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入学之礼

 痴绝先生 2018-09-05
在《礼记—王制》中,这样记载古代私塾的入学启蒙仪式:“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

在中国古代,入泮为隆重的入学大礼。作为教育的象征,古时学生入学称为“入泮”,泮桥只有举人以上的读书人才能从上面经过。古代状元及第的人,进国子监祭拜孔子经过泮桥时,要从池中捞起水草插在帽子上,称为“游泮”。

万松书院作为明清时期浙江省的最高学府,在复建时严格按照古代学宫体制,泮池、仰圣门、毓粹门、明道堂、大成殿、“万世师表”平台,沿书院中轴线拾级而上,学斋、御碑亭等分列两侧,寓有儿童通过学习逐步成长,直至人生辉煌巅峰的含义。

此次入泮大礼,万松书院选择了相对简单的仪式。

学童进入书院后,先换古代学童求学汉服(万松书院提供),盥洗(净手)后进行“拜笔”仪式,

沿中轴线参观书院,听老师讲述历代名人勤学典故。

到大成殿后,司礼主持祭孔仪式,学童向孔子像行跪拜礼。

孔子万事师表墙前,面对至圣先师线刻像,在司礼官主持下,向教师代表行鞠躬礼,参加活动的儿童互相致礼。

教师代表向学童颁《入泮证书》及鱼化龙挂件一枚。(坊脊两端堆塑的龙首鱼尾的“鱼化龙”,就是喻学子只要一心向学,就可脱胎换骨,从一条普通的鱼变成天之骄子、人中龙凤)。

我所看到的泮礼的过程

1.书院艺术图表演祭笔仪式舞蹈

2.小朋友们上台学习祭笔







3.沿着中轴线“品字牌坊-仰圣门-毓粹门-眀道堂-大成殿”参观万松书院

4.在大成殿向孔子行礼(人家在行礼,哪好意思对着人拍呢)

5.在万世师表平台,聆听教师,家长发言。小朋友从老师那里领入学证,向老师行礼互相行礼。

司礼咏诵书规





6.合影。

--------------------

8.31号 A6版登载

拜孔子 60个孩子领到万松书院“就读证”2008-08-30 21:58

“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万松书院的学生了……今后,要努力做一个知书达理的人……”8月30日,60名汉服学童端立孔子万事师表墙前,面对至圣先师线刻像,行我国古代书院建制中重要礼仪之一的“入泮大礼”——着汉服、拜笔、跨壁桥、拜孔子,得到了万松书院的就读证——绢缎《入泮证书》。

60个一年级孩子分成两班,分别举行入泮大礼。昨天12:30,第一班学童开始换装。7岁的孩子都还只有1.2米左右,对宽袍广袖、裙裾飘飘的小汉服充满了好奇和困惑:“妈妈快来帮我!”

爸爸妈妈都在屋子外头,贴着窗缝“偷看”,比孩子们紧张多了。还好,杭州的汉服粉丝们有一半是万松书院的常客,昨天,7位年轻的汉服男女盛装出场,主动来当模特兼着装指导。

“老底子学童入学是件大喜事,不论进私塾公学,家长都要准备一篮子红鸡蛋分送乡邻。”闻讯来万松书院观礼的游客市民很多,老杭州钱大伯的父亲念过私塾,他说,“我爸爸上学那会子还是清廷,那时入泮要拜笔、入学前拜孔子,入坐前拜老师,然后才能开始念书。”

小伢儿实在可爱,换装后的行礼时间大约1个小时,为防忙乱,万松书院特别安排了集体如厕1次、洗手1次、喝水2次——矿泉水每人限量50毫升左右,可走到大成殿的时候,还是有2个孩子提出要:“嘘嘘——”然后呼啦一下跳出来六七个也有同样要求。

“转身——鞠躬——叩拜——”祭拜孔子时,孩子们站在窄长的草席上行礼,对“跪拜”十分不习惯,好几个孩子都歪着身子,差点往边上倒下去。

行礼一完毕,翠苑一小的付城铭和采荷二小的黄亦成一下子躺倒在了草席上,把围观的游客们都逗乐了。

孩子们稚气未脱,可是对国学的了解却不少。

“我读过凿壁借光、孟母三迁的故事,还会背三字经。”孩子们不仅都熟悉一些古文经典,面对众多的媒体镜头时,他们的回答也很大方得体。有的孩子还大声背诵起了《白鹿洞书院揭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家长程宏方说:“从3岁开始,我就让儿子背《三字经》、《百家姓》,培养国学基础。他能参加万松书院入泮大礼,我觉得很幸运。这种感性的认识,寓教于乐的方式,恐怕家长和学校很难提供。”

“我们从小念英文,中考高考四级六级考了10来年,可是国学教育却知之寥寥,理学、孝道、礼教、《朱子家训》,近几年我才接触得多些,总觉得有些晚了。”和很多家长一样,陆女士希望,国学礼教不仅出现在万松书院,而且能系统地纳入教育体系。

  除了杭州老城区居民,不少家长从萧山、临平赶来参加,上城区、西湖区几家小学还派了教师代表来观摩体验,有几位老师提出要求:“9月份能不能为我们学校开办专场?”

  “今年是万松书院建立510周年,相隔数百年后,我们书院首次恢复古代入学启蒙教育的传统礼仪,”书院原本只准备了30个学童名额,可没想到家长和老师们反应都十分热烈,名额增加一倍后,还有几百个孩子没能参加。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凤凰山管理处主任任晓红感慨地说。

■记者手记

万松书院入泮礼:

风乍起吹皱池水

小小入泮礼,好像在西湖里砸下一块大石头,涟漪阵阵,家长们的热情令人吃惊:“能不能增加个名额?收费也行啊!”

这一代家长都是70后,他们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争论中长大,改革开放30年恰好同时是他们的成长期,他们从小看着父母忧虑的神色——为了挤破头也上不了杭州市青少年宫的各类兴趣班而烦恼,他们发现美国的同龄人少年时人人带牙箍,发现韩国人学儒教文化,能为进名企加分,认识到礼教和孝道的教育不该只停留在感性,也得学习理论——即使只为了提升自身的素养和气质。

可是除了万松书院,正在复建中的孔庙,让他们的孩子去哪里学习儒教文化、学习国学基础?买几张《CD听论语》?念一念语文课本里稀少的古文节选?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凤凰山管理处主任任晓红说:“在开学前将孩子送到书院接受启蒙入学教育,其意义远非让孩子着汉服、拜孔子那么简单。目的是让孩子们在接受现代教育的同时,还能感受先人留下来的传统习俗,汲取尊师爱学的思想精华和道德建设。”

而万松书院举行入泮大礼,也远非恢复礼仪本身那么简单。

作为曾经的浙江最高学府,在科举、教育、藏书、礼仪、舆论政治上都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万松书院,如今在这方面,远没有相亲会来得有名。

“科举、教育、藏书、礼仪……恢复书院宏大的功能,不是我们的人力财力能及,但是可以尽绵薄之力,先做一点点事,就从礼仪开始。”任晓红说,如果可行,未来还将考虑恢复成人礼、尊师尊孔礼等等,“我希望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能感受传统礼仪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也能知道——万松书院是中国古代书院文化的传承代表之一。”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廖可斌说,书院制和科举制一样,是中国古代特色文化之一,近代受到冲击基本停止运作,而只保留了旅游功能。目前,书院恢复较好的例子是中国七大书院中的湖南岳麓书院,它和大学联合,拥有研究所,培养博士生、硕士生,真正使用和充实了书院功能。

如何把现代教育体系和传统书院文化相结合,如何转型,寻找一条传播国学的新道路,需要政府部门、教育部门的支持,需要资金和政策。不是一个书院能做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