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家口记忆‖党宁:北方的桑干河

 老骆驼4753 2018-09-04


       桑干河,古称漯河,又名浑河、溹涫水,元史称小黄河,相传古时每年桑葚熟时,河水干涸,故名桑干河。源出山西朔州东北,流经山阴、应县、怀仁、大同入河北省张家口境内的阳原、蔚县、涿鹿,到怀来县夹河村与洋河汇合,称为永定河,经北京南部流向天津,在那里注入海河,尔后至天津塘沽区流入渤海。


       清嘉庆 《永定河志》载乾隆诗云:“今时名永定,古曰桑干河。历传有明征,卜涨曾无讹。桑熟必致干,多少其弗差。干少霖必少,干多霖必多。…”诗后有小注:“永定河在桑葚熟时必干数日,其干之日少,为夏至无暴涨之征。”

       古有“汛时洪流万顷,旱时一苇不通”的记载。民谣:“四月晾河底,六月没屋脊。”晾河底即指天旱河干没水,没屋脊是指发生大洪水。流域桑林遍布,“雁门关外百姓家,又养蚕桑又种麻。”桑叶可养蚕,桑葚可充饥,由此成为当地百姓以蚕桑记事的习惯。当地历史上有春旱秋涝、先旱后涝、久旱必有大涝的经验,故以“桑干”作为预报汛情的原始形态,也是古代水文预报的宝贵遗存。

       桑干河全长650公里,这是从她的源头到入海口的距离。绵延不断的河水滋润了两岸肥沃的土地,也孕育了这里悠久的文化,史载尧帝七十五年,大禹治水疏通了桑干河流域的天然沼泽汪水;战国时人称之为治水,一说其发源地累头山亦名三台山,三台会意曰“治”,又说大禹曾治此水,故曰“治水”;东汉时改称水;而桑干之得名始于北魏初,从隋代起,桑干河的名称才正式固定下来,直到今天。

       所谓的海河流域,主要是由桑干河及其上游支流恢河、七里河、元子河、浑河、御河,中游的洋河,下游的妫河等组成的。桑干河在辽代前,是一条水流平稳、水量充足、河水清澈的河流。从有文字记载至契丹占领燕云十六州为止的2000年,未见泛滥改道。东汉时,桑干河水量充足,能够行船运粮。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上谷太守王霸奉召北伐匈奴乌桓,从今永定河上溯桑干河,漕运军粮至今大同。北魏时,皇帝与群臣在御河灵泉池御龙舟赋诗,1993年在云冈石窟前发掘出北魏时的河岸停船石阶,可证船运存在。从西晋、北魏直到隋朝,桑干河下端又称清泉河,说明河水清澈。隋炀帝开凿北运河亦引该河之水北通涿郡(今北京),可通行长200尺、高45尺的四层龙舟。唐贞观十九年(645),运米600艘,从海河口直抵卢思台(京西)。金大定十二年(1172)开凿金河口,引浑河(今永定河)通漕运,因浑河泥沙含量太大,河道坡陡而失败。元代建筑大都时,从冀北采伐木料由木筏顺桑干河而下运到北京城西。结果在至元八年(1272)与大德四年(1301)两次暴发大水,将金河口“尽行堵闭”。1939年卢沟桥以上河道共泛决14次,其中两次洪水涌入北京城。清代桑干河经常泛滥、改道,河床经常变动。她中游的泥沙含量达到38℅,河床高于地面23米。清康熙三十七年 (1698)大 规模整修平原地区河道后,康熙帝有感于桑干河的反复无常,便把她流经北京的这一段(时曰无定河)改名为永定河。

       唐代诗人贾岛有《渡桑干》:“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还有首诗上说关外不种桑的,却又有桑干河的来历——

        雁门关外野人家,不种桑榆不种麻。 

        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那得桃杏花。 

        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 

        说与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袄午穿纱。 

       元好问有诗《雁门关外》: 

       四海于今正一家,生民何处不桑麻。 

        重关独居千寻岭,深夏犹飞六出花。 

        云暗白杨连马邑,天围青冢渺龙沙。 

        凭高吊古情无尽,空对西风数去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