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马勒交响曲的录音版本

 ggggkkkkgggg 2018-09-03
马勒交响曲的录音版本

二十世纪的指挥大师,少有不灌录贝多芬的交响曲的。而二十一世纪的指挥,如果不进行马勒的交响曲录像,进而发行DVD,恐怕也将被后世乐迷遗忘。

马勒交响曲有股魔力,不仅听觉效果好,视觉效果更不贫乏。他一生共创作了十首交响曲,曲曲铿锵充满话题。本文的重点不在马勒交响曲的乐史地位,而在马勒交响曲的经典录音,看哪些指挥留下传世录音。

因此进入十首交响曲的版本之前,我们先从管弦乐法来看,马勒交响曲比传统交响曲多出哪些突破。

●马勒独特的交响风格

(一)巨大的乐章结构。交响曲本就结构复杂,马勒的又是其中之最。他第二、第五、第七号皆为五乐章,都比传统交响曲多出一个乐章。第三号交响曲更被扩充到六乐章,光是首乐章规模就超过贝多芬第五号全部。他可说把浪漫主义晚期的音乐美学推到极致。

(二)庞大的乐团编制。马勒认为「一首交响曲能建构一个世界」,最佳例子就是第八号《千人》,演出时把近千人搞上舞台,包括七位独唱、三个合唱团、一个四管编制交响乐团、以及一大组打击乐器和管风琴,堪称表现主义之最。讲究音乐厚实感的他,往往把法国号、长号以及低音大提琴,加倍份量地配置。尽管第四号企图走古典精巧路线,但编制也很庞大。

(三)精巧的配器。马勒有着丰富的指挥经历,势力遍及卡塞尔、布拉格、莱比锡、布达佩斯、汉堡、维也纳、纽约等音乐重镇,在当时被认为是最伟大的指挥,第一号到第八号交响曲都由自己指挥首演。

他巧妙融合作曲家与指挥家的双重身分,将实务经验用在创作上,因此无论是最纤细或最宏伟的效果,都处理得得心应手。尤其对死亡、秋天等气氛的掌握,既精准且写实。他曾在排练第二号交响曲时,大幅修改第二乐章乐谱,把大提琴改为与低音管同度音,拿掉双簧管换用两支长笛,并用长号奏出和弦,效果好到让布拉姆斯都称赞他「革命家之王!」。

他看似浪漫夸大的管弦效果,其实有古典精致的内涵。音乐由不同声部轮唱进行,且让听众清楚地感受到对位。所以庞大乐队却呈现室内乐般的细致,结构巨大却内在逻辑清晰,音响效果令人惊叹!尤其是女声与管弦乐的融合上甚为杰出。他也勇于尝鲜引用新乐器,像是曼陀林或是第四号交响曲中的变调弦乐。

(四)更多的个人企图。1860年7月7日生于波希米亚的喀里希特的马勒,双亲是犹太人,他在十四个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二。不过,这个家庭的小孩像是受到诅咒似的,多位都相继夭折,在马勒五岁、六岁、十一岁(两个)、十三岁、十四岁时,都有兄弟死掉,所以他的童年到少年可以说被死亡、葬礼所围绕,而对生死的思索也成为他交响曲发展的基调。

比起其它作曲家,马勒的交响曲呈现更多的敏感,更多的技巧野心,也让指挥有很大的诠释空间,能在表面进行雕琢声音的游戏,也能鞭辟入里的进入心灵探索,百家争鸣的演出录音,提供给乐迷无限欣赏乐趣。

●全套录音并不多

完成马勒十首交响曲全套录音的指挥不多,大多只录前九首。其中萧提(Sir George Solti)&芝加哥交响(Decca)、海汀克(Bernard Haitink)&大会堂(Philips)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纽爱、伦敦交响(Sony)、库贝利克(Rafael kubelik)&巴伐利亚广播(DG)四套可择一收藏。

另有三套「准」全集,皆因一两首未收录,而未竟全功,但艺术价值更胜前四套:伯恩斯坦&阿姆斯特丹、维也纳、纽爱(DG)、邓许泰特(Klaus Tennstedt)&伦敦(EMI)、华尔特(Bruno Walter)&哥伦比亚交响(Sony)。

伯恩斯坦因作曲、指挥、教学多重身分与马勒相似,再加上他的马勒有强有力的说服观点,因此他的马勒交响曲录音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对马勒入门者而言,我建议海汀克、库贝利克、邓许泰特三选一,因这些诠释不会你太多先入为主的印象,妨碍了日后对其他版本的接受度。

这里提到的七个全套版本,我在后续的个别推荐里,就不再重复提到了。说明:

●第一号交响曲「巨人」

很多人听马勒不从第一号开始,但我却认为,这是他交响世界的滥觞,把第一号听熟对欣赏他后续交响曲很重要。第一乐章木管模拟杜鹃的叫声,以及第三乐章揉合悲伤与搞笑的「送葬进行曲」都是欣赏重点。版本选择无须太挑剔,不要太怪异的诠释皆可,华尔特、库贝利克都不错。

较特别的是莱因斯朵夫(Erich Leinsdorf),这位奥国指挥受到华尔特与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赏识,分别担任过他们的的助理。在他接任孟许(Charles Munch)担任波士顿交响音乐总监时,正好灌录此曲。他有些桥段的处理超乎常理的冷静,令人耳目一新!

No1推荐版本
指挥&乐团(唱片公司) 推荐指数
莱因斯朵夫&波士顿交响(RCA) ★★★
华尔特&纽约爱乐(Sony) ★★★
夏伊(Riccardo Chailly)&皇家大会堂(Decca) ★★★
马舒(Kurt Masur)&纽爱(Teldec) ★★
梅塔(Zubin Metha)&以色列爱乐(EMI) ★★


●第二号交响曲「复活」

马勒的好友毕罗(Hans von Bulow)1894年2月12日死于开罗,遗体运回汉堡在圣米海里斯教堂举行葬礼,在庄严的葬礼上合唱了克罗普修特克(Klopstock)的诗「复活」。心情沉重的他,听到这段合唱后感动不已,之后在汉堡完成第二号交响曲,透漏早期的厌世观。此曲更是贝多芬「合唱」之后,作曲家又一次将声乐融入交响乐中。

1960年代之后,每年都有新录音问世,一直持续到2000年,可见「复活」受欢迎的程度。克伦培勒(Otto Klemperer)曾经录过此曲七次,他与爱乐管弦的版本,弦乐的根基相当稳固,给予人十足的信赖感,不可错过。阿巴多(Claudio Abbado)的DG 4D版,有着温暖堂音、细腻音色,录音效果惊人,但是最感人的还是他抗癌成功,复出琉森音乐节的DVD版。

若论权威性,马勒忠实乐迷卡普兰(Gilbert Kaplan)的两版都值得收藏,第一次它采用1970年国际版,熟读所有细节,音乐中性、内在逻辑强,按谱就班毫无流气。新版则用被马勒协会认定官方版本,明显地嗅到更多自信与新鲜,让人在细节中重新认识马勒。

企鹅三星带花的拉图(Sir Simon Rattle)版,1988年极为轰动,获得该年留声机「管弦乐」、「年度录音」两项大奖。他彷佛参透马勒的生死思索,以一种大开大阖的态度来诠释,展现二十一世纪首席指挥的企图。

No2推荐版本
指挥&乐团(唱片公司) 推荐指数
克伦培勒&爱乐管弦(EMI) ★★★
拉图&伯明翰市交(EMI) ★★★
阿巴多&维也纳爱乐(DG) ★★★
卡普兰&伦敦交响(Coniffer) ★★★
卡普兰&维也纳爱乐(DG) ★★★
阿巴多&琉森DVD(Euro Art) ★★★


●第三号交响曲「夏日梦境」

第三号是演出时间最长的一首,通常需要100分钟才能奏完,几乎等于一部电影的长度,也是马勒交响曲中我个人最爱的!此曲共六乐章,形式类似「交响清唱剧」,间接阐述大自然对他的音乐思想的影响。第二乐章一开始英国管、竖琴吹着主旋律搭配着拨弦,之后换成高音弦拉奏主旋律搭配竖琴的拨奏,马勒配器手法的熟练令人叹为观止!第三乐章远方飘来的邮号声音,则是这首交响曲闻名的特征之一。

我十分喜欢伯恩斯坦&维也纳爱乐DG版,以及邓许泰特&伦敦爱乐EMI版。而沙隆年(Esa-Pekka Salonen)&洛杉矶爱乐以及莱因斯朵夫&波士顿交响,是两个新近的TAS发烧版,沙隆年表现「超龄」,语法沉稳内敛,在慢板乐章沙隆年的情绪处理完全展现大师的风范。

罗培兹柯布斯(Lopez-Cobos)&辛辛纳提交响则处理得闷骚不滥情,而且有极佳的节奏感,显然完全理解马勒配器的精妙。次女高音米雪儿‧黛扬(Michelle DeYoung)在第四乐章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

No3推荐版本
指挥&乐团(唱片公司) 推荐指数
邓许泰德&伦敦交响(EMI) ★★★
伯恩斯坦&维也纳爱乐(DG) ★★★
沙隆年&洛杉矶爱乐(Sony) ★★★
莱因斯朵夫&波士顿交响(RCA) ★★★
罗培兹柯布斯&辛辛纳提(Telarc) ★★★
泰颂托马斯(Michael Tilson Thomas)&伦敦交响(RCA) ★★
拉图&伯明翰市交(EMI) ★★
肯特中野(Kent Nagano)&柏林德意志交响(Teldec) ★★


●第四号交响曲「天堂之歌」

通常会推荐马勒入门者,先听第一号与第四号,第四号俗称「天堂之歌」,乐曲性格愉悦明快,演奏时间也比前两号短上许多。第四乐章加入女高音天真活泼的唱和,成为全曲最受欢迎的乐章。

老大师录音中,萧提&卡娜娃Decca版以及克伦培勒&舒瓦兹可芙EMI版,堪称两大山头,各写下不可磨灭的声音记录。

塞尔(George Szell)率子弟兵克里夫兰管弦乐团,于1965年录下此曲,音乐显露浓厚的德奥气味,权威感十足,令人印象深刻。Telarc当家指挥列维(Yoel Levi)与亚特兰大交响,则在整体声音均衡上达到一种极高的境地,那是一种细腻清纯的美感,完全表现出马勒要求的「极温和的」境界,诠释不落俗套。

埃布尔拉凡尼尔(Maurice Abravanel)是一位杰出的马勒及布鲁克纳的专家,尤其是他的马勒交响曲更被认为是典范。他以自身的多国籍经历来体验马勒种族认同的困扰,细节处有诸多的巧思,相当符合马勒交响曲室内化的美学观点。

No4推荐版本
指挥&乐团(唱片公司) 推荐指数
塞尔&克里夫兰(Sony) ★★★
列维&亚特兰大交响(Telarc) ★★★
埃布尔拉凡尼尔&犹他交响(Vanguard) ★★★
克伦培勒&爱乐管弦(EMI) ★★★
阿巴多&维也纳(DG) ★★★
莱纳(Fritz Reiner)&芝加哥(RCA) ★★
Wit &波兰国立广播管弦(Naxos) ★★
盖提(Daniel Gatti)&皇家爱乐(RCA) ★★


●第五号交响曲

第五号是马勒交响曲的中流砥柱,也是继第一号后又一首的纯器乐交响曲,最知名的就是电影「魂断威尼斯」所引用的第四乐章慢板,哀怨的弦乐主弦律紧紧地扣住人心。巴毕罗里(Sir John Barbirolli)&新爱乐的演出,已经是人手一版的超级经典。

但是「酷酷的」布列兹(Pierre Boulez)&维也纳,则创造此曲一种世纪末颓废风味,他不以情绪性的表情、音量来取悦听众,而改以各声部主题间的紧密搭配制造高潮,这种透过有机式的内部默契,所营造出来的效果,比起完全诉诸旋律线的情绪,来得更加坚实。

意大利指挥夏伊的马勒第一号在日本备受好评,第五号也获得Gramophone、BBC Music杂志的极高评价。皇家大会堂管弦的音色晶莹剔透,没有丝毫的混浊感,彷佛用最好、最自然、解析力最高的相机拍照,画质清晰且细节丰富。(待续)

No5推荐版本
指挥&乐团(唱片公司) 推荐指数
巴毕罗里&新爱乐(EMI) ★★★
布列兹&维也纳爱乐(DG) ★★★
夏伊&皇家大会堂管弦(Decca) ★★★
盖提&皇家爱乐(Conifer) ★★
殷巴尔(Eliahu Inbal)&法兰克福广播(Denon) ★★
李汶(James Levine)&费城管弦(DG) ★★
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柏林(DG) ★★
杜南伊(Christoph von Dohnanyi)&克里夫兰(Decca) ★★
马捷尔(Lorin Maazel)&维也纳(Sony) ★



马勒交响曲的录音版本(下)

称为「悲剧」的第六号,四个乐章没有人声,是首形式上相当古典的作品,常常与贝多芬「英雄」相提并论。过去发烧友的首选名单,首推伯恩斯坦&维也纳的录音。不过,日本「唱片艺术」新更的三百名曲榜单中,布列兹&维也纳爱乐版大获青睐,与伯恩斯坦并列首选。

●第六号交响曲「悲剧」

最精采的是布列兹在第三乐章慢板的表现,看似浪漫,实际上却是一种若有所失的深层孤寂。音乐似乎唤醒人们心灵,带来绝望前的黎明。提醒庸俗的人类,面对困境时该如何超脱?该如何度化?马勒透过音乐提供了他内心的答案。

更早之前的唱片艺术三百名曲,还选出过伯恩斯坦&纽爱、李汶&伦敦交响、阿巴多&芝加哥等杰出版本,企鹅指南也有几个三星版本。

No6推荐版本
指挥&乐团(唱片公司) 推荐指数
布列兹&维也纳爱乐(DG) ★★★
伯恩斯坦&维也纳(DG) ★★★
伯恩斯坦&纽爱(Sony) ★★
李汶&伦敦交响(DG) ★★
阿巴多&芝加哥(DG) ★★
拉图&伯明翰市交(EMI) ★★
Wit &波兰国立广播管弦(Naxos) ★★
塞尔&克里夫兰(Sony) ★★
卡拉扬&柏林(DG) ★★
列维&亚特兰大交响(Telarc) ★★


●第七号交响曲「夜曲」

第七号共有五乐章,被称为「夜曲」是因第二、第四乐章都具夜曲风。第一乐章由铜管吹出诡异带有哀怨的送葬进行曲,是相当知名的一段。第四乐章马勒加入吉他、曼陀林、竖琴等弹拨类乐器,让其成为全曲最容易被接受的一个乐章。邓许泰特&伦敦爱乐获企鹅三星带花佳评,是不可或缺的经典版本。

辛诺波里(Giuseppe Sinopoli)&爱乐管弦版,以及布列兹&克里夫兰版诠释上则英雄所见略同,他们相同都像拿显微镜分析乐曲,将各声部的肌理与情绪都清楚地放大。只不过布列兹的显微镜带着冷静清晰的镜片,而辛诺波里的处理就戏剧化多了。

辛诺波里不仅雕琢出各声部精致的声音,诸如小号声音的饱满、立体感,定音鼓敲击的丰厚,音乐信息量密度高、黏稠性强,呈现标准的辛诺波里风范!

No7推荐版本
指挥&乐团(唱片公司) 推荐指数
邓许泰特&伦敦爱乐(EMI) ★★★
辛诺波里&爱乐管弦(DG) ★★★
布列兹&克里夫兰(DG) ★★
泰颂托马斯&伦敦交响,(RCA) ★★
拉图&伯明翰市交(EMI) ★★
阿巴多&芝加哥交响(DG) ★★
伯恩斯坦&纽爱(Sony) ★★
列维&亚特兰大交响(Telarc) ★★
麦可哈拉兹(Michael Harlaz)&波兰国立广播管弦(Naxos) ★★


●第八号交响曲「千人」

想要好好第八号十分不易,现场指挥掌握千位演出者的困难可想而知,而录音时希望重现磅礡气势更是难上加难,光是动态范围的收录,就足以伤透录音师的脑筋。要讲录音,TAS推荐的罗伯萧(Robert Shaw)&亚特兰大交响,以及发烧友人手一张的萧提&维也纳爱乐,独唱与合唱都极佳,是两个最佳选择。

就音乐性而言,邓许泰特的「千人」我相当推荐,企鹅评鉴则把三星带花给了辛诺波里&爱乐管弦,不过这两版谈到录音,就略逊一筹。日本唱片艺术提到伯恩斯坦&伦敦版,热情十足且配上乐团的稳阵,形成良好的平衡感。另外,库贝利克&巴伐利亚版,整体表现淡雅清新,在这个讲究气势的作品上来说,相当不易。

No8推荐版本
指挥&乐团(唱片公司) 推荐指数
罗伯萧&亚特兰大(Telarc) ★★★
萧提&维也纳爱乐(Decca) ★★★
邓许泰特&伦敦爱乐(EMI) ★★★
辛诺波里&爱乐(DG) ★★★
伯恩斯坦&伦敦交响(Sony) ★★
库贝利克&巴伐利亚,淡雅清新,不容易 ★★
小泽征尔(Seiji Ozawa)&波士顿交响(Philips) ★★
叶维(Neem Javi)&哥廷堡交响(BIS) ★
柯林戴维斯(Sir Colin Davis)&巴伐利亚广播(RCA) ★


●第九号交响曲

第九号是马勒最后一首「完整创作」管弦作品,实际上此曲是他「第十首交响曲」,但因马勒担心自己死于「九的魔咒」,因而刻意回避第九的编号。精神分析师赖克(Theodor Reik)曾说,马勒看到贝多芬、舒伯特、布鲁克纳(他早马勒十五年过世)等人,都写九首交响曲后过世,因此对第九号交响曲相当忌讳,算是患有「驱迫性精神衰弱」的患者。

怎知历史有其必然性,马勒最后还是只写了九首交响曲(「大地之歌」是他原本的第九号,第十号则未完成)便辞世。录音上,朱里尼(Carlo Maria Giulini)&芝加哥版,甚受日本乐评推崇,音乐既华丽又细腻,一种孤奥绝世之感。卡拉扬&柏林版则把音乐处理得犹如水晶般细腻剔透,巴毕罗里&柏林版则是充满真诚的优雅,再加上伯恩斯坦&柏林版,堪称这个曲子最值得的四个版本。

No9推荐版本
指挥&乐团(唱片公司) 推荐指数
朱里尼&芝加哥交响(DG) ★★★
卡拉扬&柏林爱乐(DG) ★★★
伯恩斯坦&柏林爱乐(DG) ★★★
巴毕罗里&柏林爱乐(EMI) ★★★
拉图&维也纳爱乐(EMI) ★★
克伦培勒&新爱乐(EMI) ★★
布列兹&芝加哥(DG) ★


●第十号交响曲

1910年马勒留有部分不完整的手稿,之后第一、三乐章由Krenek编辑,其余的由Franz Schalk以及Alexander von Zemlinksky完成,1924年在维也纳由Schalk指挥演出。之后,马勒音乐学者Deryck Cooke,依据马勒死后的断简残篇,补齐第十号,并于1964年首度广播演出,指挥是Berthold Goldschmidt。Cooke版首度公开演出,则在1964年在伦敦同样由Goldschmidt指挥,乐谱出版则在1976年。

由于第十号的「完整版」并非出自马勒亲手,因此录音版本也不多,参考价值远剩余欣赏价值,其中以拉图&柏林爱乐最具知名度。

No10推荐版本
指挥&乐团(唱片公司) 推荐指数
拉图&柏林爱乐(EMI) ★★
夏伊&柏林广播(Decca) ★★
Robert Olson &波兰国立广播交响(Naxos) ★★


●结语

马勒终其一生是个关心「人是什 」的怀疑论者,他曾问华尔特:「我们来自何处?我们将走向何处?我怎 理解上帝造物的残酷和恶意?生命的意义难道最终会由死亡来揭示吗?」一连串的疑问,显示马勒经常沉溺在哲学的思索上。华尔特认为马勒的交响曲,是他不断苦思人生问题之后所尝试传达的解答。

他的交响曲可以说延续贝多芬、舒伯特、华格纳等人的精神技法,并且融入李斯特、白辽士的标题主义。因此马勒认同暗示性标题、隐藏式标题的交响美学,换句话说他的交响曲都有隐而不宣的内在标题,主要勾勒出作品精神让欣赏者有概略理解的方向。

精神分析师赖克又说,「马勒追求超越现世的、神秘的形而上真理,探究绝对超越的、超自然的秘密而不觉厌倦,但是他没想到这样的境界是根本不存在的。」他的交响曲往往出现超现实的体验,一种精神状态的意识流转,交杂虚无与实证、融合戏谑与沉重,呈现一种前所未有的管弦美感,令人赞叹。


●附录:马勒交响曲一览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