一面,又有概念方式的一面,是一种身体方式和概念方式联结的意识结构。 所谓身体方式是,人类和动物一样:1、通过眼睛、耳朵、鼻子、味蕾、肢体等多样感官,在和外部对象的经验联结中,生成关于外部对象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再经过神经回路的传递和大脑中枢的合成和记忆调配,生成经验感知的对象;2、由世世代代经验积累,生成各自方式的本能激发机制,包括由繁殖、配偶、母爱、养育、群居、安危等生发的各种生物性情感。 所谓概念方式是人类的独有。人类的远古祖先,也就是人种动物长期地过着群体采集、狩猎的食物分享生活,这样的食物分享生活广泛地存在于原始时代的部落生活中,至今我们仍可以在尚存的还保持着原始状态的部落中看到,在原始部落中,食物分享是一个悠久的世俗,为部落全体成员所尊奉。民以食为天,正是食物分享生活产生了一种分配指称的需要,即对食物的品类,部位、份额、分享者等等的指称。如何来进行食物分配指称呢?最为简便的办法就是用人人都有的、随身携带的喉咙里发出的声音来进行食物分配对象的指称。分配指称的发生,使得人类祖先喉咙里发出的声音,发生了一种功能性的改变,由生物性的叫唤转变为了指称性的声符。指称性声符的使用久而久之,一方面,使得人种动物喉咙里发出的声音越来越清晰,具有更多音节分明的发音;另一方面,则使得喉咙里的发音连缀起来,生成更多的组合发音,使单个的声符指称走向了部落口语,开启了人类语言的生成和使用。 随着声符的出现,另一种符号指称,即图符指称的跟着出现,使得我们的祖先,既获得了语言方式的指称能力,又获得了图符方式的指称能力,以及两者的联结,如文字、数字、乐符、几何图形等等,都是有形有声的声符和图符的联结。 符号指称出现的最为重大的意义在于,它造成了一种人类特有的心灵,即以符号指称的抽象,标识意识外的经验对象,赋予它们不同的名称和性状,使得万物皆有名,皆有性状,使经验对象转变为抽象的概念事物,把我们祖先的头脑,由经验对象的感知,带入到了概念抽象的事物认识。所谓认识,其本质是一种符号指称标识的概念构造。 符号指称标识的概念抽象一经出现,就会能动把人类的意识活动带入了一种抽象思维的境界,即把种种概念抽象分类集合,进行统摄的、组合的、进阶的、推理的抽象之抽象的制作,生成种种概念逻辑的抽象虚构。如统摄的共性虚构,组合的想象虚构,进阶的层次虚构,推理的判断虚构等等。 哲学的抽象思维是由概念进阶和概念统摄的逻辑生发。概念通过个别到特殊、特殊到一般,一般到根本的集合进阶,就会上升到根本概念的顶层,并在根本概念的顶层上统摄一切,生成以根本概念为顶层统摄的哲学思维。如,以天命、阴阳、五行、理念、绝对、神、上帝、佛、物质、精神、心灵、道德、意志等为根本概念顶层统摄的哲学思维。万事万物顺天而生,逆天而亡。哲学思维既不是上天降临的,也不是上帝授予的,更不是凭空发生的,哲学思维是由人类意识结构的概念逻辑生发的。 三、哲学史的划分。 这里涉及到,哲学史的怎样划分。不同的思考会有不同的选取,如: 1、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有第一卷“古代哲学”,第二卷“天主教哲学”,第三卷“近代哲学”的断代史划分。罗素认为,“哲学仍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后来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对哲学史的划分“需要插入一些纯粹社会史性质的篇章”。在中国哲学史的划分上,民国时期的学者胡适将中国哲学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古代哲学、中世哲学和近世哲学,古代指先秦时期,中世指汉唐时期,近世指元明清时期。冯友兰写了厚厚两本《中国哲学史》,参照了罗素的思路,把中国的哲学史分为:第一篇“子学时代”,第二篇“经学时代”,至于第三篇“新时代哲学”,冯友兰则是点了题一字未写,其缘由在于冯友兰认为,哲学的每一大阶段都是由社会大变动所引致的,“清朝末年中外交通的大变动已造成中国的第三阶段即近代的开始,但《中国哲学史》并未写第三阶段,因为清末以来尚未有大的哲学体系产生出来”。冯友兰没有写近代以来的中国新时代哲学,他的研究方向转向了人生“境界”的新理学。冯友兰认为人生有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然而冯友兰的人生“境界”新理学,因缺乏世界视野的新思想创立,反而陷入了与世俯仰的迷误和自我否定。 2、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结柢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随着马克思辩证唯物论的创立,既克服了唯心论的谬误,也克服了唯物论的缺陷,使得哲学的基本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哲学的发展也由此获得了历史的终结。随着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哲学所留下的只是对辩证唯物论的坚持、维护、应用和细节的补充,以及关于思维方式的讨论。如同在经典物理时代,人们以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由牛顿建立和完成,剩下的工作只是对牛顿物理大厦的维护和做些细节完美的补充罢了。 3、自康德以来,哲学在世界范围的主导上,绽现了哲学自身追究的内在演化,即从古代本体论到近代认识论,进而到现代主体论的历史进程。 古代本体论哲学认为,在世界和人生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这个至高无上的主宰统摄一切,规定一切,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所在和全体所在。这个至高无上的终极所在、根本所在和全体所在或者是天、或者是神,或者是上帝,或者是阴阳五行,或者是理念,或者是原子,或者是数,或者是物质、或者是精神,等等等等。这样的终极所在,既是世界的本原所在,亦是世界的本体所在。我们的头脑是一块白板,万事万物的印制在我们的头脑中留下印象,头脑的反思把印象转变为观念,再由观念的组合生成知识,再由格物致知的途径,达到世界的本原和本体,获得对世界存在和人生意义的理性认知。 康德的《纯粹理性的批判》,则以长久的沉思,在哲学内在的逻辑求诉中,揭示了人类的头脑并不是白板一块,认识是人类心灵的主体方式对经验材料的制作。在康德的学说中,认识是人类的心灵方式造就,没有心灵方式,就没有认识的生成。人类的心灵具有一种先验的时空方式,经验材料只要一进入人类心灵的时空方式,就会被人类心灵的时空方式赋予形状、大小、距离、位置、速度等等的时空性状。同时人类心灵还具有一种先验的判断方式,经验材料只要一进入人类心灵的判断方式,就会被人类的心灵的判断方式赋予质的判断、量的判断、关系的判断和属性的判断,获得它们的判断性状。认识是由先验的时空和先验的判断,这两种心灵方式造就的。康德的学说是建立在两个基础上的,第一,休谟揭示了经验知识是建立在因果关系基础上,因果关系是经验恒常的归纳,是一种或然的知识而不是一种普遍必然的知识,普遍必然的绝对知识基础只能从心灵方式中探求;第二,康德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如果我们从心灵中抽去一切经验质料,时空和判断的观念并不会从我们的心灵中消失而去,由此,只能把时空和判断理解为是一种先验的,也就是先于一切经验材料的心灵方式,这样的先验的心灵方式如同模板一样,只要把经验质料放进去,不管是怎样的经验质料放进去,都会被赋予普遍必然的时空性状和判断性状。 康德的学说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界限,揭示了传统观念的重大缺陷,即心灵是一块白板,认识是外部对象印制的重大缺陷,在近代历史上掀起了一场认识论的哲学革命,把哲学从本体论带入了认识论的革命,并引起哲学对人类意识活动的主体方式的追究。上世纪以来的现代西方哲学,无论分析哲学,现象学和存在主义,都承续了康德的学说和方向,同时亦认为康德的心灵方式,是建立在思想实验基础上的,缺乏人类主体方式的实锤。对此,英国剑桥的分析哲学运动,注重语言的功效和分析,认为人类认识中的世界是由语言建构的,语言的建构规则就是世界的建构规则,认为语言是人类主体的实在方式;现象学者们进行了纯意识的探究,认为现象和本质,观念和行为都是纯意识的构造,纯意识的活动才是人类主体的实在方式;存在主义则认为,存在是由“此在”的发问所引起和绽出的,没有“此在”对存在问题的发问和经营就没有存在的绽出,因此“此在”的发问,才是人类主体的实在方式。此外,关于人类认识和行为的主体方式,还有尼采的强力意志,卡西尔的符号文化学,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学,荣格的二百万岁自性本能激发机制,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德国的格式塔自组织心理学,等等等等。这一切显现了哲学自上世纪以来,由认识论进入了主体论的发展。 四、哲学基础理论的创立。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出现的巨大特点是:第一,建立在通信和运输技术高度发展基础上的全球化生产方式,以及不可逆转的全球化经济,带来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第二,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地进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地取代人类智能的工作,带来了走向“智能革命”的人类未来的思考。第三,哲学需要对人类历史和人类的主体方式,特别是人类的文化演化,作出新的总体思考和基础理论的创立。对此,为比尔·盖茨、扎克伯格、奥巴马、丹尼尔·卡尼曼所热荐的,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所著的《未来简史+人类简史》,从认知革命的总体角度,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与往和未来,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在这样的意义上,当代哲学的发展,仍处在人类主体探究的发展阶段,需要克服上世纪以来已有主体论哲学的不足,进行新的总体思考和探究: 1、人类的文化进化的总体思考。包括人类由生物性进化到文化性进化的历史起源,人类主体方式的文化演化,人类文化进化由“认知革命”到“智能革命”的飞跃。 2、人类是怎样获得语言能力的。人类喉咙里发出的声音是怎样从生物性叫唤走向指称性声符,开启人类语言能力的;人类语言的发展即进程,是怎样从食物分配的指称走向部落口语,进而走向声符和图符结合的国家文字语言的;从符号到语言,语言到概念的历史进程和逻辑必然。 3、人类的意识结构和人类意识结构的运动。即人类的意识结构是身体方式和概念方式的联结,即由多元感知器官、运动肢体,神经回路和大脑中枢组成的知觉系统同以符号指称为标识的概念构造的抽象思维相联结的意识结构;人类意识结构特有的从经验到抽象,进而从抽象到经验,不断求取抽象和经验统一的运动方式。 4、人类认知和智能的概念模式。人类认知和智能的发生和运行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它的内在方式和内在规则的,其内核是一个由“符号指称、抽象虚构和反馈创造”组成的三元多通道的概念模式。对概念模式的深入研究和破解,是当代哲学和科学的共同课题。 5、人工智能走向人类智能的必由之路。即通过人类概念意识基础理论的创立,人类意识结构理论的创立,人类认知和智能的概念模式破解,以及把概念模式转换为数据模式的计算机程序表达,以人类的“上帝之手”创造出一个具有认知能力、自主思想、自我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电子智能物种。把握人工智能走向人类智能的途径所在,将使人类主体方式在和电子智能物种的人机融合中,获得比“认知革命”更为重大的“智能革命”的文化进化和命运改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