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朝是怎样统一六国的?

 凤凰山居士 2018-09-04
  西周灭亡以后,经过春秋五霸,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这时候,七雄并立。而七雄争斗的结果,是西方的秦国占了上风。秦始皇,也就是秦王赢政就在这种背景下出生。他在前246年即其13岁时,继承王位,前237年即其22岁时开始亲理朝政。在军事上,他制定了“分化瓦解各个出破”的正确战略。经过长期的准备,秦王赢政开始着手进行统一战争。 赢政首先灭掉了早已臣服于自己的韩国,将韩国的贵族王室都押送到咸阳。韩国是六国中最为弱小的国家,而且和秦国相连,它的灭亡,为秦国势力东出承谷关提供了条件。 公元前225年,秦国大将王贯攻破大梁,魏国灭亡,韩赵魏原来是一个国家,就是晋国。晋国原本是春秋诸候国中最为弱小的国家,可惜的是,这么一个强国却分裂为韩、赵、魏三个国家,自己又互相猜疑,最终被秦国各个击破。 接着,赢政计划灭掉六国中地盘最大的楚国。在御前会议上,年轻的大将李信认为,楚国虽然地盘很大,但是它的兵力不强,而且早在十几年前秦国就出兵夺取了楚国的巴蜀部分;如果是非曲直江而下,只要20万兵力,就可以征服楚国。但是老将军王翦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楚国是个大国,虽然屡次战败,但是实力犹存,用20万人去消灭楚国是不现实的。要灭亡楚国至少要60万兵力,而且稳扎稳打,才能成功。但是赢政没有听取王翦的意见,他委派李信为统帅,带领20万兵力南征楚国。 但是战争的结果完全证明了王翦意见的正确,李信的20万大军在长江一线遭到楚军的顽强阻击,最后后援不及,大败而退,秦军损失惨重,兵士死伤无数,七个有名的悍将战死。 秦王政闰训大怒,把李信革职,并最后下定决心,派王翦率60万大军再次选征。王翦大军浩浩荡荡向楚国戟。楚国也动员全国兵力进行抵抗。王翦到了前方,只让兵士修筑壁垒,闭门不理杨国大将项燕的一再挑战。过了一段时间,面燕做出了一个错误判断,他认为秦国新败,没有实力和胆量马上戟,王翦是在这么驻防保护已被占领的韩国,于是放松了敬惕。就在项燕松懈之机,王翦突然发起攻势,楚国迅速瓦解。秦军乘胜一直打到寿春,俘虏了楚国负。项楚得知楚王被俘虏的消息,渡过长江,想继续抵抗。王翦不给项燕以喘息之机,迅速打造战船,训练水军,渡江追击,项燕购大势已去人得拔剑自杀,楚国灭亡。 随着楚国的灭亡,水面的燕国和东西的齐国也相继在公元前222年和公元前22年灭亡。这样,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王朝。

​一、策略:
秦王政亲政后,听取李斯进献的灭六国的建议,着手规划统一六国的大业。其总的战略方针,是远交近攻,先弱后强,逐一攻破,
由近及远,集中力量,各个击破;先北取赵,中去魏,南取韩,然后再进取燕、楚、齐。

​二、过程:
1、灭韩国
秦王政首先选择的攻击目标为赵国。因为,赵国的实力在六国中最强,是秦国走向统一道路的最大障碍。但是,赵国还没有到不堪一击的地步。秦军屡次进攻赵国均被赵国击退。在用主力进攻赵国的同时,秦对韩采取扶植亲秦势力以逐步肢解的策略。公元前231年,韩国南阳郡“假守”(即代理郡守)腾,向秦献出他所管辖的属地。腾被秦王政任命为内史,后又派他率军进攻韩国。腾对韩国了如指掌,所以进展顺利,于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俘获韩王安,韩国灭亡。
2、灭赵国  
公元前229年,秦利用赵国发生大地震和大灾荒的机会,又派王翦领兵攻赵。赵国派
李牧、司马尚率兵抵御,双方相持了一年。在紧要关头,秦国使出杀手锏—离间计。王翦用重金收买了赵王的宠臣郭开,要他散布李牧、司马尚企图谋反的流言。赵王轻信谣言,派人替代李牧。李牧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据不让出兵权,赵王竟暗地派人逮捕李牧并处死了他,同时还杀掉了司马尚。杀死李牧,无疑为秦军亡赵扫清了道路。此后,秦军如入无人之境,攻城略地,痛击赵军。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军攻破邯郸,这座名城落入秦国之手。不久,出逃的赵王迁被迫献出赵国的地图降秦。赵国实际上灭亡了。但是公子嘉却带着一伙人逃到代郡(今河北尉县),自立为王。后秦军在公元前222年灭燕国之后将其俘虏。至此,秦统一了北方。 
3、灭燕国  
在灭赵的过程中,秦国大军已兵临燕国边境。燕国君喜惶惶不可终日,眼见秦国扫平三晋,就要向自己杀来,却无计可施。
燕太子丹最终想出了孤注一掷的暗杀行动,即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时值公元前227年。刺杀行动最终失败,但是秦王政差一点死于荆轲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国,立即增兵大举进攻。公元前226年,秦军攻下燕都蓟(今北京市),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郡。秦将李信率领秦军数千人,穷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潜伏于水中幸免于难。后来,燕王喜经过权衡利害关系,派人将太子丹杀掉,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想以此求得休战,保住燕国不亡。燕王喜逃到辽东以后,秦军主力就调往南线进攻楚国。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贲奉命攻伐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俘获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4、灭魏国  
公元前231年,魏景湣王迫于秦国的强大威力,主动向秦进献出丽邑,以求缓兵。此时,秦王政正调集兵力准备向赵国发起总攻,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献地。这使得魏国又维持了数年残局。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就在秦军主力南下攻楚的当口,秦王政派出年轻将领王贲,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今
河南开封)。魏军紧闭城门,坚守不出。由于大梁城防经过多年修建,异常坚固,秦军强攻不下。王贲想出了水攻的办法。秦军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将黄河、鸿沟的水引来,灌注到大梁。3个月后,大梁的城墙壁垒全被浸坍,魏王假只得投降。魏国灭亡了。
5、灭楚国  
南方大国楚国,疆域辽阔,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号称拥有甲士百万。但是,楚国的内政一直不振,总是贵族争权夺利,这种状况到战国末期尤为严重。公元前228年,
楚幽王死,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幽王的同母弟犹,即位为哀王,但仅两个多月,就被异母兄负刍的门徒杀掉了。负刍成为楚王。楚王室更加分崩离析。就在楚国发生内乱的时候,公元前226年,秦王政不失时机地从北方伐燕前线抽调秦军,南下攻楚,连续夺得楚国10余个城池。公元前224年,秦国与楚国的决战就要开始了。秦王政先派年轻将领李信率20万秦军攻楚,被楚军击败。后又派大将王翦率60万秦军攻楚。王翦入楚境后,并未马上发动攻势。他总结了李信轻敌冒进的教训,采取屯兵练武,坚壁不出,麻痹敌人,以逸待劳的战略。这样,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秦军对楚地的情况基本适应,士气高昂,体力充沛。同时,被调来抗击秦军的楚国部队,斗志渐渐松懈,加上粮草不足,准备东归。楚军一撤,王翦就抓住时机下令全军出击。秦军一举打垮了楚军的主力,并长驱直入,挺入内陆,杀死楚军统帅项燕。接着,秦军攻占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国灭亡,时为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刚在南方灭楚的大军,又乘胜降服了越君,设置会稽郡。于是,长江流域全部并入秦的版图。  
6、灭齐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政命令王贲挥戈南下,攻打东方六国中的最后一个:齐国。从春秋到战国中期,齐是山东诸国中比较强大的一个。但是,公元前284年燕、赵、韩、魏、楚五国攻齐,尤其是燕将乐毅横扫齐国,令齐国差点亡国,之后,齐国一直没有复强。而且,此时的齐王建是个无能之辈。母亲健在时,他依赖母亲;母亲临终前,他还死皮赖脸地要母亲写下可以辅佐他的大臣的名字。公元前249年(齐王建十六年),刚毅不屈的君王后逝世,后胜任宰相。秦国迅速展开收买内应的活动,向后胜馈赠大量的黄金、玉器。后胜得了秦国的好处,就派出大批宾客相继赴秦。秦国又对他们大肆贿赂,送给金钱、珍宝,让他们回齐国充当内应。这批人从秦国回来后,就积极地制造亲秦的舆论。他们说齐王建应西去朝秦,以表归顺,又说齐秦是姻亲,根本不用备战抗秦,也不要帮助三晋、燕、楚攻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王贲南下伐齐,几乎就没有遇到过什么抵抗。王贲率军长驱直入,来到临淄,齐王建与后胜马上向秦不战而降。齐国灭亡。
至此,秦国走完了削平群雄、统一六国的最后一程。

秦国通过改革变法国力日益强大,统一天下的野心越来越明显。

统一步骤如下:

1、挥师灭韩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内史腾率军长驱直入,俘虏了韩王安,在韩国故地设置了颖川郡(郡治在今河南禹县),韩国宣告灭亡。韩国的灭亡是秦统一战争全面展开的标志。

2、破赵逼燕。秦灭韩之后,第二个目标就是赵国。公元前229年,赵国接连发生大地震和大饥荒,秦始皇再次命王翦、杨端向赵国发动全面进攻。王翦施行反间之计,用重金收买赵王宠臣郭开,大肆诽谤李牧等人,说他们要谋反,促使赵王将李牧杀害。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赵军,攻克邯郸,俘获赵王迁,占领赵国本土。接着挥师北上,屯于中山(河北定县),逼近燕国。

3、攻破燕国。秦军逼近燕国,引起燕、代一片恐慌。燕国的太子丹收容秦国叛将樊於期,并通过燕国勇士田光结识了刺客荆轲,企图刺杀秦始皇,但荆轲未能杀掉秦始皇,反而激起了秦始皇对燕国的愤怒。公元前226年,秦军攻占燕都蓟城(今北京市),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辽东。

4、占领魏地。秦军攻克燕都蓟城后,把打击的矛头指向了魏国。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王翦的儿子王贲率领10万大军去攻打魏国。王贲看到大梁城地势较为低下,又离黄河、鸿沟不远,遂令秦军开渠,将黄河、鸿沟之水引至大梁城下。三个月后,城垣崩塌,秦军攻入大梁。魏王假投降,不久被杀,魏国灭亡。

5、大举伐楚。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李信率军攻楚。李信轻敌冒进,先胜后败。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亲请老将王翦,令率60万大军伐楚。大破楚军于蕲南,杀楚将项燕,占领楚国大片领土。公元前223年,王翦与蒙武合攻楚都寿春,俘获楚王负刍。次年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楚国的江南地区,降服百越之君。楚国宣告灭亡。

6、吞灭齐国。楚国灭亡后,秦始皇派王贲率军深入东北,扫除燕、赵残余势力。公元前222年,王贲攻占辽东,俘虏了燕王喜。接着攻下代城,俘虏了代王嘉。燕、赵两国彻底灭亡。至此,东方六国中就只剩下齐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王贲率秦军从燕国边界南下进攻齐国。王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没有遇到什么抵抗的情况下,猝然攻入齐都临淄(山东淄博)。齐王建入秦投降,齐国也被纳入秦国的版图。

秦为何能统一天下

高中
《中国古代史》教材在介绍秦朝的统一原因时说:“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东方任何一国,具备了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商鞅变法确实为秦并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但秦能统一天下还有其他因素,以下几点也是很重要的。
一、秦据有关中、四川两个经济区,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中国北方自古有两大经济区,即关东经济区和关中经济区。而关东经济区(即
中原经济区)是最古老的一个经济区,这个经济区夏商时代都立国于此,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地矛盾日渐向着不利方面发展。在落后的木石工具和生产方法没有任何改变的情况下,它迅速走向了衰弱。商朝建国以后,都城多次迁徙,除政治原因之外,自然条件的恶化,经济区的衰败也是重要原因。当中原经济区走向衰落的时候,从西周初年开始,关中经济区崛起,并很快发展起来,显示出很大的优越性,在各方面都凌驾于旧的中原经济区之上。全国经济中心于是由关东转移到关中。正是基于这种经济中心的转移,周顺利取代商,实现了政治中心向关中的转移。后虽经犬戎破镐京,平王将都城迁往洛邑,但经济中心并未因此转向关东。只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推广,灌溉、施肥普遍之后,关东经济区才又恢复了活力。平王东迁,将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拱手转让给秦,这就为秦国的强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推行了一种全新的制度,充分调动起这一经济区的活力,再加上对四川的占有和经营,便形成了“席卷天下”的经济实力。此后的历史不断证明,谁据有了关中,谁就能赢得帝业。项羽败亡而刘邦获胜的经济根源,就在于项羽丢掉了关中这块最为重要的经济区,而刘邦则据有了这一地区。隋、唐仍建都于关中,说明关中经济到那时在全国仍举足轻重。

二、先进战胜落后,秦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秦较之六国是最先进的。首先是生产力的先进。我国考古发掘,最早的铁器出土遗址在古秦国之地;从水利工程看,也是秦最突出,郑国渠、都江堰都是闻名天下的宏伟工程,泽及子孙后代。先进的生产力、最宏大的水利工程都出现在秦,说明秦是当时经济最发达、最先进的地区,从而也是政治、军事上最强大的地区。第二,社会制度先进。秦建国以来,一直奉行
法家思想,而法家思想在当时中国是先进的思想。如其中央集权思想、耕战思想、法治思想等。秦根据法家思想建立起来的以郡县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生产制度,按军功受爵禄的社会分配制度,这些都适应了以铁器、牛耕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及其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正是这些新的制度为关中经济区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成为一块先进的样板。第三,文化先进。秦国文化较之六国,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最先进的。六国文字统一于秦之小篆,并非单纯是秦之高压政治,实乃秦国文字之先进。教材所印六国之“马”字,基本属原始图画类文字,唯有秦国的“马”最线性化、抽象化。一切抽象的东西才更概括。又如圆形方孔钱,较之六国货币,肯定是一种使用最为方便的货币。它能被历朝沿用就是一个明证。商鞅的新社会制度不能实施于六国却在秦得到实现,其根源就在六国较秦落后,秦具有一种强烈的社会发展需要。

三、精英荟萃,秦具备人才优势
由于秦国制度先进,对人才大胆接纳并重用,秦一时成为社会精英的向往之地,六国各方面的人才于是都云集关中。许多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不用于六国,却被秦重用。商鞅不用于魏而秦任之为相;蔡泽不用于燕赵,秦则拜为相;张仪不用于楚赵,秦人用之终成连横……如此等等。总之,秦国当时是精英荟萃,人才济济。在这一大批精英的不断努力下,秦具备了“席卷天下”之势而扫平六国,统一中国。

四、优越的地理位置,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关中自古为四塞之地:东函谷、西散关、北萧关、南武关。河水为其护国之河,崤山为其屏障之山。六国则平原相连,征战不已,正是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秦积蓄力量的天然环境。在这个优越的环境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秦王嬴政仅用十年即扫平六国,统一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