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氣為每年4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清明節總是在公曆4月4日、4月5日、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今年為4月4日,與民國的兒童節恰好同一天。由於清明節是根據節氣而定的,故為少數與西曆大致吻合的中國傳統節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歲時百問》:
《曆書》:
放風箏 清明節的習俗在中國南方和北方地區的規模、方式不盡相同。民間還有揷戴柳枝、放風箏、取薪火、畫蛋、鬥雞、盪鞦韆等活動。此習俗也流行於白族、苗族、蒙古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在越南、韓國、琉球等地,清明節也是重要的節日。另,漳州、潮州等地區則常在三月初三上巳節掃墓祭祖,稱為「小清明」。 鬥雞 物候 《逸周書·時訓解》:
桐始華
田鼠化為鴽【音如】
虹始見【去聲】
起源及演變 民間傳統,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逃避驪姬之亂而流亡國外,一日乏食,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大家萬分焦急,重耳饑饉非常,隨臣介之推(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恢復精神,才發現是介之推自割腿肉的。 晉文公復國圖(局部),李唐 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是為晉文公,重賞了當初伴他流亡的功臣四人,獨忘了介之推,介之推打好行裝,悄悄到綿山隱居去了。很多人為介之推鳴不平,晉文公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之推,然而介之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之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未見介之推的身影,火滅了之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之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燒死了。晉文公慟哭,相傳發現一封血書,上寫:
晉文公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故「足下」成為上級對下級,或者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即源於此。 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不許民眾開火煮飯,只能喫冷食、涼拌食品。第二年(前635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國內,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這就是「割股奉君」的故事和清明節的由來。 傳統寒食節、上巳節、清明節相距甚近,為了方便,往往連休三天,唐代時寒食與清明已並稱,清明本無太多文化內涵,而寒食、上巳則傳統豐厚,三相結合,便成了一個重要的節日。 蘇東坡<黃州寒食帖>局部,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 在古代,清明還不如寒食節(現在已和清明合併為同一日)重要。寒食節主要節俗為掃墓、踏青、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已備好的熟食、冷食,故有此名。 掃墓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倣傚,由於日期接近,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漸移到清明。據說宋代朝廷規定,各地祭墳掃墓,以清明節為主。掃墓,是寒食節原有的習俗,而親水、戴柳圈等,則是上巳節原有的習俗,清明節吸納了此二節慶的儀式,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提升為大節日。 寒食的習俗若干以變形的方式傳承、保存於清明節中。南臺灣部分地方、韓國仍舉行寒食節。踏青、春遊、盪鞦韆等習俗只在清明時舉行。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節附近進行掃墓、祭祖、郊遊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華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之前,清明一般為冬至之後106或107天,寒食節的後一或兩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至半個月左右。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但民間對於掃墓這事,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甚至是「前半個月、後半個月」等各種說法,故在這十八至三十日之間均屬掃墓的日子。民國24年國民政府明定4月5日為「民族掃墓節」。 祭祀是表達我們對先祖懷念、感恩、孝順的方式。但對逝者最好的祭祀,與就是讓生者活得幸福。或許正是因此,從古而今,清明節不單純是一個掃墓祭祖、寒食賜火的日子,還有非常豐富內容,包括插柳戴柳、春遊踏青、蹴鞠、盪鞦韆 、放風箏、斗禽、拔河、贈畫蛋、吃青團、吃紅藕、植樹等等。曾皙說:希望「莫春者,春風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清明是一個男歡女愛的節日。根據《禮記·月令》記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奔者不禁」,認為「仲春之月」是不同部落之間的男男女女談情說愛的季節。 黎族、苗族的「三月三」,也是暮春時節,清明節前後,是人們謝謝祖先、謝謝生活、在野外談情說愛的節日。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詩詞中的清明時節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日 【唐】李建勳 他皆攜酒尋芳去,我獨關門好靜眠。 唯有楊花似相覓,因風時復到床前。 湖寺清明夜遣懷 【唐】李群玉 柳暗花香愁不眠,獨憑危檻思淒然。 野雲將雨渡微月,沙鳥帶聲飛遠天。 久向饑寒拋弟妹,每因時節憶團圓。 餳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處邊。 清明後登城眺望 【唐】劉長卿 風景清明後,雲山睥睨前。 百花如舊日,萬井出新煙。 草色無空地,江流合遠天。 長安在何處,遙指夕陽邊。 清明日曲江懷友 【唐】羅隱 君與田蘇即舊游,我於交分亦綢繆。 二年隔絕黃泉下,盡日悲涼曲水頭。 鷗鳥似能齊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應寒食,遙望江陵一淚流。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清明 【唐】孫昌胤 清明暮春裡,悵望北山陲。 燧火開新焰,桐花發故枝。 沈冥慚歲物,歡宴阻朋知。 不及林間鳥,遷喬並羽儀。 清明日憶諸弟 【唐】韋應物 冷食方多病,開襟一忻然。 終令思故郡,煙火滿晴川。 杏粥猶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親燕,坐度此芳年。 長安清明 【唐】韋莊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秋千。 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清明日 【唐】溫庭筠 清娥畫扇中,春樹郁金紅。 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 馬驕偏避幰,雞駭乍開籠。 柘彈何人發,黃鸝隔故宮。 同錦州胡郎中清明日對雨西亭宴 【唐】張籍 郡內開新火,高齋雨氣清。 惜花邀客賞,勸酒促歌聲。 共醉移芳席,留歡閉暮城。 政閒方宴語,琴築任遙情。 清明日自西午橋至瓜岩村有懷 【唐】張繼 晚霽龍門雨,春生汝穴風。 鳥啼官路靜,花發毀垣空。 鳴玉慚時輩,垂絲學老翁。 舊遊人不見,惆悵洛城東。 江南清明 【唐】鄭準 吳山楚驛四年中,一見清明一改容。 旅恨共風連夜起,韶光隨酒著人濃。 延興門外攀花別,採石江頭帶雨逢。 無限歸心何計是,路邊戈甲正重重。 喜遷鶯·清明節 【唐】薛昭蘊 清明節,雨晴天,得意正當年。 馬驕泥軟錦連乾,香袖半籠鞭。 花色融,人竟賞,盡是繡鞍朱鞅。 日斜無計更留連,歸路草和煙。 漁歌子·柳如眉 【唐】魏承班 柳如眉,雲似發,鮫綃霧縠籠香雪。 夢魂驚,鐘漏歇,窗外曉鶯殘月。 幾多情,無處說,落花飛絮清明節。 少年郎,容易別,一去音書斷絕。 清明 【宋】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塚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 【宋】王禹偁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塚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餘。 臨安春雨初霽 【宋】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歎,猶及清明可到家。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清明日對酒 【宋】高翥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 日暮狐狸眠塚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采桑子 【宋】歐陽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 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 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浣溪沙·清明 【宋】朱淑真 春巷夭桃吐絳英。春衣初試薄羅輕。 風和煙暖燕巢成。 小院湘簾閒不捲,曲房朱戶悶長扃。 惱人光景又清明。 蝶戀花 【宋】蘇軾 春事闌珊芳草歇。 客裡風光,又過清明節。 小院黃昏人憶別,落紅處處聞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 目斷魂銷,應是音塵絕。 夢破五更心欲折,角聲吹落梅花月。 風入松 【宋】吳文英 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 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 西園日日掃林亭。依舊賞新晴。 黃蜂頻撲秋千索,有當時、纖手香凝。 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 清明呈館中諸公 【明】高啟 新煙著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誇。 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盧女門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詔,擬沽春酒醉京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