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玉笔记-《开篇》

 巴乔不哭 2018-09-05

安徽博物馆藏

《红楼梦》第一回写到“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

大英博物馆藏

本书所言不及《红》之万一,只是也想做一颗石头,记录和石头朋友们在一起相处的心得、乐趣而已。先感谢有耐心读完的朋友,本书既无道德目的,又乏使命作用,不一定能帮助朋友们买到真货,至少可以少“吃药”、少进圈套吧。

大英博物馆藏

 

古物,是文化最好的载体。

一直想把自己的对于古玉的理解和看法,以自己的语言写出来,可以不用在乎别人的眼光。眼下,茫茫的公众号推送,看的多了其实也就那么几张图片出镜率很高,看多了自然知道出处了。要想获取更为开阔的思路和眼界,非书本不能取。

也是读了几本书,上手过一些真品,读书人的酸毛病就是想立言,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于是乎,莫言不如立言。

对于高古,中古,近代切割的历史,还是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作为铺垫,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然对应文物的属性,基于文化萃取的风格特点,更有益于日后的侦破工作。高古,普遍认为是隋代以前的这个时期,但高古的艺术品并不只有玉器,多种门类的相互对比、研习,可以提供多视角多层次,不是从玉器到玉器,而是可以从铜器到玉器、从壁画到玉器、从陶器到玉器

上个世界20年代,巫娜·蒲博-轩尼诗(UNA POPE-HENNESSY,英国作家、历史学家)的著作《中国早期玉器》(Early Chinese Jade),这本书开篇说到,任何想着手写关于玉器著作的人,都会犯错误。在推动理论发展的同时,提出的意见很可能遭到质疑。但可以欣慰的是,每一次质疑和否定都是基于新获得的事实情况,对于知识的发展始终是贡献,这正是写作、出版此书的充分理据。

安徽博物馆藏

我想这是一个严谨的学者最准确的表达。

现在的古董收藏环境,问题丛生,从藏品到藏家,从目力到智力,从经济到心理,难得不是提出问题,而是少得可怜的能解决问题的人和态度,尤其是态度。所谓的专家,出于各种难以示人的目的,搞得环境乌烟瘴气,民不信官,官不屑民,莫衷一是。而且,经常有人说到圈子这个词,圈子似乎不再是同好的聚集地,不再是相同层面认知的交流之所,不再是对器物本身研究讨论之地,而是帮派,是裹挟,是压制,是党同伐异,是利欲熏心。

收藏本来并不分高低,最原始的感受就是带来快乐。这是买一台新电视、新冰箱不会有的感觉,因为收藏不仅是物质收获,还有很为深远的知识层面的乐趣,内心的满足感。收,藏,两个字都是单向的,孤独的,收得了,藏得住,清心寡欲的做研究,出于纯粹的目的去赏玩玉器,几人做到?

凌家滩出土

 

其实,就那么一块石头,并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所有的玩家都不是老师,都是学生。只有真正的实物,真的古玉本身才是最好的老师。曾经试着给很多朋友去介绍、解释、分辨真伪古玉,也许是每天接触研习的缘故,我以为讲的已经很明白了,可是从后续的“实战”看,对方并没有懂。网络有很多在讲“沁色”“盘变”“微观”“老化”这些作者做的其实和我是一样的工作,当我们入门以前一定是云里雾里,不明就里的。就像你在给一个没有谈过恋爱的小姑娘讲谈恋爱过程的美好和痛苦,她一定是难以理解,哪怕听着一起大笑一起啜泣。非要让她去经历一次刻骨的恋爱,她才能懂得个中滋味,不是吗?鉴定古玉亦是如此,非要让受众本身通过独自的感悟去获取,才能有所收获,恋爱和古玉一样,真的不是可以凭三言两语可以讲明白的。

除了天赋以外的感知,后天的观摩学习才是进阶最好的途径。我并不是一个喜欢牢骚的人,但迫于自己尚浅的修养,禁不住说几句。我想写的东西就从这里开始,没有顺序,没有系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