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传统知识:六艺指什么

 吉麦兜 2018-09-04

文化传统知识:六艺指什么

(文:李守力)

六艺有小六艺、大六艺(六经)之分。

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大六艺(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束发,一般是指15岁。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是指大学之始。

章太炎《国学讲演录》:“六经者,大艺也;礼、乐、射、御、书、数者,小艺也。语似分歧,实无二致。古人先识文字,后究大学之道。”

西周的学校分小学和大学,小六艺主要适用于小学课程,大六艺主要适用于大学课程。小学为所有贵族子弟的必修技能,大学则是做官前的为人做事之道。《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云:“诸侯岁贡小学之秀者于天子,学于大学。”

《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是指小六艺。

《汉书》:“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管国子,教之六书,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既然六书是小学课程,其他并列的五礼、六乐、五射、五驭、九数当然也是小学课程。相当于现在的小学、中学课程。

《礼记·内则》:“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後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惇行孝弟,博学不教,内而不出。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博学无方,孙友视志。四十始仕,方物出谋发虑,道合则服从,不可则去。五十命为大夫,服官政。七十致事。”射、御、书、数四项皆在十三岁之前学习,可见属于小学课程。

学人多以为称六经为六艺始于汉代。实际上最晚在孔子时期已经称六经为六艺了:

《史记·滑稽传》:“孔子曰:‘六艺之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

而“六经”之名,最晚出自老子与孔子时期:

《庄子·天运》:“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

这是大六艺,即六经。主要是大学课程,学完《诗》《书》《礼》《乐》四门就可以做官。而《春秋》与《周易》,一般只有太卜、史官们学习和掌握。

从古籍文献上看,西周大学有“东胶”、“东序”、“辟雍”、“泮宫”、“成均”、“瞽宗”、“上庠”和“太学”等名;从金文材料上看,西周大学有“辟雍”、“学宫”、“大池”、“射庐”等名。”

《大戴礼记·保傅》:“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帝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帝入太学,承师问道。”东学便是东序,在此学习《乐经》习舞、学干戈羽籥〔yue月〕,由乐师主持;西学即瞽宗,在此学习《礼经》演习礼仪、祭祀先王先贤之地,由礼官主持;北学即上庠,在此学习《尚书》,由诏书者主持。其他说法不一。由此可以看出大六艺六经主要是大学的课程。

《汉书·艺文志》:

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至于五学,世有变改,犹五行之更用事焉。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

《汉书》所说古之学者,一般是指周代。束发十五岁入大学,“三年而通一艺”,学完五经需要十五年,所以“三十而五经立也”。这也是孔子说“三十而立”的来历。

【文献参考】:

郭齐家《中国古代学校》第三节西周官学制度的发展和“六艺”教育的形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