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袋鼠知识】中医治法与治则、辩证、病因病机、处方间的关系你知道吗?

 醒真 2018-09-05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证医学体系的核心,是中医方法论的精髓、支柱,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之一。治法在辨证论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治法在理、法、方、药中有上贯理、下统方药的作用,高度概括了中医治疗学的基本大法。那么,治法与治则、辩证、病因病机、处方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


01

中医治法与治则的关系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的基本治疗原则,是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动态治疗、综合治疗的精神指导下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绳,对临床的具体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素问·移精变气论》称治则为“治之大则'。


 治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概括治疗疾病的总则或为治疗一类病的总则,包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扶正祛邪、扶正固本、祛邪扶正、攻补兼施、正治法、反治法、调理阴阳等。一类为各种疾病的治疗原则,包括病因学治疗原则、病机学治疗原则、对症治疗及辨病治疗等原则与方法、措施。

在中医辨证论治中,治法作为病证和方药的中介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理、法、方、药体系中可上贯理论、下统方药。其形成和发展与方药、病因病机理论及中医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即据证立法、方随法出、由方见法

治法在临床上具体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一般治疗大法,属于“八法”范畴,如汗、和、下、消、吐、清、温、补等法,其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基本涵盖了临床所有治法,为临床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一类是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主症进行治疗的具体治法,如针对虫证之杀虫法、安虫法,祛邪之祛风、祛湿、祛寒、祛暑、清热、祛燥、解毒诸法,病机治疗之疏利肝胆、开肺、疏通经络、疏通气机、解表、透疹、助膀胱气化,以及对症治疗之解热、止咳、化痰、平喘、止血、止泻、止呕、止带、止汗、止遗、固脱、安神、回阳救逆等。

一类是针对具体证而定的制方配伍法,如针对气陷证、气道挛急证、气虚不固证、风热郁肺证、痰热壅肺证等制定的具体治疗方法,既是治则的具体化,又可直接落实到方剂应用、药物配伍上。


02

中医治法与辨证的关系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华,证是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以及人体各方面因素的集中体现。

一般来说,宏观上先辨病后辨证,单因性疾病主要辨邪正消长盛衰;多因性疾病先辨病因,后辨邪正消长盛衰。辨证的目的在于探求、识别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机、病性及当前所处阶段,论治针对辨证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措施、方法,针对病因采取病因学治疗方法,针对病机采取病机学治疗方法,针对突出主症采取对症治疗方法。


03

中医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方剂与治法是相互依存的,治法是制方的理论依据,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治法指导着方剂的配伍规律与思路。

方是以治法为指导的,法是以证为依据的,治法是应用成方和遣药组方的指南,是制方的理论,而方是治法的具体体现,即“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依法选方,据方议药'“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方剂组成以后,其功用、主治必须而且一定与治法相一致。只有在治法的指导下选药组方,才能组成配伍严谨、疗效确切的良方。方剂与治法之间的关系即历代医家所强调的“以法组方'“以法用方”“以法统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以及“由方见法”“方即是法'等。


04

中医治法与病因病机、方药的关系
 

辨证论治的原则集中体现在临证过程中理、法、方、药的有机统一,处方用药是以治法为指导的,治法是以辨证为依据的,辨证的目的则在于辨别病因病机及当前所处的病理环节。


理、法、方、药统一的实质就是病因病机、辨证、治法、处方用药的前后相贯。 症、证、病是中医临床诊断学最基本的概念,“症”是诊病和辨证的主要依据,“证”“病'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证”主要揭示病变当前的主要矛盾,“病”体现疾病全过程的根本矛盾。临床上既要辨证,又要辨病,更应重视症,这样才能使诊断更全面、更正确,治疗更有针对性。 


(一)针对病证立法、组方 


如少阳病用柴胡汤类,阳明经病用白虎汤类方,阳明腑实病用承气汤类方,消瘿用海藻、昆布,治疟疾用常山,治痢疾用黄连、白头翁、鸦胆子等。


 (二)针对病因拟定治法、组方


首先,在辨证上要辨别病因的性质、病情的轻重及邪犯部位,是否有内生之邪,以及外邪致发后自身性质转变的可能性,然后审因立法,拟定针对性的治疗原则、方法及措施,最后依法遣药组方。

如引起痄腮的邪气为外感时行邪毒,其性为热兼风,故病因学治疗当选用清热解毒法及疏风法,又因外邪壅滞少阳经络,故又当选用清胆经之热法,祛邪途径除直接清除外,尚有从肌表祛邪外出、从二便祛邪而出等途径。

(三)针对病机拟定治法、组方

《黄帝内经》提出并倡导的“审机定治'诊疗模式。临证首先要详细分析四诊材料,洞察该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然后审机拟定治疗原则、治疗措施及方法,最后据法遣药组方。

如水湿泄泻的主要病机是脾虚失运,水湿浸肠导致功能障碍,故病机学治疗当渗透水湿,首选李中梓提出治泻九法之一一一淡渗分利法,因淡渗分利法通过强化小肠泌别功能,使水液归于膀胱,即强化“水液由此而渗人前'的作用,使留于或渗于肠的水液减少;利法通过去其肠内之壅滞,通过分利下行,使脾升胃降正常,从而达到渗湿止泻之目的。

(四)针对邪正消长情况立法、组方

邪盛阶段初期、极期正伤不著,以祛邪法为主,必要时适当结合扶正之法;正复阶段多以扶正为主,并视病邪的多少而佐以祛邪,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以利于疾病向痊愈方向发展。

祛邪时不能忽略正气的状态,必要时可佐以扶正、补益之法;在扶正时不能忽视邪气的存在,有邪可佐以祛邪之法。在遣药组方时,必须时刻注意邪正消长盛衰情况,并针对其具体变化不断调整治疗方案,处处以维护正气、扶助正气、兼顾正气为根本。

(五)针对突出症状拟定治法、组方

症状不仅是辨证与诊病的主要依据,也是患者最痛苦的主诉,有的还成为病变中诊疗的关键。因此,临证在制定治法及组方时在对因、对机治疗优先的前提下,在总的治法及处方中针对患者的突出症状,用一些以减轻患者痛苦为目的的治疗方法及药物是非常必要的。

中医临床上已发现了许多丰富的针对症状的有效方法和药物,如《备急千金要方》对外感发热,不仅从病机方面用辛凉清热法(汗、清),而用淋浴、灌肠等方法,不仅从体表降热、挥发散热,又可从二便降热(利、下法)。《神农本草经》有“柴胡退热'“半夏止呕'“青蒿退热'。他如止泻、止腹痛用诃子,止腹痛用莨菪子,止咳化痰用庥黄、五味子,夜啼用龙骨、珍珠等,内容繁多。

本文部分观点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