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不该成立的问题,咀嚼了上千年

 gudian386 2018-09-04

一语:有人给我讲了一个公案:

有人问赵州和尚,如何使祖师西来意。赵州曰:老僧在青州一衲衣,领重七斤’,什么意思,这就是参禅的下手处,让你一切逻辑思维都用不上,从而达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师父讲一下。

沙门:禅宗这一类公案,为的是表明自己的真心明觉已经全然显露而已。僧问达摩来汉地的根本意图和所传的到底是啥,然后赵州表示了一番自己的身行、语行,给大家显示“我就是这个”,然后在语言上打乱成见,怕入窠臼和被重新诠释而已。但是,即使如此,也不过是这个“妙明真心”而已,未尽道,不见道。

西昂:如何是佛祖(祖师)西来意,是常参的一个话头。对于这个话头,历代的回答是比较统一的。都是师父说的打乱成见。其实也就是割断思维。

一语:不明白什么叫“语言上打乱成见,怕入窠臼和被重新诠释而已”。

西昂:也即佛祖西来何意是不该问的,这就是手指和月亮的关系了,这个问题不当去思议,因为不是逻辑问题。历来主照宾的方法都是答非所问。

云之:他说了,听众能懂吗?如果是参话头,当然答什么都不对,因为那是要人牵住思维,起疑情,是法念处。重点不是答非所问?还是答有所问?重点是就这么一句,是让对方参话头吗?

西昂:答非所问是内容,答有所问是答法,重点不在内容上,而在答法上,还有回答屎橛子的。

云之:核心是法念处。起疑情是为了让人专注思维。说啥都不对。核心应该是止观。

西昂:依于止观,这就是我之前说的,止而后观的前提是了晓有所不问,定在当下,喝断即是。我以为专注思维一语不对。非但禅宗,各宗都不是这个止观法。「思」一旦「维」了,就过了。

吉运:达摩来中国的意图,只有他自己知道,也许自己也不知道,先来了再说。别人只能是猜测,这猜测又有什么意义呢。

吉运:语言表达有局限性,但用非常规的表达方式,或语法、逻辑错误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试图表达超越语言局限的东西,仍然是一种语言上的技巧罢了,不可能超越语言的局限。就像即使你踩个凳子也咬不到自己的眼睛。

云之:公案里面应该有一个人就是在修中了(实践),当然,后来有人借这个装腔作势。

沙门:说到达摩西来意已经特别不靠谱了,禅宗就已经把佛法割裂成佛陀和达摩两个意了,本不该成立的问题,却被一帮闲人嚼来嚼去嚼了上千年,然后也没成一个大阿罗汉。

慈安:对哒,想跟一个师兄讨论点根本佛法的东西,就被他一顿狠骂,说了好长的一段祖师怎么怎么判教祖师怎么怎么的。

即夜:师父早点说嘛,我一个中午都在google达摩西来意,结果什么也没搞懂。

沙门:赵州说:老衲也没办法啊!

佛陀的启示 · WhatTheBuddhaTaugh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