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宅为何搬新家

 汐钰文艺范 2018-09-05

  一行人去一城市参观考察。从总体上看,城市的领导者对绿化比较重视,绿化面积可观,到处绿树成荫,鲜花盛开。陪同人员特别把我们带到一座建筑前,隆重介绍这是政府最近斥巨资着力打造的,希望我们这帮文化人帮忙宣传。我们来到院子里,见里面面积很大,树木花草都刚植入不久。再往前,一处古民居映入眼帘。这座老房子孤零零地立在景区的一条小河边,木质结构,颜色古旧暗沉,据说有三百多年历史了。这是一座两层的四合院,檐下饰有雕花的木刻,门楣上有墨书的牌匾。陪同人员告诉我们,这幢古民居是从西部某省一个山沟收购而来的——先把木板一块块拆下来,运回来后,再一点点组装起来。

  不知怎的,眼前这座“背井离乡”的老宅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众所周知,古民居只有在当地才能彰显出价值,这包括民俗价值、考古价值等文化价值。让古宅搬新家,既浪费了钱财,又浪费了人力物力,还使得这些民居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文化意义而言,这简直是暴殄天物。

  这所房子在三百多年间一直矗立在那块土地上,即便藏在深山人不知,但其每个细节都是与当地的人文环境融为一体的,其建筑的许多文化符号,只有在当地才能“满血复活”、生动立体起来。也就是说,这边的政府花巨资买来的,只是一个躯壳——真正付诸其身的文化价值,不可能随之挪移而来。

  有人说,我们不过是打造旅游景点,让我们这儿显得更有特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至于这文化是天南的海北的,有什么关系吗?只要有人愿意看就行。

  确实,在旅游热的今天,各地政府为吸引游客,可谓殚精竭虑,挖空心思。但是,各行业有各行业的规律,只为提升GDP,只为政绩好看,不顾文化规律,到头来肯定很难看。文化资源需要积淀和挖掘,才会形成自己的特色。这种简单的拿来主义,只会落得个东施效颦,贻笑大方。

  对待当地文化资源的开掘和宣传,不要那么急功近利,而要以自信平和之心态,慢慢做,认真做,方能有所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