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6年公开的皮肤病秘方——藤黄膏

 H珠Q 2018-09-04
岐黄民间传承 2018-09-04

藤黄膏,为治皮肤病之特效药,吾师崇生氏所传,曾经验四十余年,累用累效,笔者亦曾经验多年,经治愈者不少,过去从不轻易告人。在今天党对中医正确政策的领导下,愿意公开,以广试用,并希先进同道予以指正。

药物:藤黄八钱,川椒三钱,白蜡二钱,黄蜡二钱,香油四两(香油即麻油)。

制法:1.将藤黄打碎,用薄纸包之,寄于贴身处,待燥,乳细,细罗筛过,愈细为佳,二蜡切细备用。2.熬法:用铜锅(小铁锅均可)置于小火炉上,将香油倾入,随下川椒,细火煎之,俟椒色深黄,离火腿去椒渣,再入锅内,继下二蜡,溶尽起锅,贮于盛器,稍停,待温度下降(以油汁半凝为度),将藤黄细末缓缓加入,以物力搅之,以十分融和为准,即可备用。

适应症:

1.浆液性黄水疮,多生于头面,耳廓及其他各部,流黄水,奇痒,结黄痂,蔓延迅速,传染性很大。2.秃疮:俗称“鸡屎堆”生头部,其痂累忽,或白或乌,奇痒,如不及时治疗,即蔓延成癞。3.痔疮,湿热下注,痒痛难忍者。4.杉木脚:本湿热所生,多生放下肢臁胫部,患部肿大,表面粗糙如杉皮,故名。奇痒,或起颗粒性疮头,皮肤搔破有渗出性黄水出,色紫黑,成糜烂面。5.癞子,为顽固性皮肤病,最难根治,生满头部,壳痂纍结,搔之不得,惟以掌击之,奇痒难忍,令人心慌,愈后每致秃秃牛山,最宜早治。此症多由俗称“鸡屎堆”失治所致,本膏治之恰当,奏效迅速。

用法:黄水疮,痔疮,杉木脚,鸡屎堆,癞子,均先以川椒茶叶煎浓汤洗涤,去尽结痂待水气晾干,再以此膏涂搽之(涂搽不可厚,以免浪费药物),每日一次,外用油纸或绵纸贴药上,再以夹绵纱布掩护。又黄水疮重者可内兼服轻剂五苓散加银花连翘白芷等。杉木脚再加苡仁防己苍术之类进之。癞子可用荆防败毒散加减内服,最后用八珍汤加黄芪,白芷,银花收功。

据笔者经验,一般者数日痊愈,癞疮则视其轻重,收功稍缓,重者外加用提虫法,用鸡子一枚,取清去黄,放碗内以箸搅之,使成泡沫,投以等量之芝麻油,再搅和,用鸡羽或鸭翖薄薄扫涂于皮绵纸上,量患部大小,紧复贴之,每二时一换,换十余张后再上此膏,其效尤捷,每多根治。

注意事项:本膏因内有藤黄毒性很大,谨防入口,用于小儿尤多留意。



四五十年代民间秘方治疗各类皮肤瘙痒,方小配伍精妙药到病除

岐黄民间传承 2019-12-30

看本篇文章时先了解一下下面几条附注:

1、氧化锌:本品具有较弱的收敛及抗菌作用。能与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生成油酸锌及脂酸锌,对皮肤起保护作用;也通过毛囊吸收到细胞内,促进核酸和核蛋白的合成,参与细胞的能量代谢,起到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临床适用于恶急性皮炎、湿疹等。

2、苯海拉明片适应症是:1.苯海拉明用于皮肤、黏膜过敏,如荨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日光性皮炎、皮肤瘙痒症过敏性鼻炎及食物药物过敏。2.治疗因乘车、乘船引起的恶心、呕吐。3.用于控制感冒时的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等过敏症状。

3、痱子是要幼儿期常见的皮肤疾患,多发于夏季,由于夏季气候闷热,汗泄不畅,汗液潴留于汗腺周围所致。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开始皮肤发红,继而出现许多粟粒大小的小丘疹和小水疱,密集成片,且有刺痛和瘙痒感。

痱子粉处方冰片1钱,薄荷冰1钱,甘石粉5钱,滑石粉1两,黄柏2钱。

制法上研细粉。

功能主治清热敛汗,解毒止痒。主痱子、尿布皮炎(湮尻疮)。

用法用量直接扑撒。

摘录《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夺痒散治疗各类皮肤瘙痒

夺痒散组成:川椒30g,滑石30g,冰片3g。

功效:清热解毒,收湿止痒。

用法:上三味碾成极细末,绢布包,在痒的皮肤表面外擦,一次数分钟,一日一次。近年来余对此方进行了改进,在原方基础上加上氧化锌粉、苯海拉明片,使原方止痒效果更强,因此更名为五味夺痒散。

主治:皮肤各类瘙痒如痱子、湿疹、皮肤瘙痒症等。

痱子又称“热痱”,是夏季或炎热环境下常见的表浅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生于暑热夏季大汗之后,中医认为系由湿郁腠理、热蕴肌肤,肌腠不得发泄所致。余常用此方治疗,常常药到病除。

考辨:①川椒性辛温,是皮肤瘙痒和疼痛的特效药。在《医级》中云:”治妇人阴痒不可忍,非以热汤泡洗不能已也”。我们经常看到带有椒目的处方,这与川椒有什么区别?川椒来源于芸香科花椒的果皮,别名红椒、大红袍、外观呈紫红色或棕红色,川椒的种子叫椒目,很多药房把二者混用,这是不符合药典要求的。二者的功效也有区别;椒目苦、辛有小毒。《本草从新》云:“专行水道,不行谷道。消水蛊,除胀定喘。”本品以利水消肿、祛痰平喘见长,治疗痰饮病引起的咳嗽、气喘,伴清稀痰者,余常用小青龙汤加椒目来治疗,临床可见很好的疗效。川椒以止痛、止痒见长,临床多用来治疗蛔虫腹痛、脾胃虚寒冷痛,呕吐泄泻、牙龈疼痛、阴痒带下、湿疹、皮肤瘙痒,川椒煎水外洗对关节疼痛有佳效。②滑石性甘、淡、寒。内服能解肌行表,统治表里及三焦,热满烦渴皆效;外用清热、收湿、敛疮。③冰片性辛、苦、微寒。外用不仅能止痛而且止痒效果极佳。古代书中经常看到梅片,在验方中经常出现,那与冰片有什么区别?二者功效相比,梅片更强,另外颜色不同,冰片是无色的,梅片带淡红色;气味也不同,梅片没有冰片刺鼻,梅片晶体比较大,味浓,外观似梅花故称之为梅片,梅片是上等的冰片。如果能买到梅片,以梅片最佳,可惜现在药房无梅片。三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收湿止痒之功。

附注:关于滑石的几个经典小方剂

1.六一散:滑石粉600g,甘草100g。以上二味,甘草粉碎成细粉,与滑石粉混匀,过筛,即得。功能清暑利湿。用于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黄少;外治痱子刺痒。调服或包煎服,每次6-9g,每日1~2次;外用扑撒患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北京市药品标准》1983年)

2.益元散:滑石粉60份,甘草10份,朱砂3份。以上三味,除滑石粉外,朱砂、甘草分别粉碎成细粉,与上述滑石粉配研,过筛,混匀,分装成每包6g。功能清暑利湿,除烦。主治暑热身倦,心烦口渴,小便黄少。调服或煎服,每次6g,每日1~2次。(《北京市药品标准》1983年)

3.碧玉散:滑石(飞)600g,青黛35g,甘草100g。以上三味,各研细粉,过60目筛。各取净粉,混匀,即得。功能清暑热,平肝火。用于暑热蕴积,烦渴引饮,肝火旺盛,小便短赤。口服,每次12g,每日12次,布袋包煎。(《上海市药品标准》1980年)

4.温六散:滑石(飞)600g,干姜50g,甘草100g。以上三味,各研细粉,过60目筛。和匀,即得。功能祛暑散寒,除呕止泻。用于暑月受寒,呕吐泄泻。口服,每次9g,每日1~2次,布袋包煎。(《上海市药品标准》1980年)

5.天水散:滑石(飞)600g,甘草100g,寒水石100g。以上三味,分别研细粉,过筛,混匀,即得。功能清热解渴。用于身热烦闷,口渴引饮。口服,每次9g,每日1~2次,布袋包煎。(《上海市药品标准》1980年)

6.鸡苏散:滑石(飞)600g,薄荷60g,甘草100g。以上三味,薄荷、甘草混合,粉碎成细粉,再与滑石粉混合,过60目筛,混匀,即得。功能清暑利湿,散风。用于外感暑风,头痛发热,小便不利。口服,每次9~15g,每日1~2次,布袋包煎。(《浙江省药品标准》1983年)

发现之旅:此方来源于四五十年代。尚义堂记《痘科選錄》,此书系手抄本,来源于民间老中医之手,是治疗痘疮的专书。余开始没有重视书中的秘验方,后来发现本书有很多配伍精妙的好方,夺痒散即是其中的一个,原方治疗痘疮后期皮肤瘙痒,余试用于临床治疗湿疹、皮肤瘙痒、痱子有佳效。

临床用方心得:《内经》云:“风者,百病之始也”;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瘙痒一般是由风湿热毒引起,但以风邪与寒 、湿、热、火、毒邪相互为奸。“风淫与内,治之辛凉”。此方就是根据这个理论来配伍出来的。临床中只要见皮肤红斑、丘疹、抓痕、皮肤增厚等皮肤病伴有瘙痒者皆可应用。对于湿疹流水,可以中药外洗后,用干粉撒之,若干性皮肤可以用散剂和甘油制成膏剂外用。

作者介绍:徐书从医三十余年,先后师从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国医大师李士懋、田淑霄夫妇,苏北家传三代中医外科名家陈瑞山先生,河北中医外科名家林为雄先生及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并尽得真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