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極拳理

 天地虚怀xia 2018-09-04
太極拳理


太極拳理----本論

一、 太極拳構成要素

太極拳整個運動過程中,始終在神思淨澈,意念專誠,心情怡悅之下,貫串著「陰與陽」「虛與實」「圓與方」「開與合」「柔與剛」「慢與快」之對立性質,及「上下」「左右」「前後」「內外」之相對形式,而達到「陰陽相生」「虛實相成」「方圓相依」「開合相寓」「剛柔相濟」「快慢相間」及「上下相隨」「左右相應」「前後相顧」「內外相合」之統一而完滿的境界。

二、 太極拳基本原則

1. 在「內央v上,是練「意」練「氣」,消除拙力,養成柔韌內勁,這種意氣運動,統領著所有的原則,是太極拳的精華所在。

2. 在「形體」上,循太極形象運行,於身肢放長順逆纏絲相互變換之下,它的「立身」:要中正安舒,鬆沉自然,重心不出界,中土不離位。它的「動作」:要圓活輕靈,一動全動,節節貫串,相連不斷,一氣呵成。它的「勁道」:要視乎需要,有柔有剛,富有彈性。它的「速度」:要因應敵情,能快能慢,洽合機宜。

3. 在「保健」上,強化身體器官及意識指揮能力,使血及淋巴沿其系統順利運達全身,供給組織細胞充分的氧,同時清除體內廢物,加速新陳代謝,調整內分泌之均衡,以促成身體之健康強壯。

4. 在「技擊」上,全身一家,一動全動,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可以輕制重,弱敵強,慢制快,柔克剛。同時由「懂勁」而知己知彼。知機知勢,進而乘機取勢,制人而不受制於人。

三、 太極拳十個特性

太極拳,可歸納為十個特性:

第一個特性—心靜神怡的意氣運動

「意」為心之動,「氣」為體之充。亦稱「意」為意識、意念,為思想的起點,行為的統帥,「氣」為內氣、元氣、先天氣,受意之導引,而運行遍於身軀,達於微血管及神經末梢。

太極拳是練意練氣的拳。以意行氣,以氣運身,神思澄澈,用意不用力,意動而後形動,內在意識貫注外部動作,內在意氣活動與外部神氣鼓盪,完全協調,內外相合,交相鍛鍊,而達到意到氣到,氣到勁到的境界。

第二個特性—身肢放長的鬆柔運動

骨骼韌帶自然鬆開,整個身肢放長,這種放鬆與神聚氣歛時的收縮反復的鍛鍊,久之自然產生全身各部柔韌的彈簧勁,進而成為太極拳八種勁別最基本的掤勁。其作用是:

1.身肢彈性及內勁得到良好鍛鍊而增強,身體鬆柔使敵找不到重心而無處著力。

2.體內微血管網通暢,增加血液循環及細胞新陳代謝,並使神經活動達到末梢,消除體內廢物及因血行受阻而引起的病症。

3.增加全身肌肉及所有組織器官血氣的供給與交換作用,提高各器官對血氣的利用率。

第三個特性—順逆纏絲的螺旋運動

依照身肢放長,一動全動的要領,在上肢是旋腕轉臂,在下肢是旋踝轉腿,在身軀是旋腰轉脊,三者結合,形成其根在腳、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太極形象。與五對方位不同、變化互異、兼具自轉公轉,相互交織而成立體的旋轉曲線。將這種立體曲線,絞來絞去反復進行的螺旋形順逆纏絲運動,為鍊成身體太極勁主要原因。同時經常變換力點的圓形運動,可使敵人無隙可乘。

第四個特—立身中正的虛實運動

立身中正安舒,是維持重心中定的必要條件。分清虛實,上下相隨,為使動作圓活如珠的前提。同時太極拳的動能即產生於虛實的轉換中。虛實轉換又為調整內勁保持中定的關鍵,故兩者有相生相成的關係。
劃清虛實的標準是:

1.要「中」不要「偏」。經常像圓球一樣,只有一點著地,至發勁時重心不超出兩腿中間三分之一的範圍,而得到自然的安定。

2.要「沉」不要「重」。重係填實,為病,沉乃鬆沉,不為病。

3.要「輕」不要「浮」。輕是在方圓之內使動作輕靈有著落,浮乃出了方圓飄渺無著落。

4.可「雙輕」及「雙沉」(虛實僅微末之分,卻能自然輕靈的轉換)不可「雙浮」(手虛足也虛,全身飄浮站立不穩)「雙重」(虛實不分動作呆滯)。

第五個特性—腰脊領先的整體運動

練太極拳主要運用身法(身軀如機器之主軸,主軸一轉,其他機件全動),必需以腰脊為中心。因腰是左右平行轉動的樞紐,脊是上下彎曲的中軸。腰脊領導,才能左右上下前後旋轉自如,使週身九個主要關節依次貫串起來,擴大骨骼活動的幅度,增強運動量,而得到全身一致一動全動的結果。在技擊上,觸之則旋轉自如,變化萬千。所謂「發勁」,是將各種曲蓄的內勁,自丹田導至作用點,匯合全身各關節動能而發出的「整勁」。

第六個特性—一氣呵成的連貫運動

在一動全動基礎上,整套拳架滔滔相連,一氣呵成。並將內氣及外神貫注於動作之中,沒有卸勁斷勁的時候。動度的計算是九個關節的動作乘整套拳架的動作,假定整套拳為六十四個布[,那麼整套拳就要一氣完成五百七十六個動作。這是先哲在養生及拳術上一種優良的特殊創造。

太極拳是不斷有往復折疊的,顯出一種留戀繾綣的感覺,產生似鬆非鬆、將展未展的神態,而表現出如波浪式的起伏動盪不已,同時是不斷有進退轉換的,而表現出婉轉旋迴和生生不已。這樣不但可使前後的內勁相連接,並可使往復進退合而成為「圓勁」,消除頂抗丟扁之病。

第七個特性—能柔能剛的彈性運動

太極拳「外操柔軟、內含堅剛」,先從硬練化為柔,使勁節節柔軟貫串起來,再求由鬆開和放長而練化為彈性的剛,剛性質量的增加,乃由身肢放長絞來絞去的纏絲勁以加強彈性的韌度而來,此種工夫精進之後,內勁深藏不露,再回到柔的上面,而達到至柔如水無剛不克的境界。

善用剛柔者,在行氣轉換時用柔,如車輪之旋走不停,到達落點時用剛,如蜻蜓點水,一沾即起,這是表現剛柔的正確現象。剛柔的運用是結合著心意、神氣和深長的呼吸。意氣風發外顯以成剛,意靜氣歛內隱以成柔,神氣不斷隱顯和鼓盪,內勁不斷變換剛柔,這是太極拳剛柔變換的法則。剛柔同樣達到高級水準,即「亦剛亦柔,剛柔得中」,這是太極拳所謂「妙手」的標準。

第八個特性—可慢可快的對應運動

太極拳走布[時,講求動作均勻越慢越好,慢到似停實非停之景況,但不可現出打頓、呆板和斷勁,以求氣機暢達。由慢轉快時,雖然是快,但動作仍然沉著,而無飄浮錯亂現象,這是快慢的限度。交手時運用沾連粘隨,在能快能慢的要求下,制敵先機,大抵於行氣轉換時要慢,轉換之後,逐漸加快,到達終點時最快。太極拳的發勁,就是運用這種加速過程,在開中寓合、內勁曲蓄的情況下,突然脫弦而出,把內勁在短距離內發出去,然後又回復到慢;依照這種先慢、後快、復緩、週而復始的三個鍛鍊程序,才能做到「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意在彼先」「後發先到」,隨機應變制勝於無形。

第九個特性—以輕制重的槓桿原理

太極拳中有「牽動四兩撥千斤」的術語,四兩如何能撥千斤呢?這是順勢借力的結果--對方以千斤之力來襲,我順勢旋身牽動其勁根,彼自失中跌出。或應用槓桿原理--「支點」離「重點」愈近離「力點」愈遠,則起重時越省力。太極拳的基本動力,發源於足,主宰於腰,由腰射向目標,其「力臂」係全身之長度,如千斤頂然,柄愈長者費力愈小,所發生之勁愈大。

學習太極拳達到「聽勁」「懂勁」程度時,四週感應圈擴大,能預先感覺對方的動向企圖,可以閃避其進攻。同時利用對方之衝力,從其用力方向的斜側,後發先到,對準敵體重心,發揮槓桿作用,一引一送,即所謂「引進落空合即出」的順勢借力打力,則敵人決無不跌出之理。

第十個特性--百體如一的和諧運動

以上九個特性,相互關聯,而非各自孤立的,全部動作如大樂隊合奏的完全協調一致,而得到「週身一家」「一動全動」的和諧效果,使全身運動有系統有秩序的合乎生理及技擊原理。同時動作、呼吸與血液循環的充分配合,使身體得到血氣最大量的供給,而感到精神飽滿,活力充沛。在拳技裏「眼到」「手到」「身到」「意到」「氣到」「勁到」全體一致的和諧運動所產生的神力與所出現的奇蹟,常能遠為超出意想之外。

太極拳理----申論

一、 太極之道

何謂太極? 國父說:「云始之時,太極動而生電子,電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質,物質聚而成地球」。 先總統說:「太極就是一切人為法則及自然的最高哲理,也就是宇宙真善美的唯一極則」。儒家講「仁」「義」「執中貫一」「存心養性」。道家尚「自然」「無為」「抱元守一」「修心練性」。佛家尚「清淨」「慈悲」「萬法歸一」「明心見性」。說法雖異,而淵源於太極的道理則一。故太極原理,為我國一切人文科學的中心,亦係中華正統文化之精華所在。何謂道?道者理也。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即是以太極拳陰陽生生不息之理,來形容道的本體,知道是宇宙化機的主宰,天、地、人、物皆由道成,盈天地之間,無處不有道,也無一處不是道,因道無所不在。老子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基於上述引證,可知太極為道的別名,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和主宰。

根據太極陰陽之理,各種拳法之長,參合道家導引吐納奶牷A順其理之自然,而構成太極拳。藉此外練筋骨皮,舒筋活血,內鍊精氣神,固本培元,造成金剛不壞之體,以從事行守義之拳擊。故太極為「道」,拳為「技」;道為體而技為用,道為本而技為末;道為人生目的,技為方法;修道而不修技,則落於空虛,修技而不修道,則失其根本。故宜道技並重,體用兼賅。就特性言,太極拳為應用最高智慧、最佳方法的拳術。其原理有四:

1. 對稱原理:太極是陰陽相對稱的,因此太極拳一舉一動,皆對稱運行,相互感應,賴對稱之力以奏其央C

2. 平衡原理:凡物體之存在,均在於力之平衡,人的生存,在於生理與心理之平衡,一處有一處平衡,處處平衡之聯合而成一總平衡,平衡則能身體安舒,支撐八面。

3. 循環原理:人的生活與生命是受著一種循環不息的原理所支配,循環是一種物理,同時也是一種生理。人的生命是依循環不息的作用而生存而持久。太極拳是完全合乎人的生理需要,用週而復始的循環方式,來發揮人身固有本能的。

4. 槓桿原理:「支點」與「重點」愈近,與「力點」愈遠,則起重愈省力。與「驚上擊下」「聲東擊西」「左重則左虛」「右重則沓」,皆為槓桿原理的運用。

二、 太極之象

從「形」「質」「性」「能」來認識太極,太極「形」為球體正圓,「質」為相對均衡,「性」為外柔內剛,「能」為孕育發生。易經載:「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宇宙為一太極,萬物各有一太極,人身亦為一太極。太極由陰陽二氣相合而成,在動作中,太極動而生陽,陽極而靜,靜極生陰,靜極復動,循環不已。陽動陰靜,相互依存而互為因果,兩者相濟,乃得其中和。中庸以「中為天下之大本,和為天下之達道」「致中和則天地位萬物育」。準是以觀,太極陰陽之相對變化,乃以求中和為歸趨,萬物由中和而成形質,人群由中和而得生存,宇宙由中和而正躔度,從知中和乃彌綸天地,契合陰陽,化合萬物之樞紐也。

把太極陰陽八卦之理論與形態,融合於拳術之中,深具意義。

1. 太極預備時,體正心靜,神凝氣歛,態度安詳,乃示渾元一氣,陰陽未分之無極狀態。

2. 拳勢開始,由無極而太極,由渾元一氣而分陰陽,化四象,生八卦,定五行,身手步相合一致,輕鬆慢勻,動靜開合,圓而無端,運行無跡,如太極陰陽循環不息,八卦之變動不居。

3. 太極拳不離虛實開合,虛實即陰陽也,開合即動靜也。太極拳處處有中定,係以腰為軸心,使上下內外相從,互相感應支持,為完整一氣之整體運動,符合太極陰陽動靜相對變化,求中求和的原理。

4. 太極各種拳勢,如太極圖一樣,多成曲線、圓形、球體的。因為圓曲才有彈性,才能旋轉伸縮自如,變化莫測,符合太極陰陽循環往復、周流不息的原理。不過,四肢固多彎曲,軀幹、頭頸、尾閭卻要中正不偏,頭容端立,如懸空中,尾閭中正,如垂地下,軀幹乃能垂正安舒,無俯仰傾斜之失,更須集中意志,審度緩急之勢,引導一切動作,配合無間,平衡發展,則筋骨舒展,動作輕靈,氣脈流暢,得陰陽中和之妙而所向順遂。

三、 太極之法

太極拳不是比蠻力的拳術,而是比智慧比方法的拳術,因此方法佔很大比重。

1. 先求體正心靜,神逸氣和,調節身體內部機能與作用之平衡和諧,使體內中和浩氣與宇宙間之正氣融合,導致身心之祥和。

2. 凡動,純由意導而動,隨腰動而動,不率爾自動。即所謂意動氣從以成勁,氣動身隨以成形。

3. 處處保持虛實與中定,上下左右前後對稱,使運動均衡穩實,全身內外俱到。

4. 呼吸順其自然,與動作互成節律,慢圓而貫串。

5. 動作慢勻,肌肉鬆柔,使頭腦冷靜,皮膚感覺力及潛在意識反應靈敏,促進「聽勁」機能。同時藉內外一致、一動全動、節節貫串與虛實之變換,將「精」「氣」「神」「形」之動力,集中發揮於一點,而產生「太極勁」。

6. 腹實胸虛,意注於腿。「腹實」為氣沉丹田,使腹部肌肉及內臟,增長氣力,強固中心。「胸虛」使心曠神怡,精神愉悅,心臟處於最安舒的境況得到調養。「意注於腿」則身體重心穩固,常能維持「中定」。

7. 「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勁合」。內心寧靜,雜念不生,意志純一,是謂「心與意合」。由心意相合而運動時,乃能完整一氣,是謂「意與氣合」。能完整一氣則週身靈活,由眼手腰足,上下相隨,前後貫串,氣之所至,勁亦隨之,是謂「氣與勁合」。每個動作,皆為全身由裏(意識)到外(軀幹),由上(頭頂)到下(腳底)全身一致的整體活動。如樂隊合奏之和諧,不僅身心感覺怡悅,且得到集中勁道的最大效用。

8. 太極拳講求「虛」「靜」「沉」「柔」。在拳法上:能「虛」自然全身空透,能「靜」自能意念集中,能「沉」自能氣沉丹田,能「柔」自能輕鬆慢勻。

太極拳之「柔」,並非癱軟無力的柔,而是有韌勁的柔。所謂「勁」,乃是自踵至頂,即為由足心,貫串踝、膝、胯、腰、脊、肩、肘、腕各關節,構成整條彈簧而發生的一種彈勁,彈簧曲蓄愈滿,彈勁愈大。這種彈勁,是以心意運用體內的血氣精神(內勁),結合全身關節筋肌伸縮所得來的一種動力,故能至柔至剛,出於無有,人於無間。

在「應用」時:含胸以卸敵之勢,鬆腰以蓄我之勁,坐胯以取中定,換步以變虛實,以製造及轉變機勢。其要領為:

(1) 聽勁:與人搭手,從「沾」「連」「粘」「隨」中探消息,察知對方勁道之輕重虛實,與重心力向所在。然後「聽其勁而乘其隙」、「順其勁而乘其勢」、「隨其勁而制其人」。

(2) 化勁:盡量鬆柔,使人找不到重點,而無著力之處,無奈我何。任何部份,一感對方有力,我即收縮、旋轉、閃避、鬆化。使對方落空失中,我以槓桿原理,利用其衝力,還放其身,二勁相乘,彼無不跌出,此即所謂「引進落空合即出」之理也。

(3) 發勁:發勁之前,姿勢先要瞼縑A尾閭、脊椎、頭頂成一垂線,曲蓄勁力。然後利用虛實之變化,以腰腿配合意志力量。勁起於後足掌,發於背脊,主於腰間,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須完整一氣,由週身肌肉總體的伸縮,產生巨人弁遄A此種弁遄A受意識之支配,能集中到肢體的某一部份,而指向對手身上重點,發射出全身整勁,使其重心顛覆而跌出。

四、 太極之�

「道」統陰陽二氣,講求道央A總離不了「氣」,所以「道央v可說就是「氣央v,道家鍊丹,「養性立命」,「內外兼修」。內修主在固祕精氣,培養元神,外修在鍛鍊筋骨,鞏固形骸,進而「鍊神化氣」,「鍊氣化神」,「鍊神還虛」,「還虛合道」,達成練孕堛滿C太極拳之原理,即係運用人身固有之陰陽本質,順乎生理自然之勢,以鍊養神氣,鞏固形質。道家性命雙修,以「靜央v為主要奶牷C練拳要想收到身心兼修的效果,也非「靜央v不可。因為宇宙間生生不息之機,全自「靜」中求,天地萬物莫不皆然,黃帝陰符經說:「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太極效法自然,由靜而動,動中求靜,其靜如動,其動如靜,動靜循環,相連不斷,則二氣既交,而太極之象成,四肢百脈,周流通暢,不黏不滯,自然身心和諧,道奶曊i。

內布O意氣的運動,外布O肢體的運動。氣巧峇漸講求呼吸,呼吸分為外呼吸及內呼吸,氧氣由外面進入血液,炭氣由體內排出,即肺之氣體交換,叫做外呼吸,氧氣由血液進到組織細胞,組織細胞將炭氣排出來,叫做內呼吸,太極拳因為是腹胸聯合呼吸,呼吸特別深長,因之吸進充分的「氧」,產生大量的「能」。

太極拳呼吸行氣的原理,與運動生理學相符合,而其弁鄎h又超過一般運動所產生的效果,其主要特點有三:

1.「意與氣合」:就是思想意識與呼吸動作相互結合,達於精神活動與生理活動趨於一致的狀態。由於練習太極拳呼吸緩慢柔和,使氣體在內產生最大利用價值,發揮最高效能,其結果:

(1)使臟器和神經系統之機體在安靜狀態下,由能量的消耗轉向能量的貯備,對機體「修整」和「建設」的作用。

(2)由於太極拳獨特的呼吸方式,呼吸次數減少而肺活量反而增加,使大腦獲得良好的休息機會,而達到吸氣養神之目的。

(3)通過與內臟有聯繫之神經,更好地加以協調改進,提高全身血液循環的流速與流量,裨益於身心之建康。

2.「開合自然」:太極拳每一勢有一開合,一開合有一呼吸,乃係呼吸領導動作,動作配合呼吸(呼吸猶如音樂成為動作之韻律),內外一致,用意不用力,純任自然。在生理上:藉息息相關之呼吸,推動內臟,消化食物,將氧氣運到各部組織,增進器官機能。在拳理上:開為呼,合為吸,升為吸,降為呼,提為吸,沉為呼,收手為吸,出手為呼,亦即呼為開為動,吸為合為靜,開為放為發,合為提為蓄--「蓄得滿」、「提得起」、「發得足」、「放得遠」。

3.「氣沉丹田」:就是胸腹聯合式整體腔性呼吸,其生理弁遄G

(1)有意識的使橫膈膜下降,增加肺活量,改變腹壓,促進血氣循環,增加體內器官活動機會,給肝臟以按摩的作用,改善肝臟弁遄C

(2)胸腔發展之容量放大,肺之氣泡,時時活動,可癒輕微肺疾。

(3)利用腹式呼吸,鼓盪腸胃蠕動,增加內外分泌液,使消化作用增強,營養吸收徹底,促使人身組織細胞新陳代謝旺盛,發揮保護與生長作用。

(4)氣沉丹田可使上體輕靈,下體充實。自然獲致週身鬆淨,頭腦清新,步履穩健,精力充沛之健康效果。

「丹田」為氣聚積之所,內勁發揮之源泉,如像是人體之發電機,太極一切動作,全靠這個發電機來發動,所謂「意沉丹田」或「氣沉丹田」,等於將這個發電機充電、蓄電。發電機一開,全部機器隨之轉動,等於丹氣一動,全身隨之而動一樣。其最大竅訣,是無論站行坐臥心神相守於丹田(守竅),如看守寶庫一樣。並須勿忘勿助,順其自然,不可著意鼓氣用力。

「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眾理應萬事者也,現代人稱為「心靈」。其所指者,並非血液循環中心的心,而是思考判斷的靈明的心,它是一身之主,一切思維想像的根源,它依照大自然的規律,指揮一切生理活動和一切生活行為。它的大本營在大腦—神經中樞,乃精神發源及發號施令的地方。

太極拳無非教人在靜奶丑A去尋求「養心」「養氣」「養神」「養德」之效益。以道制慾,心存誠敬,保持純潔寧靜,使妄念不起,善念常存,人理與天理化合,那就達到人天合一的境界了。

太極拳與靜坐:兩者理同源,行同法,兩者併行,相得益彰。誚t宙、一氣耳,大道,一氣之流行耳,此氣乃太極陰陽之氣,人身先天之真氣。先由坐弗o到這個氣,然後再練太極拳,引導這個氣,從丹田發於四肢百骸而無微不至。靜坐是把「身」「息」「心」三者完全調和,目的在培養元精元氣元神。

太極拳的導引吐納:吐是把體內濁氣排出,納是把清新空氣(氧氣、真氣、大自然的生命能)吸進,以供應用。而且用意將吸入之氣,引導到腹部,用以充實元氣,調暢生機。導引乃與吐納配合,運用伸屈開合按摩等方式,活動各部關節,促進血液循環,使週身血液流暢。其要訣以心意為主,身體四肢為用,內而正心誠意,養氣凝神,外而輕鬆自然,心平氣和,其法如後:

於日出時或前後,選環境清幽、空氣清新流暢、視野遼闊之處站太極樁,以鼻行深呼吸,依照「深」「長」「勻」「靜」之準則,作到吸時如淨雲冉冉上昇,呼時如流水緩緩就下,呼時意氣分途,即氣向外洩,意沉丹田,吸時意氣集中一個方向,即意貼背脊,氣亦走向背脊,務求自然、輕鬆、柔靜、沉穩,切忌故意屏息,強行運氣。

道家修真,固以固精安神為先務,但仍以養氣練氣為主體。太極拳著重聚氣凝神由靜而動,動作與呼吸配合,胸腹一呼一吸與手足一收一放相聯繫,把渾身精力,鍛鍊融化於全身血脈之中,發揮鍊精補髓、鍊髓補腦、鍊腦補精的循環作用,進而鍊成吞天之氣、接地之力、蓄於己身之央A而獲致一種人天合體的神力。在得機得勢中施用無力之力,乃為神力,「神速」加「神力」其所發揮的「能」,乃得達於極限而莫能抗禦。

太極拳以「理」構「象」,以「象」生「法」,以「法」行「央v,以「央v成「道」。數者互有關連,成一體系。不明理知象得法,自然無由練央C明理知象得法而後練央A知行互為增益,則成就可期。
 
………摘錄「太極拳圖解」--推廣全民運動手冊   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編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