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後,正是苦刺這種野菜盛出的季節。民國初年出版的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共記錄了潮州七種奇異食俗,其中對於苦刺是這樣說的:「苦菜一名苦刺,系野草之一種,叢生茂盛。清明時婦女兒童持小竿竹籃,隨打隨拾,歸來洗潔,與豆芽同煮。俗傳食之可以清血解毒。」
之所以要用小竿竹籃去打拾苦刺,一是因為苦刺是一種長著銳刺的攀援灌木,直接用手採摘很容易就被扎傷;二是採擷的不是苦刺枝頭的嫩葉,而是從地面上冒出的新芽。這種筍芽一般有尺來長,俗稱「苦刺心」或「苦刺箸」。打時要蹲至茂密的樹叢下,發現刺心就用帶鉤的竹竿將它們鉤搭出來,隨手拾進籃子裡。
我小時候在農村生活,經常在田園或墳地見到長著苦刺的圍籬。這些苦刺籬笆一般是人工栽種的,但過後就無須再去照管它們了。 到了夏天,苦刺就開花了。潮歌《刺仔花》這樣唱: 刺仔花,開白白,大厝阿娘在挨麥。 大姑舂,二姑簸,紅車仔,紡絞線。 另一首流傳更廣的《刺仔花》則這樣唱: 刺仔花,白披披,阿妹送飯到田邊, 保賀阿兄年冬好,金釵重重打一支。 刺仔花,白拋拋,阿妹送飯到田中, 保賀阿兄年冬好,金釵重重打一雙。 這兩首潮歌都用刺仔花起興,說明苦刺是潮地一種常見的植物,曾經伴隨著潮人的先民走過了男耕女織,恍似《詩經》所寫的牧歌式年代。
十年前我開始關注苦刺的時候,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如何確定苦刺這種物種,包括它的學名和性狀藥效。也就是如何走出地方俗稱的謎團,弄清所面對的是哪一種野菜,哪一種植物。 在舊潮州府範圍內,其實還流傳著不同的苦刺食俗。第一,在河婆等半山客區,苦刺心是客家擂茶的重要成分,常常與茶葉、花生、芝麻、芫荽、芹菜、金不換等一起被放進牙缽里擂碎了食用;第二,海豐有一種具有保健療效的苦刺心茶,相傳是明代蓮花山雞鳴寺的印真和尚所創,因此又稱「印真茶」,實際是用苦刺嫩葉曬乾製成的。 在今天,印真茶的主要成分苦刺已經被確認為五加科的白簕了。根據《潮汕植物志要》和《汕頭市植物志》記載,白簕別名三加皮、三葉五加、苦刺和三葉苦刺(潮汕)。因此我們已經可以斷定,潮汕的野菜苦刺也是同一種植物。從藥用的角度看,苦刺具有與同科的五加相類似的功效。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說五加皮「補中益氣,堅筋骨,強意志,久服輕身耐老」,民間也有「寧得一把五加,不要金玉滿車」的說法,於是有了五加皮酒。
廣州五加皮酒。 在我國,五加皮酒的產地有廣州、天津等,其中廣州產的五加皮酒最有名。1963年及1979年,廣州五加皮酒曾在全國名酒評選會第二屆(1963年)及第三屆(1979年)中榮獲全國優質酒稱號[1] ;1988年更獲得全國第一屆食品博覽會金牌獎,這是改制酒唯一的最高榮譽獎。相傳乾隆皇帝南巡時,隨行的黃太醫據《本草綱目》藥方重新精心調製五加皮酒治癒了皇子永琰(後登基為嘉慶帝)的風邪濕毒病症,於是乾隆將五加皮酒封為宮廷御酒。後來黃太醫因厭倦宮廷鬥爭,隱姓埋名來到廣州西關,於1795年間開設了藥鋪,將宮廷御用五加皮酒帶到尋常百姓家。
所以潮汕人清明時節吃食苦刺心這種美味野菜的時候,其實就像喝五加皮酒一樣正在祛病強身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