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5岁兴趣班攻略:请躲开“教孩子像大人那样画画”的美术班

 老展3y72dvjqq0 2018-09-04

也有很多爸妈关心美术班要不要去,国内的美术班也都举办得尤其火热


孩子有必要去美术班吗?

美术班怎么选?

孩子都需要哪些美术启蒙?


我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说到一个现象,也许大家会感到意外。我之前也写过了,英国小朋友的兴趣班特别丰富,但是在国内很火爆的学龄前美术班,在英国却并不那么普遍,即使能找到的美术班,也并不“教”孩子画画,而只是引导孩子“参与创作游戏”。


为什么不“教”学龄前的孩子画画?



体育、舞蹈、戏剧等等,都是需要按照指令完成、是有清晰的反馈机制的科目,孩子可以知道自己的水平在哪里、哪里做得还不够好,还能怎样进步。


但是美术很不一样,美术是一个纯创意的活动,它的反馈也是主观的,它并没有一个如同拆解指令的步骤:该如何做、怎样做不好、怎样做才好。

在美术史上,你也可以看到“好的作品”的标准是在不停变化的,任何手法深挖下去,都有可能成为独具一帜的大师。


每一个孩子天生都是充满创造力的。尤其是在学龄前,孩子的绘画都为了主观的表达、画出脑海所想的东西。这个时期的孩子还不太善于进行观察性的绘画或者以创造视觉效果为目的的绘画,画画是他们真实思考和真心表达的一部分,是为了游戏和探索。

学龄前的孩子,画画的原创性是非常完整而自信的,但这种原创性也很容易被影响,如果孩子相信自己需要遵从他人的“好”或者“不好”的标准,因而改变了自己内在的创作冲动和原创性,这种损失会是非常可惜的。


原创性,重新找回来会很困难,原创性是一种要一直忠于内心第一直觉”的习惯。如果总是为了迎合他人的标准而作画,孩子会逐渐对自己“内心的第一直觉”失去信心和联结。


因此我是不赞同用大人的标准去“教”孩子如何绘画的。我认为保护孩子原本的内在创造力特别重要。孩子不应该过多被大人所认为的“好”与“不好”所影响。


不“教”孩子画画,并不是不进行美术启蒙


然而,不“教”孩子画画,并不是不给孩子美术启蒙。


正相反,美术启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拓展儿童的创新型思维、激发美感与巨大的想象力、开展探索和实验精神,更关键的是,帮助孩子建立思考与表达的自信。


那么到底“美术启蒙”和“教孩子画画”的区别在哪里?


美术启蒙的关键词是“参与”,在英国的幼儿园里,也有许许多多的美术活动,鼓励孩子们去参与创作。

我对孩子们美术启蒙也是从她们出生就开始了。因为我个人在美术方面的经验比较多,所以我比较有信心在家给她们美术启蒙。


但肯定会有许多缺乏美术经验的父母,也希望能够让孩子从小获得美术启蒙,那么就倾向于寻求美术班的帮助。


什么样的美术班可以提供很好的启蒙教育,却又不会损伤孩子的原创性呢?

我的标准有下面这些,希望能帮助大家谨慎地选择好的美术班。



美术班不该做什么?



1. 美术班不应该教孩子画造型


我反对教孩子画造型的课程。教给孩子如何画造型,本身就是在扭曲孩子的原创力。


小孩子是很容易受造型的影响的。经常一个幼儿园里,小朋友互相学,画的花和房子都一样。

比如一堂美术课,如果教给孩子一只瓢虫的造型该怎样画,孩子学会了以后,很可能就不太会用自己的方式画瓢虫了,以后画的瓢虫也都是同样的。


选择美术班,避免那种老师给出范画、让孩子照着画的课程。

2. 美术班不应该严格要求孩子按照步骤进行


美术史的推进,本身就是“探索”的推进。没有哪种探索是错误的,因此在美术创作中,也没有绝对“错误的步骤”。


老师可以展示给孩子材料、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步骤,但我认为,孩子如果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是完全可以的。


如果老师要求孩子“必须”按照某种步骤去实现作品,那在我看来就是违背了美术的“探索精神”。

3. 老师不应该给孩子修改作品,也不应该用“好”和“不好”来评价


美术的原创度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他人的修改,都会让这个作品不再是孩子的作品。老师不应该修改作品。美术作品的好坏,也是主观的。孩子想要表达的内容,没有必要去附和一个大人对“好”与“坏”的标准。


老师关注的,应该是孩子在创作时是如何思考的,比如在画作完成之后,引导孩子语言表达,阐述他在创作过程中的想法。然后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尝试不同的手法。


老师的作用是训练孩子去进行美术创作的思考,而不是一个评判机制。老师不是“教”孩子应该怎么画,而是让孩子“参与”各种不同的绘画方式,而孩子自己从中体会什么方式更能够引起她的创作愿望,学会像艺术家那样思考和总结。


美术班应该做什么?


我在家给孩子进行美术启蒙,都是围绕下面这几个方面进行的:


1. 广泛地探索材料、工具和手法


我认为孩子在学龄前,了解和学习不同的材料和工具是最重要的事,这一点,美术绘画和感官游戏其实没有本质的不同,只不过美术绘画的结果会留下视觉效果,而游戏的过程本身,孩子都是在了解和感受材质,体会自己的双手能够对这些材料产生什么作用。

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材料和工具也是一回事,材料也可以当作绘画的工具。


Suki和Sula在家里的美术启蒙,就会用到各种材料和去创作。


比如她们使用到的材料有油彩、冰、泡泡包装、喷枪、棉花、泥巴、卡纸、布、胶带、海绵等等。


通过尝试各种不同的材料来进行绘画游戏,孩子可以深刻体会到艺术的材料和工具是没有边界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探索,用它创造美。创作是不被材料、工具、和主题束缚的。

我认可的美术班,老师的主要功能应该是提供环境、材料和工具,展示给孩子游戏的手法,并和孩子一起观察视觉效果,像一场实验一样,鼓励孩子去参与尝试,创作自己的作品。


比如我在Suki的幼儿园举办了一次冰画的活动,我把颜料冻在冰块里面,让孩子们探索冰块颜料在纸面的留痕,停留的时间长短都会对画面有所改变,不同颜色冰块的混合会产生不同的色彩。这个游戏孩子们特别喜欢,创造出了几十张美轮美奂的作品,老师把它们都贴在了墙面上做成了冰画展示。

这样看来,其实我眼中的美术课,和手工、建筑、甚至科学的启蒙,都是如出一辙的,都是在让孩子体会材料和事物的特征和性能、学习工具的用法、观察自己实验出的效果,鼓励孩子去探索新方向,并自己总结经验。


我一直认为学科是不需要清晰的边界的,学科越融合越好。


比如我们在家时的游戏,是用咖啡滤纸来分解颜色,让孩子观察色彩的变化,用滤纸制造出蝴蝶的翅膀。这到底是美术、是手工还是科学?它是什么学科并不重要,对孩子来说,认识事物、用材料来创造有趣的东西,探索本身就是目的。


2. 临摹与写生


学龄前的孩子,我比较少让她们临摹。临摹的话,最好只临摹大师的原画。孩子们会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大师的作品,在临摹的过程中也会去观察大师是如何作画的,学习像大师那样思考。

如果想让孩子学习造型,不要给孩子简笔画去学,而是要学习观察。最好的方法就是写生,用眼睛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比如有段时间Suki画的蝴蝶翅膀都是打开的,我就让她观察花园里的蝴蝶翅膀合起来的样子,后来她就会画合起翅膀的蝴蝶了。

这不是“教孩子画画”,而且“教孩子观察”,让孩子学会用眼睛去看,用语言去描述。


所谓的美术启蒙,不是为了让孩子手中和笔下立即呈现出什么结果,而是把美的探索意识、和求索的方法种植在思维习惯中。


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才能成为艺术家。


现在你就知道了,如果一个美术班的老师,忙于让孩子呈现给父母一个“完美”的作品,而一个班的孩子的作品都差不多,那就不要去了。


他们是在“教”孩子画大人的画,而不是让孩子学习像艺术家那样探索和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