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永福正传之蛰伏篇 第一章 迁徙

 钦州文哥 2018-09-03

      (郑重声明:本书有关《刘永福历史草》中不规范之地名、人名的考证为史学首次,与之相关的越南地名及线路的古今考证均属史学唯一,今后如有引用,请注明出处及考证人:钦州文哥)

 

       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一说是正德年间),贡生刘千一自原籍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迁往广西博白,另谋出路,具体的原因是天灾、人祸?还是任职?无从考证。不过,可以想象出的,如果仅是谋生,在明代交通不便,路途遥远的情况下,是不可能一步迁徙到位的。笔者认为,刘千一前来博白任教职的可能性蛮大的。

       刘千一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一个普通的迁徙,会多大程度影响到中国、法、越三国近代史的进程。

       博白,古称白州,是浙、闽、粤三省客家人迁居广西的第一站。博白地形属桂东南丘陵盆地,东西两边是连绵不绝的丘陵山岭,组成两道天然屏障,一定程度上隔离了战乱的袭扰。南流江自北向南贯穿而过,水利资源丰富,盛产水稻及各种亚热带水果。博白南部是客家人聚集区,语言及习俗相同,极适宜远道而来的客家移民落地生根。

       刘千一也不例外,他来到博白县沙河巡检司管内之陀角堡衙前村之山背屯开基立业,即现在的东平镇富新村委(又作“付新村”)塘面屯屋北柑园屯附近。

       繁衍至第六代时,有一位名叫刘启琅的裔孙,妣郑氏,育有三子:仁璋、仁山、仁芳,搬到了附近的车路田村居住。

 

       数年后,因生活依旧困顿,启琅不得不再次举家外迁。

       启琅一家向西南行走四十里后,在菱角墟金村(亦称白莲角墟,在大旗堡辖内,现属菱角镇山蕉村委)停下了脚步,在一个叫虾坪的山边搭屋居住。

       相比之下,菱角墟一带水田较少,丘陵山坡多,又处于南流江下游,田地易遭洪涝灾害。

       启琅带领三个儿子在这里勤勤恳恳,开荒种地,家境渐殷,儿子先后娶妻成家立业。

       不幸的是,大哥仁璋所生三子先后早夭。刘家上下满腹疑惑,不知何故。经风水先生指点,这才知道刘家房屋选址虽然对“做吃”有利,对子孙却不利,不宜居住,必须搬迁。

       对于搬迁一事,三个儿子各有想法。长子仁璋回居衙前村(另传系先搬到即现在的钦州市浦北县石埇镇,南流江西岸,距菱角墟十余里,后再搬回衙前村),定居于现在的官村;次子仁山与妻子庞氏决定暂不回迁,但是搬到金村附近一个土名叫作黄竹簕的地方居住,后来再搬到金村东南约十里之外,大顺坪村附近居住;老三仁芳未搬迁,无后。

       虾坪风水不利子孙一说虽属迷信,不过从仁山之子奇逢、孙邦宝(保)、曾孙应豪皆三代单传,仁芳无后的情况看,刘家人多少也笃信这一迷信说法。

       到了第十代刘应豪时,单传的情况才有所突破。应豪配妻李氏,育有二子:长以来、次以定。

       仁山、邦宝等考、妣卒后,皆葬于大顺坪周边一带。

       应豪夫妇卒后,以来兄弟将父母葬于菱角墟黄竹塘土地岭。

       道光初年,博白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而耕地增长较缓,土地生产力水平低,普通百姓仅仅依靠农耕劳作,生活日趋艰难。

       恰在此时,老天不随人意。合浦县及相邻地方接连数年旱灾,已近而立之年的以来兄弟,生活愈加窘困,娶妻生子更是奢谈。

       正所谓“树挪死、人挪活”,以来两人决定效仿先祖外迁谋生。

       不过,两人对迁居何处“做吃”?心中并无头绪,因而迟迟未能成行。

       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底,以来兄弟与一位回家过年的朱姓表弟不期而遇,外迁之事忽然有了转机。

       在菱角墟一带,朱姓是大姓,与刘家颇有姻缘。自刘千一第四代开始,陆续有刘家后裔娶朱姓女子为妻,如在第四代的思礼、第六代的启贵、第八代奇相、第十代应钟、应金等等。不夸张地说,朱、刘两姓世代老表。

       交谈中,表弟告诉以来,自己定居在广东钦州小峰圩。钦州西南瘴疠严重,但地广人稀,官府广招流民耕种。自己只要努力,维持生计还是可以的,他建议以来兄弟前往钦州另觅生计。

       表弟的话无疑让以来兄弟看到了希望,明确了外迁的目的地。

       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年初,以来兄弟收拾一些简单的家什,跟随表弟,从大顺坪村出发,前往钦州。

       一行人向西南行走约15里左右,抵达位于南流江边的石埇渡,对面便是合浦县石埇墟(今浦北县石埇镇)。

       按当时的交通条件,他们在此乘船顺流而下,经旧州墟(今浦北县泉水镇)、长乐墟(今合浦县长乐镇)、石湾墟(今合浦县石湾镇),船行150里,抵达位于南流江下游的上洋渡(亦称第四渡)西头。

       登岸后,他们沿官道经上洋塘(今合浦县星岛湖镇)、长坑塘(今星岛湖镇吊鸡村附近)、新立塘(今合浦县乌家镇新立塘村)、乌家塘(今乌家镇东之白水塘村)、蚺蛇塘(今乌家镇南蛇塘村)、芋蒙塘(今乌家镇芋蒙塘村)抵合浦县西部尽界。

       接着向西行10里便是灵山县之丹竹塘(时属灵山县,今合浦县乌家镇丹田村),经卖粥塘(时属灵山县,今钦南区那丽镇旱垌村北至那雍岭东麓)、旧营铺塘(今那丽镇钦廉林场旧铺工区附近之那务塘水库淹没区内)、那暮塘(今那丽镇那务塘村)、关草塘(今那丽镇根竹塘村)、大岭塘(今那丽镇大岭塘村)、茶岭塘(今那丽镇茶岭村)、济时塘(今钦南区沙埠镇细州塘村)后抵达灵钦界河平银江渡口。

       渡过平银江后,便进入钦州境,经分界塘(今沙埠镇分界村附近)、望州岭塘(今沙埠镇望州塘村)后抵达平南古渡头(今大路巷西)。

       平南古渡位于钦江东岸,明万历年间,曾建有浮桥,后废,改作官渡。

       渡过钦江,以来兄弟一行人在渡口旁的天涯亭内稍作歇息。

       据史料记载,天涯亭始建于宋代,距今已近千年,它与海角亭(位于合浦县)一起成为宋代南辕穷途的标志(即所谓的“天涯海角”)。它是中国最早的,以“天涯”命名的建筑物。可以说,“天涯亭”是当地被贬谪文人士大夫抒发忧伤、悲楚情怀的实物载体。

       以来一行在州城东门(今城内街东下坡处左右两边)外竹栏街的饭店吃了点东西,随后在设有行旅寓馆的横街、鱼寮街一带投宿。

       在离开州城后,他们向西继续行走,经方家村(今属钦南区康熙岭镇)、磨刀水村(今属康熙岭镇),绕经马头岭南麓,抵达渔洪江(又称如洪江、黄屋屯江、茅岭江)边的黄屋屯渡口。

       渡过渔洪江,便是黄屋屯墟(今钦南区黄屋屯镇),往西偏北行抵勒孔村(今钦南区黄屋屯镇德孔村)后,转往西南继续行走。经西丫塘(今黄屋屯镇塘营村)、料连村(今属黄屋屯镇)向西再经派暮塘(今属钦南区大直镇,位于冲板以东)沿大直江(又作“西江”)边小路经行抵如昔司署所在地大直墟(今钦北区大直镇)。

       在大直,他们停留数日,朱四带以来在如昔司署(时辖永乐一、二图及贴浪都)办理担保及迁入的相关手续。

       离开大直后,以来等人继续向西行进(从大直往西主要有三条小路,本书仅讲述较有可能的一条,其他二条路分别行经滩营及波茶),经那桃村(今属大直镇)、墩朗村(今大直镇米拱村)进入大山。翻过墨抹隘(今称木脉隘)口后,他们进入了贴浪都境,下山后便是平旺墟(今属防城港市防城区滩营乡)。

       在平旺墟停留一夜后,以来等人继续向西,经大菉墟(今防城区大菉镇)抵达那勤墟(今属防城区扶隆乡)。

       在那勤墟歇息一夜后,一行人向南行走十余里,抵达此次迁徙的终点:位于大山深处的小峰墟。总行程约五百七十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