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汉老建筑的故事:第1篇 低徊的圣歌

 百一夫 2018-09-04

第2部分 基督教堂

       在中国基督教指的是宗教改革之后从天主教分出的各新教派,16世纪马丁路德改革天主教,罗马公教会再分枝出4上教派。这4个教派后来成为基督教从多教派(据统计现在约有2000多)的源流。以下如不特别说明,所述基督教皆指基督(新)教。

基督教派在武汉的传教中,前后曾有15个教派从事活动。基中规模较大的有英国的伦敦会、美国圣公会和英国的循道公会等。

英国的伦敦会(LondonMissionarySociety)为最早进入华中地区的基督教差会。该会传教h John)和威尔逊(Robert Wilson)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 6月21日由上海来汉到汉口,为华中地区最早的基督教传教士。该会于同治二年(1863年)在汉口夹街建立华中地区最早的基督教堂首恩堂。1865年,在武昌戈甲营再建基督教堂(即以后的崇真堂)。

崇真堂坐落在武昌戈甲营44号,其主体是一座平面拉丁十字形的单层哥特式建筑,里面可同时容纳200多人做礼拜。除此之外,该堂还有一个小花园和教牧人员居住的双层小洋楼,以及当年附设义塾的两间大教室。这个义塾的大门开在昙华林,门匾上镌刻的“男学堂”字样,直到前几年才被拆除。崇真堂的兴建,象征着基督教(新教)传入武昌的历史发端,标志着湖北乃至华中地区已正式向基督教(新教)全面开放。与其他教堂不同,但该堂堂牧则始终是由华籍牧师担任的,这是武汉宗教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页。1958年实行联合礼拜后,崇真堂的宗教活动即全面终止,其房屋建筑后来亦被用作了纸厂的仓库。 2000年11月,崇真堂经过全面整修恢复了宗教活动。崇真堂是杨格非早年在汉兴建的多个教堂中仅存的一座,其历史文化价值与历史地位因而显得弥足珍贵。

第1篇  低徊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崇真堂(2012.12.2.摄)

第1篇  低吟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崇真堂内部(2012.12.2.摄)

         1866年9月,杨格非牧师创建了的伦敦会医院,该院最初设在汉口后花楼街,名为“汉口伦敦会医院”,后改名为“仁济医院”,取基督“仁爱济世”精神之意。1926年,与循道会创办的普爱医院(见后文)合作,组成“汉口医院协会”,为现武汉协和医院前身。

武昌仁济医院是英国伦敦会创办的另一所医院。1885年楼房建成开诊,现存建筑为1922年重建,为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既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廊柱,又有中式下沉的回廊,附楼石拱门的蔓枝浮雕别致。院落回廊曲折、天井层次丰富。医院后并入武汉市第三医院,房屋借给其他单位使用。

第1篇  低吟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仁济医院旧部(现整修一新。2012.12.2.摄)

 第1篇  低吟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仁济医院旧部(现整修一新。2012.12.2.摄)

第1篇  低吟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仁济医院旧部(现整修一新。2012.12.2.摄)

【寻访手记】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人将武昌仁济医院和汉口仁济医院混为一淡,其实这是二所不同的医院,虽然同是英国伦敦会创办的医院,但创办者不同,汉口仁济医院为杨格非创建,但武昌仁济医院不是杨格非创办的,二者最终的归属也不同,汉口仁济后迁并于协和医院,1951年由中南卫生部接管,成为现武汉协和医院。武昌仁济医院1953年由武汉市卫生局接管,先做为疗养,后合并入原同仁医院成为现在的市三医院。建筑部分现成为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政楼,修缮保存完好。如果从胭脂路到昙华林,走到胭脂路尽头,右边的几栋很漂亮的建筑即是。

1899年杨格非创办博学书院,是我国最早的西式学校之一,民国时改名博学中学。1908年博学中学搬到新址(现硚口区解放大道347号)并建成新教学楼。教学楼为典型的英式古典主义建筑,红瓦坡顶,呈左右对称构图,中央门楼,上设钟塔,韵味十足。1952年,博学中学更名为“武汉市第四中学”。袁隆平1943年至1947年就读于当时的“博学中学”,另一位空间返回技术专家,中国返回式卫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林华宝院士,也曾就读于该校,二者为同班同学。学校现在的名称为武汉四中·博学中学。

第1篇  低徊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老博学中学教学楼(正面。2013.2.23摄)

第1篇  低徊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老博学中学教学楼(背后。2013.2.23摄)

第1篇  低徊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武汉四中新主楼(2013.2.23摄)

第1篇  低徊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袁隆平和林华宝院士雕像(2013.2.23摄)

博学中学教堂(原称魏氏纪念礼拜堂),1907年兴建,是湖北境内少见的英国哥特式小教堂,面积不大,红砖清水墙单层结构,红砖坡顶,采用一堂一塔式的形式,入堂口边建有一座方形的钟塔。同一般大教堂的神圣庄严不同,这种具有英国乡村风格的小教堂更显亲切古朴,尤其是它的哥特式券窗的设计,饰以白色花纹,十分典雅。教堂现已无宗教活动,为现武汉四中的课外学习室。

第1篇  低徊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博学中学教堂(2013.2.23摄)

第1篇  低徊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博学中学教堂(2013.2.23摄)

第1篇  低徊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博学中学教堂(内部。2013.2.23摄)

        民国16年(1927年),全国伦敦会都加人中华基督教会。武汉伦敦会的中心教堂1931年前为江汉路的花楼会堂(已不存),1932年移至格非堂,即今之荣光堂(位于现汉口黄石路26号)。

荣光堂建于1931年,是当时教会同工同道集资兴建的,为纪念英传教士杨格非诞辰100周年和来汉传道70周年,命名为“格非堂”。该堂占地面积53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911平方米。清水红砖外墙,开尖券窗,堂的上部为礼拜堂与歌颂楼,能容信众800至1000人,是武汉最大的基督教教堂。抗日战争时期,曾被日本侵略军占用为“皇民道场”,为存放死亡日人骨灰的场所,教堂损坏严重。战后经修复后恢复礼拜活动。武汉解放后,1951年12月23日改名为荣光堂。“文化大革命”时期停止活动,1980年11月30日恢复礼拜。现经常来堂礼拜约千人左右。

第1篇  低徊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荣光堂(2012.12.9.摄)

第1篇  低徊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荣光堂侧面(2012.12.9.摄)

第1篇  低徊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荣光堂内部(2012.12.9.摄)

第1篇  低徊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荣光堂内部(哥特式尖窗。2012.12.9.摄) 

美国圣公会为中华圣公会(ChineseBrandOftheAnglicanCommunion)在全国的各教区分属3个国家的差会之一。同治七年 (1868年)6月23日,上海美国圣公会韦廉臣主教等3人启程西上武昌传教,为武汉圣公会之始。圣公会在武汉是势力最大的一个基督教教派,它的美国差会经济实力雄厚,在武汉建有一系列教堂(最多时达52座),现存并有一定特色的有武昌圣诞堂、汉口圣保罗座堂、武昌圣米迦勒堂。

武昌圣诞堂是基督教美国圣公会在武汉兴建的第一座教堂,位于武昌昙华林现武汉中医药大学校园内,因1870年圣诞节落成,故命名圣诞堂。圣诞堂系希腊围廊式神庙建筑风格,建筑面积533平方米,单层砖木结构,曲尺型平面布局,屋面平缓,山花朴素,围廊列柱,围而不满。它的身上删去了基督教堂许多必备的建筑要素,它的立柱柱身,也是删减了古希腊科林斯柱头花饰后的产物。这种素洁修长的柱身,更庄重典雅,有寓意女性美的圣母玛利亚在呵护圣子耶酥,以吸引信徒前来崇拜。圣诞堂的建筑设计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它或多或少显现了美国设计者的某些个性,这种仿希腊神庙兴建的基督教堂,在国内外已十分罕见。教堂现已无任何宗教活动,变身为湖北中医药大学的工会活动中心。

2012年12月06日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武昌圣诞堂(2012.12.2.摄)

2012年12月06日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武昌圣诞堂(2012.12.2.摄)

美国圣公会1871年创办的文华书院(原址现为湖北中医药大学),是外国教会在武汉最早开办的学校。1903年,文华书院形成小学、中学、大学三部,1909年正式成立文华大学及附设文华中学。如今昙华林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园内,遗存了许多当年文华大学的建筑,它们的外部经过整修,格外洋气和漂亮,但内部大多腐朽残破,基本无法使用。1924年,在文华大学的基础上,这里建成了华中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华中大学成为现在的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文华中学迁到粮道街演变为武汉市第33中学。

第1篇  低吟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原文华大学文学院(2012.12.2.摄)

第1篇  低吟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原文华大学文学院(院内。2012.12.2.摄)

第1篇  低吟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原文华大学校舍(2012.12.2.摄)

第1篇  低吟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原文华大学校舍内部(2012.12.2.摄)

第1篇  低吟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原文华大学学生宿舍(2012.12.2.摄)

第1篇  低吟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原文华大学健身房(2012.12.2.摄)

 1876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武昌开办了一所医院,最初称“圣公会医院”,1918年改名为“同仁医院”。抗日战争期间,院舍被日本人占领,抗战结束后,重新修复了院舍后复院,现为武汉市第三医院。

圣保罗座堂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为圣公会在汉主要教堂。1902年,鄂湘皖赣的圣公会自成一教区后,该教堂便成为主教驻节之地,乃改称为“座堂”。教堂曾于民国33年(1944年)12月18日被美军飞机炸毁一,1951年,新堂在废墟上重建。30年代,汉口市市长吴国桢曾在该堂受洗。著名银行家崔思恭、著名桥梁工程专家戴尔滨曾任该堂董事会主席。教堂曾附设圣保罗中学、歌颂中学、圣保罗幼儿园等。圣保罗座堂大院内设有鄂湘教区主教办公处。首任主教为美国人殷德生(J,A,Ingle)。1904年11月美国人吴德施(Logan Herbert Roots)继为第二任主教。吴德施(L.H.Roots)担任主教期间(任期:1904一1938年)曾居于此。吴德施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政治领袖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1927年,周恩来由上海潜来汉口又潜至南昌,曾得到其帮助。抗日战争时期,吴德施圣保罗座堂大院内的住所(现名为“鲁兹故居”,曾招待外国左翼人士艾格尼斯·史沫特莱、安娜·路易丝·斯特朗、白求恩等,并赠送财物和药品给八路军。1938年4月中旬退休回国。2004年末,因为修建长江隧道,教堂因正好占了排气道的位置而拆除。计划在附近重建。

第1篇  低徊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教堂原址上修建的长江隧道排气道(2012.12.9.摄)第1篇  低徊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鲁兹故居(2012.12.9.摄)

【寻访手记】我没有想到,几年的功夫,圣保罗教堂就没了。我在胡榴明2004年写的书《夕阳无语》中读到:“2004年4月,我们去了汉口“鄱阳街32号”院落。迎面耸立着那一座很著名的眼下已经装修一新的圣保罗座堂,和昙华林圣诞堂的建筑结构十分相似,也是长厅单层,但是结构简单的多,没有外廊和立柱。大山花屋顶,凸出的小山花门楣。正面入口的两边,各开一扇式样十简洁的长形窄窗,外侧各立一贴墙凹条的平直立柱。”2012年12月,我也去了鄱阳街,快走到天津路口,远远看到一栋小楼和书中的“鲁兹故居”照片很像,觉得应该是这里了,但是这里没有“鄱阳街32号”的门牌,也没有什么院落,只是一个巨大的垃圾场。进去的路都找不到,我踩着垃圾往里走,几个拾荒的老汉向我投来诧异的目光。走到“鲁兹故居”楼前,荒草丛生,教堂不见踪影,小楼倒是修整一新,大门紧锁。我扒着门缝往里看,忽然听到后面大声的喝叱“你们是干什么的”,回过头,面前站着一位中年男人,我看他面像并不恶,赶紧满脸堆上笑,很温柔的问:“师傅,我是来看教堂的,怎么没看到教堂呢?”这师傅原来是负责这栋小楼整修的工头,看我这么温柔,也没了脾气,他指着不远处一个很高的塔说:“那就是教堂原来在的地方,因为修长江隧道,因为正好占了排气道的位置,所以拆掉了”。看我一脸愕然,他又接着说:“听说马上要盖个新的,就在这附近,正在办相关手续呢。”这圣保罗堂,真是命运多舛,落成于1890年,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的阳夏保卫战中,汉口圣保罗座堂为临时伤兵医院,1944年12月18日,美国盟军飞机在轰炸汉口的日军时,该堂被炸毁(鲁兹故居幸存),1951年在原址上重建。为中国革命做过贡献的圣保罗堂,于今,又献身给了中国的社会主建设。不知新修的教堂会是什么样,到时候,我会第一时间过来,拍下照片,更新我的博客,同志们一定要记得来围观啊。工头师傅真是个好人,他把门打开,让我把“鲁兹故居” 上上下下看了个够。

圣米迦勒堂位于武昌复兴路26号,基督教美国圣公会1918年兴建的许多带圣字的教堂之一,哥特式建筑风格,也是武汉最古老、最优秀的教堂建筑之一。圣公会是基督教新教中最接近天主教的教派,所以,圣公会的教堂都有主保。圣米迦勒堂以主保米迦勒的名字命名,建于1918年,系哥特式建筑风格,两层砖木结构,平面布局呈拉丁十字型。它的形体细长,两坡顶较陡,正立面高耸挺拔,门窗都是哥特式的尖券拱,给人以奋发向上的感觉。现一层为办公用房,二层是礼拜大厅。祭坛前有个约1米高的白玉受洗池,雕工十分精美。堂内的木架构,制作优良,富于变化。

2012年12月06日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圣米迦勒堂(正面。2012.12.2.摄)

2012年12月06日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圣米迦勒堂(内部。2012.12.2.摄)

【寻访手记】当我在网上查到,在武昌复兴路有个座基督教圣米迦勒教堂时,很是诧异,我在复兴路住过10年,从未见过也从未听说过有这么个教堂,去问老公,他可是在复兴路土生土长的,可他也从未见过也从未听说过,于是我们决定重新回到复兴路看看。我们搬离复兴路有10多年了,复兴路变化实在太大,马路比原来宽了1倍多,增加了好多新房子,原来熟悉的房子看上去也像是陌生的,倒是路口上的澳都理发店这么多年了,居然还在原地经营。教堂就在九中边上,老公说小时候差不多天天都到九中打球玩耍的,怎么就没有看见过这里有个教堂呢?教堂有两层楼,是一栋哥特式的建筑,整个正面都很破旧,未做修整,只是把原先乱搭乱盖的部分拆除了,还留有很明显的拆除痕迹。我想当年肯定是教堂周围乱搭乱盖的建筑太多,使它淹没其中,不露真容。靠复兴路这边的正门现在仍未允许打开,要从旁边的小路从侧门进入。因为去的时间是下午有些晚了,教堂内很安静,一位姓梅的女教徒看到我们来,很高兴。我说想看看礼拜堂,她赶快叫了人打开了门。同所有的基督教堂一样,堂内很简朴,但很干净,很温馨,屋顶很高,也还比较宽敞,大约能容纳300人,台上摆了一台三角钢琴,梅女士说唱诗班每周都要定时来练唱的。我问梅女士教堂重新开放之前是不是被损毁很严重,梅女士说,基督保佑,恰恰相反,由于教堂一直被用做仓库堆放东西,内部几乎未被损坏,前几年收回时,仅做了简单的粉刷即可使用了。从礼拜堂的侧门出去,有一个小阳台,有台阶可以通下隔壁的武汉市电视大学武昌分校,教堂曾经被学校占用,与学校紧邻的墙(其实就是教堂的侧面)上,有武汉著名书法家陈义经题写的“立志立业 成人成才”8个大字,陈义经的魏碑体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书法,想当年读大学时,附庸风雅,还跑到陈义经先生等人在黄鹤楼书画社开办的书法班中学过几天,只是天资愚钝,又不肯练,所以学得完全不是那回事,至今写不出一个像样的毛笔字,钢笔字都是一塌糊涂,好在现在都用电脑打字,字写得好不好,不像以前那般重要。几个大字甚是好看,只是题在了教堂的墙上,多少让人想起当年许多荒唐的事来。墙上爬满了爬墙虎,因为是冬天,褐色的爬墙虎藤让教堂看上去无限沧桑,教堂顶部的那个红十字,夕阳下显得十分孤单和倔强。梅女士说她们正在为能打开正门而努力,并开始向我们宣讲神的思想,我只对老房子感兴趣,无意任何宗教信仰,于是赶快和梅女士告别。梅女士倒也并不介意,还盛情邀请我们圣诞节来教堂参加活动。

2012年12月06日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圣米迦勒堂侧面(墙上爬满了爬墙虎。2012.12.2.摄)

2012年12月06日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圣米迦勒堂侧面(陈易经的题字,台阶下方的院落为电视大学。2012.12.2.摄)

第1篇  低吟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圣米迦勒堂(内部。2012.12.2.摄)

英国循道公会(NeThodist Church)亦为武汉基督教大教派之一,与英国的伦敦会同属英国基督教在湖北的两大教派。1862年2月21日,英国卫斯理会(即后循道会)教士郭修理(J cox)自广州来到汉口,开始布道工作,郭修理初来汉口时,遇见了早他几个月来汉口的英国伦敦会传教士杨格非,二人同住汉正街沈家庙金庭公殿。这个堂口可以说是基督教传教工作在华中一带的第一个据点。自此伦敦会沿长江一带传教,卫斯理会则沿汉水一带以武圣庙为中心而工作。光绪三十—年(1905年)该会启用中文名称“循道会”,民国20年(1931年)以后改为“中华基督教循道公会”。

1864年,英国基督教循道会传教士师唯善医生前来汉口,建立简易医疗机构,一面开始医卫工作,一面进行传教活动。这是外国传教士在武汉开的第一家西医诊所。普爱诊所后来发展成为一个正规的医院,名“普爱医院”。武汉的西医就是从普爱医院开始的。普爱医院后改名“武汉第四医院”,2003年与武汉第十医院合并,重新改名为“普爱医院”。

第1篇  低吟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老普爱医院旧部(位于新普爱医院内。2012.12.6.摄)

第1篇  低吟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新普爱医院(2012.12.6.摄)

      1867年师唯善向当时汉口英侨信徒募得银子450两,在汉口大通巷购置地皮,建成教堂一所,名称“大通巷福音堂”。 因陈旧狭小被拆除后,1930年在此基础上建立,名“救世堂”。 1931年,基督教英国循道会改名为中华基督教循道会公会后,救世堂曾经作过该会在湖北的中心教堂,是基督教英国循道会在武汉最先传教的地方。

救世堂位于汉口汉正街447号,为英国传教士范克林设计,系中西合璧式的建筑风格,红砖清水墙两层砖木结构,平面布局呈拉丁十字形,建筑面积约780平方米。教堂大门为单檐琉璃瓦中式盔顶,极具民族特色。正立面的二层中间开有白色常圣光冠冕的大十字窗,给人以强烈的宗教氛围感。该堂与前门楼之间为一庭院,花木扶苏,宽敞优雅。前门楼按三段构图,半圆拱窗,山花精致,而最耐人玩味的还是它楼顶上建有四个八角形的小塔。堂内的祭坛也别具一格,祭坛无穹隆,大胆采用了舞台模式,两旁横伸处为唱诗班座位。礼拜面向的平面墙高处由彩色玻璃砌成的直径2米的荆棘冠冕十字架图,彩色玻璃均系当年由英国运来,历经80年仍然光彩夺目。这种中西合璧的具有地域色彩的建筑风格,是武汉地区唯一的孤例。该堂为循道公会湖北教区中心教堂,1958年后为联合礼拜的教堂。“文化大革命”时中断宗教活动。80年代经过修葺,于1985年11月正式恢复礼拜。

第1篇  低吟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堂之大门(中式歇山顶,盖琉璃瓦。2012.12.6.摄)

 

第1篇  低吟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前门楼(楼顶上有四个八角形的小塔。2012.12.6.摄)

第1篇  低吟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教堂内部(彩色玻璃砌成的直径2米的荆棘冠冕十字架图。2012.11.6.摄)

【寻访手记】从汉阳到汉口,上江汉桥在远处就可以看到左侧高大的普爱医院大楼,车到汉口桥头可以看到左下方的救世堂,但是要开车到那里并不好走,穿过窄小的街巷好不容易才绕到此处。教堂的前门楼一楼的房屋出租给了做小生意的,高处是许多的电线,看上去很乱,但仍然可看得出门楼设计的精巧。走进门楼,旁边有间小教室,有架旧钢琴,几个教友在学习。几个老太太,还有一位很年轻的女孩,长相和衣着都极其朴素。我很想知道她信教的原由,她告诉我,人生来有罪,信教可以让人远离罪恶,从而得到永生。我尊重这些有精神寄托的人,但并不在意是否能得到永生,我从教室出来,来到了教堂的内院。小院子很安静,但是在旁边普爱医院大楼的压迫下,教堂显得非常压抑,后面是一个巨大的工地,打桩机上上下下,感觉整个教堂在颤抖。因为不是礼拜日,礼拜堂门锁着,看不到堂内部。一位老太太教友很热心,找来看门的师傅为我开了门。一打开门,对面墙上彩色玻璃砌成荆棘冠冕十字架图扑面而来,神圣而美丽,光线从玻璃透明处透射进来,满眼是光,那种震撼直达心底。救世堂躲过了岁月,逃过了战火,却差点毁于经济建设的大潮。前些年,由于房地产开发,救世堂被列入拆迁范围。幸而有许多有识之士和教友们的坚持,他们上书请愿,奔走呼号,终于换来了一纸免拆令。看着旁边巨大的工地,我心有余悸,问老太太,是不是有一天还会被拆掉,老太太一脸的坚定:我们不会让它被拆掉的。精神真的是能给人带来无穷的力量。教室里传出了歌声,唱圣歌是教友们体验基督精神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刚才那位年轻女孩,居然弹得一手好钢琴。我听了一会,悄悄离开了教堂。

       1877年英国循道会在武昌开设博文书院,初期规模很小,用华语教授一般课程,仅限于普通中学阶段教育,后于1907年成为包拈中学与专科程度的学堂。1924年,博文书院的大学部、文华大学以及博学书院大学部组合成立私立华中大学(为现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中学部名博文中学,1954年,改名为武汉市第十五中学。

        博文书院有一座小教堂,名中华循道公会弘道堂,1907年建成,就位于十五中学旁,一座小巧的哥特式建筑,教堂目前保存完好,但已无宗教活动,现在是一家面包店。

第1篇  低徊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十五中的教学楼(非老建筑。2013.2.10.摄)

第1篇  低徊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原中华循道公会弘道会堂(2013.2.10.摄) 

第1篇  低徊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原中华循道公会弘道会堂(现为一面包店。2013.2.10.摄)

第1篇  低徊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原中华循道公会弘道会教堂(2013.2.10.摄)

基督教青年会(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简称Y.M.C.A.,1844年6月6日由英国商人乔治威廉创立于英国伦敦,是全球性基督教青年社会服务团体,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创建于1895年。武汉地区的基督教青年会活动源于20世纪初的文华书院,辛亥革命后,武汉地区建立了基督教城市青年会。武昌基督教青年会于民国元年(1912年) 由李蔚林创办。基督教武昌堂,原系武昌基督教青年会会所,1921年由一旧式公馆改建,位于现武昌民主路187号。抗日战争初期,被日军占作宪兵司令部。抗战胜利后恢复青年会工作。1980年代因教会活动场所馈乏,将会所内的礼堂作为教堂开放,称基督教武昌堂,与中南神学院合用,曾是武昌地区基督教活动中心,现在房屋内部因年久失修,已破烂不堪,难以举办正常的宗教活动。汉口基督教青年会成立于1909年,基督教青年会汉口会所原位于黎黄陂路,1919年落成,原系三层砖木结构,由加拿大巨商潘美捐款修建,故又名“潘美堂”。1944年农历11月4日,美军轰炸日军时,此建筑被毁。1956年,汉口基督教青年会与武昌基督教青年会合并,成立了武汉基督教青年会。

第1篇  低徊的圣歌--老教堂(2) - 慢游武汉 - 老武汉 老房子 老故事

 基督教武昌堂(2012.12.2.摄)

【寻访手记】武昌堂是我最早知道的也是当时唯一知道的教堂。1980年代,我在武汉大学读书时,不记得是哪一年的圣诞节平安夜,听说民主路有个教堂,就和同学一起跑来看热闹。那时候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外来的东西一概觉得新鲜好奇。记得那晚人很多,院子里还有篝火晚会,很是Happy,和现在眼前看到武昌堂的萧条情景宛若天壤。  

 



 

回顶部目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