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视为叛徒,清朝视为英雄,历史上真实的袁崇焕到底冤不冤?

 登高望遠ulac8g 2018-09-04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原籍广东东莞,从祖父那一代起,迁居广西藤县。袁崇焕少年时便以“豪士”自许,喜欢旅行。

他中了举人后再考进士,每次上北京应试,总是乘机游历,几乎踏遍了半个中国。袁崇焕最喜欢和好朋友通宵不睡的谈天说地,谈话的内容往往涉及兵戈战阵之事。

遇到年老退伍的军官士卒,袁崇焕总是向他们请问边疆上的军事情况,并有志于去办理边疆事务。

1617年(万历45年),后金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发兵攻明,次年攻占辽东重镇抚顺。明兵大败,总兵官张承荫战死,万余兵将全军覆没,举朝震骇。

1619年,辽东经略杨镐率明军十八万,叶赫(满清的世仇)兵二万,朝鲜(中国的属国)兵二万,兵分四路,大举进攻后金。清兵八旗兵约六万人,集中兵力,专攻由总兵官杜松率领的明军主力—西路军。西路这一仗,称为“萨尔浒之役”。

明后金两军列阵交锋之时,突然天昏地暗,数尺之外甚么也看不见。杜松临阵犯错﹐下令全军点起火把﹐后金兵见状用箭向明军猛烈射击﹐努尔哈赤统兵六旗作主力猛攻,他儿子代善和皇太极各统一旗在右翼侧攻。

杜松身中十八箭而死,总兵官阵亡,明军大乱,六万明兵主力全军覆没。其它各路明军大惊﹐不久﹐明朝其他各路进攻部队都相继溃败。明军北路总兵官马林﹐东路总兵官刘衽阵亡。

明朝视为叛徒,清朝视为英雄,历史上真实的袁崇焕到底冤不冤?

这一年﹐袁崇焕在北京参加廷试而中进士。杨镐于2月誓师辽阳,3月间即四路丧师。袁崇焕这个向来关心边防的新进士一喜一懮,他那时在京城,听到不少辽东战事的消息。袁崇焕中进士后,被分派到福建邵武去做知县。

1622年(天启二年),努尔哈赤大败明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夺取明辽西重镇广宁。之后,明廷派天启帝的老师、大学士孙承宗为辽东经略。这一年﹐袁崇焕到北京来报告职务。

由于他平日是很喜欢高谈阔论的,自然发表了一些对辽东军事的见解,很是中肯,引起了御史侯恂的注意,便向朝廷保荐他有军事才能,于是袁崇焕获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

这时﹐后金兵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四年多的时间内,覆没了明军数十万,攻占抚顺、开原、铁岭、沈阳、辽阳,直逼山海关。

就在这京师中人心惶惶的时候,袁崇焕骑了一匹马,孤身一人出关去考察。兵部中忽然不见了袁主事,大家十分惊讶,家人也不知他到了哪里。

不久他回到北京,向上司详细报告关上形势,宣称:“只要给我兵马粮饷,我一人足可守得住山海关。”

他的豪语使朝中大臣们印象十分深刻,所以得到朝廷的支持,不久袁崇焕即到了山海关。

后袁崇焕申请由自己带兵五千进驻在山海关北面200里的宁远﹐经考察宁远地势﹐袁崇焕主张筑城宁远。朝廷中的大臣都反对,认为宁远太远,守不住。

大学士孙承宗是个有见识之人,亲自出关巡视,了解具体情况,接受了袁崇焕的看法。

1622年9月,孙承宗派袁崇焕与副将满桂带兵驻守宁远,这是袁崇焕领军的开始。袁崇焕到后,当即大张旗鼓、雷厉风行的进行筑城,立了规格:城墙高三丈二尺,城雉再高六尺,城墙墙址广三丈,派祖大寿等督工

袁崇焕与将士同甘共苦,善待百姓,当他们是家人父兄一般,所以筑城时人人尽力。次年完工,城高墙厚,成为关外的重镇。

这座城墙是袁崇焕一生功业的基础。这座城墙把后金重兵挡在山海关外达二十一年之久,如果不是吴三桂把后金兵引进关来,不知道还要阻挡多少年。

当时的明王朝可说是一条千疮百孔的大船,风雨飘摇,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辽东边患是这条船上最大的漏洞。辽东军费,称为“辽饷”,明初每年只用白银40多万两,万历年间增至200多万两,天启年间增至300多万两,再加上各级官员层层贪污,老百姓负担奇重,民不聊生。

袁崇焕认为,长此以往,等不到后金军队打进关来,各地官逼民反,激成民变,明王朝就会垮台。也就是说,明王朝不会在军事上被后金打垮,却会在经济上被庞大的军事拖垮,以后历史的发展正是如此。

袁崇焕又认为:后金表面上虽然强悍,实际上也很脆弱,他们经济落后,物资缺乏,日常生活所需,要靠边境贸易或者掠夺得来。

明朝视为叛徒,清朝视为英雄,历史上真实的袁崇焕到底冤不冤?

如果断绝边境贸易,采取以守为攻,积极防御的战略,使他们掠夺不到任何物资,他们就会支持不住。

用不着劳师费饷,发动大军出征,只在边境建造坚城,长期固守,以逸待劳,就能以最少的付出取得最大的战果,得到最后的胜利。

他所提出的的恢复大计,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是言人所不能言。他并不光是纸上谈兵,而是既能坐而言又能起而行。1626年初他固守宁远,迎击努尔哈赤的围城大军,取得辽东战场上的首次大捷。

努尔哈赤因伤致死,其子皇太极继位。次年5月,皇太极亲领大军围攻宁远、锦州,袁崇焕据城力守,又击退敌人的进攻,取得宁锦大捷。

这连续两次大捷,正是袁崇焕本着以守为攻的战略原则所取得的。且不说他料事如神,至少可以说他颇有远见。

他虽然一再获得大胜,却挡不住朝廷里许多言官的攻击。

攻击他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书呆子,这些文官不能理解他以守为攻的战略,批评他只守不攻,畏敌不战,使他极其为难。

另一类是魏忠贤的阉党。当时天启帝宠信太监魏忠贤,但袁崇焕不买魏忠贤的帐,既不行贿,又不逢迎,阉党对他极为仇视,千方百计要排挤他。

明朝视为叛徒,清朝视为英雄,历史上真实的袁崇焕到底冤不冤?

他无法应付,又不肯轻易改变自己的战略,只好称病辞职。魏忠贤本来对他不满,这时正好批准他辞职,夺了他的兵权。

袁崇焕去职一个多月之后,时局有了很大的变化。年轻的天启帝病死,因为无子,由其弟信王朱由检继位,是为崇祯帝。一个将军一个令,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的更换,却给了袁崇焕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

天启帝宠信太监魏忠贤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魏忠贤一手遮天,独揽朝政,明廷的文武百官中,有一大批人都拜到他的门下,当他的干儿子干孙子,对他惟命是从。

皇帝是死了才能进太庙,魏忠贤在生前就能在全国各地建生祠。

他掌握了明廷的特务机关──东西厂、锦衣卫,不论官、民,谁敢私下说一句对他不恭敬的话,就会有小特务告密,被抓来活活剥皮。

当时崇祯帝不过是个十七、八岁的小青年,手中又没有任何实力,继承帝位之时,正值魏忠贤气焰熏天。不少人都为崇祯帝捏一把汗,怕他不是魏忠贤的对手。

魏忠贤同意他来继位,也正是看他年轻,觉得容易对付。他继位之初,不露声色,对魏忠贤从容应付,双方相处得还不错。仅仅过了两个月,崇祯帝突然下手,把魏忠贤及其死党一网打尽,一共杀了200多人,魏忠贤本人在流放途中畏罪自尽。

明朝视为叛徒,清朝视为英雄,历史上真实的袁崇焕到底冤不冤?

魏忠贤本人在流放途中畏罪自尽

崇祯帝这一次暴风雨似的行动使天下震惊,朝廷内外,都佩服他有魄力,有决断,对他拭目以待,希望他能力挽狂澜,振兴久已腐朽的明王朝。

对于魏忠贤的倒行逆施,崇祯帝一一加以纠正。为了挽回辽东的颓势,他决心重新起用袁崇焕,赋予重任。

1628年初,崇祯帝隆重地接见了袁崇焕,慰勉有加,表示将对他委以全权,处理辽东军务。并问他有何想法,有何要求,尽管大胆地提出来。袁崇焕也就侃侃而谈,畅所欲言,直抒己见。

袁崇焕说:陛下要我去经略辽东,这正是我平生想做的事,岂有不愿之理。既承陛下信任,即请赋予全权。希望陛下用人不疑,对于边臣“但论成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如此边臣才得以放手做事,为国家立大功。

崇祯帝回答说:“可以。朝廷对你,早有考察,绝对相信。你要哪些事权,尽管提出,一定照准。你到辽东,如何开展工作,进行恢复大计,愿闻其详。”

当时袁崇焕的答话非常精辟,短短一席话,胜过万言书,深得崇祯帝的赞许。他说:“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以我的本领,去解决辽东也就是后金的边患,那是绰绰有余;但是要我去应付那些七嘴八舌的意见,我就应付不了。)“事任既重,为怨实多。”(既要承担重任,难免会得罪很多人。)“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身者也,何况谋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要做到许多于国有利的事,就难免对我自己不利。何况把敌人弄急了,敌人也可能会用反间计。)

对于恢复大计,袁崇焕说出了极为重要的几条原则。

一是“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这就是说,修筑边城,巩固防务,让辽东的军民承担起保卫边疆的重任;让肥沃的辽东国土养活当地的军民。不要动辄出动大军,万里驰援,既劳师糜饷,劳民伤财,又损耗国力,削弱自己。

明朝视为叛徒,清朝视为英雄,历史上真实的袁崇焕到底冤不冤?

对于战略原则,他提出要以“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着。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

他认为:明王朝经济发达,国力深厚;敌人经济落后,要靠对外掠夺才能生存。我们不必和他争一日之短长,不以打几次胜仗为得计,而要固守边疆,使他们野无所掠,时间一长,他们必然要被困死。

因此,我们应该以坚守为主;何时发现战机,也不妨一战;至于议和,只有在对己绝对有利的时候才谈。恢复大计是个长期任务,非短时间所能收效。

只有不求虚名,但做实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崇祯帝听了他这番宏论,深以为是,对他的要求满口答应,让他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登莱、天津三方军务”的名义,出镇辽东。出发之日,剑(皇帝赐给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印(官印)随行。军容之盛,前所未有,所经各地,百姓欢腾。

袁崇焕把自己的大营设在宁远,对辽东各地的明军作全面整顿。根据以守为攻的战略原则,只用少数训练有素的精兵固守边城,保护老百姓安心耕种,军民团结,共同御敌,努力实现“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计划,为国家节省大量的兵力与粮饷。他估计,像这样坚持三年五载,后金的物资缺乏,补给困难,各部之间的内部矛盾激化,就会发生动乱。到那时候,明军再全面出击,兴师问罪,才能彻底解决边患。

袁崇焕这次出镇辽东,在一年多时间里抓紧时间做了三件大事。

一是整顿军队,杀了有通敌嫌疑又飞扬跋扈、不听命令的总兵毛文龙;

二是为了争取修筑边城的时间与皇太极议和,议和事虽不成,边城却已修好;

三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用全力修筑边城与相关的防御工事。

到了袁崇焕蒙冤入狱之时,这些工程大致接近完工,成为边境上的铜墙铁壁。在袁崇焕死后的十余年间,敌人始终不敢从正面进攻,难越雷池一步。

皇太极比他的父亲努尔哈赤狡猾得多。他摸清了袁崇焕的意图之后,知道大事不好。如果让袁崇焕的计划顺利实现,后金就会被困死,再也不能雄踞一方。如果集中兵力,与袁崇焕麾下训练有素、装备优良的明军正面交锋,那就难免会走努尔哈赤的老路。

他在与一些汉人幕僚反复商量之后,制定了以阴谋为主、用兵为辅的两手策略,攻击的目标首先就是袁崇焕。

明朝视为叛徒,清朝视为英雄,历史上真实的袁崇焕到底冤不冤?

所谓“阴谋为主”,就是不择手段拉拢、收买魏忠贤的余党,尽量捏造事实,散布流言,用反间计陷害袁崇焕,动摇崇祯帝对袁崇焕的信任;所谓“用兵为辅”,就是避实击虚,避开袁崇焕的正面防地,用奇兵绕道偷袭明朝的后方,到处骚扰,配合反间计,嫁祸袁崇焕,给攻击袁崇焕的人制造口实。

他们认为,虽然崇祯帝对袁崇焕非常信任,委以全权,但是仍有空隙可钻。

一是崇祯帝太年轻(当时不到20岁),不世故,容易上当受骗;而且他生性多疑,很难坚信某一个人(他在位17年,一共换了50个宰相,就足以说明这一点),用反间计有得逞的可能。

二是朝廷内外,袁崇焕得罪的人太多,魏忠贤的余党对他切齿痛恨。他为了坚持实现自己的计划,对廷臣的不同意见一概置之不理,对一些权贵也不买账,如果反间计一旦奏效,攻击他的人必然不少。

于是皇太极立即付诸行动。他们有计划地制造了许多流言,说是袁崇焕只守不攻,是受了后金的贿赂。通过被俘后释回的明朝太监,使这种流言一直传进宫廷。他又不惜重金,一再派人收买魏忠贤的余党,让他们不断地攻击、诬陷袁崇焕,使得北京城里谣言满天飞。

1629年秋天,皇太极亲率精兵偷袭明朝边境,通过喜峰口攻陷遵化,进入三河、顺义,前锋直逼北京。

袁崇焕闻讯,即派精兵从山海关回援北京,大破敌军于北京广渠门外,敌军退走。袁崇焕上书解释说:皇太极的偷袭,属于流寇性质,成不了气候,我们一定要有信心,坚持以守为攻的战略,拖垮敌人

后来果如他的预料,敌军在北京附近骚扰一番之后就退到了长城之外。

敌军虽然退走,北京城里却乱成一团。许多人不懂军事,不明真相,只从一时的现象上看问题,纷纷指责袁崇焕拥兵自重,不肯出击,纵敌深入。

在一片指责声中,崇祯帝也动摇了,在盛怒之下,将袁崇焕下狱论罪。当时攻击袁崇焕最力的,就是毛文龙的小同乡大学士温体仁。

他们罗织袁崇焕的罪名只有两条:一是“专戮大帅”(指杀毛文龙一事),二是“擅主和议”

最后袁崇焕被被处凌迟,其尸身被不明真相的百姓所食,家属充军。

噩耗传到辽东,军民哭声动地,辽东前线,一片混乱。

皇太极得到消息,大喜过望。

崇祯帝冤杀袁崇焕,已经铸成大错,遂为亲者所痛,仇者所快,事后追悔无及。

这件冤案和历史上岳飞的冤案、于谦的冤案颇有相同之处。

明朝视为叛徒,清朝视为英雄,历史上真实的袁崇焕到底冤不冤?

三位主角都是反抗侵略、保卫华夏的民族英雄,都是在立了大功之后,反被本国的皇帝所冤杀。

稍有不同的是,杀岳飞是宋高赵构有意为之,其目的是为了向敌人讨好、乞和以图苟安;

杀于谦是明英宗朱祁镇有意为之;

杀袁崇焕并不是崇祯帝有意为之,而是他中了敌人的反间计。

若从三大冤案的后果来比较,袁崇焕冤案的后果最为严重。袁崇焕如果不被冤杀,过不了几年,他的恢复辽东的大计划就有可能实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