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制M1897年式75毫米野战炮的研发幕后【4】

 第12区 2018-09-04

主要结构与技术特点

即便在很多粗通军事的历史学家眼中,“法75”也被视为一种“划时代的革命性”炮兵装备。事实上,黄铜药筒定装式弹药与高效、可靠液压式反后坐装置的采用,固然成为该炮的技术亮点,然而没有历经多年推敲才趋于完善的整体设计,“法75”也断然不会从当时同样采用类似技术的诸多同类中脱颖而出。大体来讲,“法75”由炮身、起落部分、炮架以及弹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作战系统。

法制M1897年式75毫米野战炮的研发幕后【4】

作为炮身部分的主体,“法75”采用了2.69米长的36倍径身管,炮膛内有28条膛线,由于炮膛线系右旋,射击所发“定偏”为右偏。值得一提的是,“法75”对身管的要求是寿命长、强度大、刚度强、重量适度和重心合适。特别是身管的使用寿命应尽可能长,然而在要求身管具有较长寿命方面,有一些考虑是相互矛盾的。也正因为与现代火炮不同,1897年式75毫米“速射”野战炮采用了螺式炮闩如此,法国军方采用了昂贵的缠丝工艺来制造身管。缠丝身管虽然耗费时间而且费用昂贵,但由于所使用钢丝的强度可以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所以较高的成品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因生产工艺繁琐而产生的成本。

“法75”虽然沿用了早先57毫米速射野战炮的螺式炮闩,但为了解决更好的密闭效果与射速之间的矛盾,德维尔上尉对诺登菲特发明的螺式炮闩进行了改进。其主要结构由闭锁、击发、抽筒、保险及挡弹等装置组成,这其中挡弹装置是德维尔上尉的对螺式炮闩的一个改进之处,主要用来在装填时挡住弹丸和药筒,防止掉出。击发锁装在螺式闩体中心孔后边。点火手段是位于闩体中心孔后边的点火管,击发锁靠击锤撞燃点火管。在引燃阶段,点火管点燃球形黑色火药,通过闩体中心孔再点燃发射装药。在速射火炮上,击发机装在闩体中,并且采用击针点燃装药。一拉发射杆,击针即自闩体前端面冲出,撞击装在药筒底部中央的底火上。恢复待发状态可自动完成,可手工完成,也可采用“脱扣装置”完成。炮闩上的保险装置有两个,一是闩体上的限制弧,当闩体没有转到位完全闭锁时,限制弧位于击针套筒装上5毫米钢制防盾的1897年型75毫米速射野战炮前方,阻止击针套筒前移,引铁拉不动不能击发,另一个是惯性保险,通过击发的后坐力解脱,正常击发后能打开炮闩。当炮弹迟发火时,惯性保险顶出,卡住诱导杆,避免炮手过早开闩。

法制M1897年式75毫米野战炮的研发幕后【4】

旧式火炮

不过,在19世纪末,各国火炮设计界业已达成共识,单纯从弹药上打主意并非是实现速射的灵丹妙药。对炮手来说,火炮即使使用了黄铜药筒,但如果没有有效的反后坐装置,也不能被看作是真正的速射炮。事实上,从中世纪开始利用火炮摧毁城堡起,直到20世纪开始的时候,影响火炮发射速度的不是如何更快地把炮弹放到火炮中,而是牛顿第三运动定律。如果每一次火炮发射都会让整门炮退离原本的位置,这也意味着如果任何炮手想要修正弹着的话,不仅要把火炮推回原本的位置,更要想办法让火炮尽可能地恢复到原本的姿态。也正因为如此,作为起落部分的核心部件之一,先进的液气式反后坐装置才是让“法75”笑傲江湖的本钱,其所谓划时代的先进性也正体现在这里。“法75”的反后坐装置在结构上主要是一个能完成两种重要功能的液压气动式反后坐装置,该装置一方面能吸收射击时作用在火炮上的后坐力,另一方面还可使火炮复进到射击前的原有位置。

法制M1897年式75毫米野战炮的研发幕后【4】

从原理上来讲,这种反后坐装置并不复杂,并且早就广为人知,然而“法75”之所以成为同时期唯一成功应用这种反后坐装置的火炮,这其中的奥妙在于无论是炮身的后坐还是复进都应该是平稳和有节制的,否则火炮的稳定性和速射性能就无从谈起,虽然当时的很多类似设计,都因无法解决这一问题而宣告失败,但法国人却从豪赛尔先生的设计中获得了“启发”。虽然严重的液压油泄露问题一度成为阻止这种设计走向实用的拦路虎,但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妥善解决。(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