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古人留下了不少与鸡相关的文物。在古代瓷器中,有一种典型的器物--鸡首壶,又名鸡头壶、天鸡壶、罂,是一种盛酒(水)的器皿。鸡首壶创烧于三国(220—280年)中晚期,由浙江越窑首先烧造,盛行于两晋(280-420年)、南北朝(420-589年)至隋朝(581-618年),隋以后逐渐消失。 鸡首壶在古代称为罂。1972年江苏南京化纤厂东晋墓出土青瓷鸡首壶,底部刻'罂主姓黄名齐之'。杜甫《腊日》诗:“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可见,到唐代还称鸡首壶为罂。 鸡首壶的出现,应该与我国自古崇鸡的文化现象有关。鸡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禽,很早就与人们的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鸡的国家之一,从许多遗址发掘资料看,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北武安磁山、江西万年仙人洞中,就曾出土过家鸡祖先——原鸡的鸡骨。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能把野雉驯化为家鸡。湖北境内的石家河文化遗址中有大量陶鸡,还有鸡形陶壶等像鸡形的器物,这些都是古代先民崇鸡习俗的早期表现。雄鸡还有报晓司晨作用,雄鸡的形象也慢慢由祭祀品而神化为人们的崇拜对象。《神异经·东荒经》载:“扶桑山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天下之鸡悉鸣。”然后才日出。汉代有淮南王刘安“鸡犬升天”的神话,东晋陶渊明在《归田园居》中有“鸡鸣桑树颠”的诗句,最为著名的则是东晋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古人还认为鸡具有文、武、勇、仁、信五德,鸡与“吉”谐音,寓意吉祥,最终成为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禽类动物。西晋、东晋的墓葬中也有大量陶瓷鸡和鸡舍出土。六朝时期,以鸡为装饰的瓷器盛行一时。鸡首壶的出现、就盛行于三国中晚期至隋朝这一战乱频繁的历史时期,长期处于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中,雄鸡头配龙形把柄,寓意龙凤呈祥,大吉大利,鸡首壶寄托了在战乱年代人们对平静安宁、欢乐祥和的农耕田园生活的美好向往。 鸡首壶出土范围很广泛,从出现到逐渐消亡的过程中,各个时代的鸡首壶因文化背景、使用价值、审美倾向、制作技术等不同,器型演变又具有各自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些细微的变化成为当今进行断代的重要依据。鸡首壶有实心鸡首壶和空心鸡首壶两类。从鸡首壶的演变史来看,最初自三国到西晋,在盘口壶的肩部对称地堆塑鸡头和鸡尾,鸡头为纯装饰,实心,与壶腹不通,为实心鸡首壶。此期鸡首壶的特点是壶身、壶颈比较矮,鸡首多无颈,鸡尾甚小,鸡首一般只作为装饰与壶腹不通。特别是三国中晚期,鸡首壶的存世量很少,此类器皿较为少见。一直以来,大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自三国到西晋时期的鸡首壶不是使用器,只是一种陪葬用的冥器。东晋以后,大部分改为空心鸡首壶。东晋时期,鸡首壶壶体略高,鸡首有了颈部,鸡首为空心,鸡首与壶腹相通形成流,鸡尾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略高于壶口的圆股形曲柄,中、晚期在把手的上端饰龙首和熊纹等,器型优美,此类鸡首壶称为空心鸡首壶,公认为是当时的生活使用之器。这时的鸡首不仅具有一种装饰美化意义,也是在实心鸡首壶的基础上的一种进步。南北朝时期,壶体修长,鸡首的冠部较大,颈部细长,盘口增高。隋代的鸡首壶鸡首趋于写实,作昂首曲颈打鸣状,壶柄贴塑龙形饰。此外,还派生出龙首、羊首、鹰首、象首或虎首壶。隋朝以后,鸡首壶几乎匿迹,但到唐宋时期,越窑等窑口仍有少量生产,鸡首壶偶有所见。再到后来,因实用性强,大批量生产,或许就去繁就简,纹饰采用刻、划工艺,快捷、简便,而使壶上捏塑鸡首、龙柄等动物的现象逐渐消失了。清代康熙时期,宜兴陶艺大师陈鸣远制有紫砂天鸡壶,直口,长颈,丰肩,肩一侧设鸡首形流,其风格与上述鸡首壶相似,是仿古作品。 笔者对一直以来自三国至西晋时期鸡首壶只是一种赔葬冥器的说法是不赞同的。鸡首壶作为水或酒的盛器,既能符合日常生活的需求,又可以满足人们的观赏。自三国到西晋这一时段的鸡首壶,也应该是当时人们的一种生活使用瓷器。因为三国、西晋以及之前使用的陶壶和瓷壶,也有装饰。如汉代绿釉双兽衔环耳陶壶,越窑早期的青釉贴塑凤纹双龙耳瓷壶等都是生活使用器。在距今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中期,就有外形像鸡的陶器。这种器物应该就是“鸡彝”,后来被龙山文化、夏文化继承并改造,直到三国时期,演变并创烧成为鸡首壶。“彝”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是双手奉鸡献祭的象形。上古时人们就有用公鸡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习俗。成语“只鸡斗酒”指的也是用一只鸡一壶酒祭奠亡者。东汉末年,豫章太守陈藩十分“垂青”徐孺子的才学,唐代王勃有“徐孺下陈藩之榻”的典故,后来陈藩在朝廷争斗中被杀,徐孺子便手捧一只鸡和一壶酒千里迢迢到陈藩墓前哭祭。劳动创造生活,文明来源于生活的进步、创新和创造。不论是哪种鸡首壶,都应该是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都应该从使用过程中进行演化和进步,然后才有能够成为祭祀用器或冥器。在古代除特殊或专用祭器和冥器之外,大部分祭祀用器、冥器也是来源于生活使用器,或是反映时代背景并且源于生产和生活等活动的衍生物品。由于现存于世的鸡首壶藏品,绝大部分是先后从墓葬等出土的,鲜有千年传世下来的记载,不能贸然断言实心鸡首壶就是冥器,空心鸡首壶就是使用器。试问,空心鸡首壶不也是大部分从墓葬等出土的吗?因此,笔者认为东晋以后的空心鸡首壶应视为对西晋以前的实心鸡首壶的传承与发展,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这样更应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国、西晋时,壶和罐容器大部分没有配制盖,常以碗碟作为盖。东晋开始,壶、罐才较多地配制器盖。一直以来,大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西晋及以前的鸡首壶,鸡首不能倾注,只是一种装饰。而马鞍山市宋山东吴墓出土的两件青釉鸡首壶(有雌雄之分),鸡首与腹相通,充当流的作用。既有装饰美,又实用,揭示了西晋以前三国时期南方部分精品鸡首壶的造型特点,即造型秀美,制作规整,使用方便,又反映了越窑在三国时期已具有相当高的烧成技术及制瓷工艺。这件三国越窑青釉盛酒(水)器,埋藏地下1700多年,至今仍然釉色莹润,保存完好,不可多得。 三国时期越窑鸡首壶 西晋鸡首壶以小件为主,肩部两面有弧形双系,还有部分提梁鸡首壶。鸡首大部分实心不通壶腹,不能用于倾注。 西晋越窑青釉双系盘口鸡首壶 西晋德清窑黑釉提梁鸡首壶 东晋鸡首壶的器形比西晋时高大,壶颈部比西晋时要高。鸡首壶在东晋得到了较快发展,在此期间还出现了双首、双柄鸡首壶,而具有代表性的德清窑黑釉鸡首壶更是风靡一时。到了东晋晚期,有些壶柄与盘口的连接处设计为龙首,肩部仍保留桥型系,有的壶身还装饰有龙纹,莲瓣纹等,使鸡首壶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将鸡首壶的艺术性、实用性溶于一体。黑釉鸡首壶的造型与青釉鸡首壶基本相同,釉色匀润,器形规整,为德清窑之精品。德清窑主要分布在浙江德清县东郊的焦山和西南郊的戴家山、陈山、丁山等处,以生产黑瓷为主,亦兼烧青瓷。黑釉瓷器使用含铁量很高的紫金土配制釉料,当氧化铁含量高达8%左右,上釉时再特意加厚釉层,经高温烧制即可达到纯黑的效果。德清窑从东晋开始烧造,到南朝初期结束,100多年时间,产品运销到浙江、江苏,甚至远达四川。鸡首壶为当时德清窑的常见器形。 东晋德清窑黑釉双系鸡首壶 东晋的德清窑青釉点彩龙柄鸡首壶 东晋德清窑双系双流鸡首壶 东晋德清窑酱釉双柄双流四系鸡首壶 东晋越窑青釉双系龙柄鸡首壶 南朝时期的鸡首壶,作为日常生活用器,制作趋于规范,器形修长瘦削,釉色莹润,线条流畅,曲线优美。 南北朝越窑青釉莲瓣纹双系鸡首壶 这件以莲花瓣纹作装饰的鸡首壶,器身满施绿釉,釉色自然,鼓腹,短颈,盘口,肩部刻划弦纹数周,对称装饰桥形系,鸡头造型生动,鸡尾化作把手,器身刻划莲瓣,体现出佛教对当时人审美的影响,也表现出南北青瓷相融合的时代特征。 南北朝德清窑青釉莲瓣纹龙柄鸡首壶 隋朝鸡首壶,壶颈细长,中间饰以弦纹。器身上腹较圆鼓,下腹瘦长,显得更为纤细修长。鸡头雄健,鸡颈粗壮,造型趋向写实。壶柄弧度减小,衔龙造型也更为生动。肩部多为复式系。白瓷是在青瓷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最早可追溯到北朝晚期,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元年(570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但白瓷真正烧制成功是在隋代。西安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共出土瓷器17件,其中白瓷6件,胎釉已完全看不到白中闪黄或白中泛青的痕迹,呈现象牙白的质感。传统的鸡首壶也在隋代穿上了白色的“新衣”。 隋朝越窑青釉点彩四系龙柄鸡首壶 隋代白釉堆塑龙柄鸡首壶 到唐代,壶的样式增多,逐渐出现执壶、直柄壶、龙柄壶等。唐代初期,越窑仍在生产鸡首壶,宋辽时期仍然有部分窑口生产鸡首壶。宋代龙泉窑、耀州窑也生产精美的双流鸡首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发生变化,鸡首壶逐渐被替代,淡出历史舞台。 唐代越窑秘色釉龙柄鸡首壶 唐代鲁山窑黑釉加彩龙柄鸡首壶 宋代龙泉窑青釉刻花双流鸡首壶 宋代耀州窑青釉刻花双流鸡首壶 相对其他高古陶瓷器而言,鸡首壶在民间尚有少量收藏。这是因为,一是鸡首壶的器形比较可爱,当时为适应人们需求所以烧造量较大;二是近些年的工程建设,出土范围广泛;三是鸡首壶的流行年代较长,因而收藏数量比其它高古瓷器要稍微多一点,但也不是能够轻易见到的,大部分藏家也很难收藏到。 鸡首壶在古代作为一种盛(水)酒器,小口大腹,使用方便,釉色多样,器型优美,寓意吉祥,是中国六朝时期的典型瓷器之一,充分展现出中国高古陶瓷文化的成就。鸡首壶经历和记载了那段“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颠沛流离的苦难历史年代,寄托着当时人们对安定祥和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跨越一千多年,漫画高古瓷器——鸡首壶,以期抛砖引玉。鸡首壶,已经跨越一千多年的漫长历史长河。它记载着历史,传承着文化,蕴意着吉祥,是极具收藏潜力的高古瓷器品种,必将越来越受到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