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北伐之战中,太平军采用的流寇式钻隙前进的战术,效果怎么样?

 潇潇雨ekg9m5f4 2018-09-03

采用流寇式钻隙前进的战略战术的北伐之战,你了解吗?下面就跟随小编的文章具体来了解一下吧!

简言之,太平军这次北伐所用的战略和战术,还是他们年前自永安突围,北窜武汉的老套路--流寇式的钻隙前进。没有后方,没有补给;就地裹挟,沿途征发;得城不守,顺民不杀;坚城必围,不破则舍,攻破必屠。'过河卒子,拼命向前',义无反顾……拖死追兵。

为避免与江北大营及传闻中南下的清军正面突破,李、林北伐军是于1853年5月初旬,绕道浦口,军分三路,先后北上的。对手方的清军这时也按他们的既定公式,由江北大营派兵堵截,江南大营派兵尾追。--一时前进者,豕突狼奔;尾追者,更是奸掳焚杀。可怜身在战区的黎民百姓,就惨遭浩劫了。

那年代是清朝末季。江淮一带,久遭天灾人祸,早已民不聊生,盗贼横行,人心思变。而这时太平军江南新胜,锐气正盛,美誉方隆。一旦北上,当地灾黎,真有久盼王师之感。因此,失业工农参军如潮。尤其是原已潜藏民间,早有组织的'捻(练)党'及'白莲教'残余,更是英雄豪杰闻风而起,附义如云。一时军威大振。--此时太平首义'五王'如有一人前来领导,这把野火一阵风便可吹覆北京。不幸这批长毛领袖贪恋'六朝金粉',不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坐失良机,足令读史者为之扼腕也。

太平北伐军原可自苏北、皖北循今日之津浦线直扑山东直隶(今河北),然终以主力太薄,无力亦无胆做正面突破,乃迂回自安徽滁州、凤阳、蒙城、亳州而窜入河南陷归德。北伐军本拟自归德之刘家口渡黄河北上,无奈时值盛夏,河水暴涨,民船为清军烧毁,北渡受阻。李、林大军乃舍归德,西向围开封掠郑州,进陷荥阳、汜水、巩县。在巩、汜河边,太平军掳获少数运煤船,乃于6月底挥军北渡。孰知全军方半渡,河南清军的追兵已至,半渡太平军乃被截成两段。

以北渡的太平军乃继续前进,陷温县,进围怀庆府(今河南沁阳县)。累攻不克,与清军胶着至三月之久,始舍怀庆,钻隙自太行山侧羊肠小径,西窜入山西,陷垣曲,克绛县、曲沃、平阳,进陷洪洞(京戏里'苏三起解'的地方)。自洪洞分两路再转向,钻隙东进,乃直入直隶,威胁保定,震动北京了。

当时北渡不成之太平军,则自许昌、郾城,自东边绕过信阳,再东南转黄安,循大别山西麓,经麻城、宋埠,返入皖境与在皖之太平军合流,亦疲惫不堪,所余无几了。

至于6月底渡河被截之两路太平军,究有多少人马,说者异辞。北渡太平军有说为8万余人,显为夸大之辞。实数盖在两三万之间。南归之太平军人数,清朝官书记载不过数百人。实数盖为三两千人,而史家亦有记为两三万人者。传闻异辞,终难知确数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