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尊之路(03):“六大支柱”之“自我接受”

 flyfishing888 2018-09-05

公众号:sangongzi0906

期待我们成为朋友


写在前面:


今天这篇文章的观点,有点像我过去写过的《爱与怕》这篇文章,不知道大家是否可以觉察,你们的生活内驱力到底是“害怕恐惧或者抗拒某些事情”,还是“热爱渴望或者追求某种愿景”呢。


如果生命前进的动力,都是基于“我要逃避什么困境,我要解决什么麻烦,我要回避什么恐惧”的时候,那么基于此的任何事情,最终都不会带来真正的幸福感。


因为这些负能量的内驱力,只会在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生存在多么糟糕的生活环境下,自己拥有着多么差的能力,自己是多么的不幸福啊。


就像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总是被父母或者老师教育着说,“你成绩这么差,以后怎么能够上好学校,怎么能够找到好工作呢,你看看,你的同学某某某那么好,他以后比你有出息,你说不定长大后都要给别人打工”。这样的孩子生活在负面的自我暗示中,他只知道,他是一个成绩差的孩子,因为他不行,所以他要努力去改变这个“不行”的状况。他提醒自己越多遍,就是在不断地暗示自己就是“不行”。


他从来没有意识到,他身上有很多独一无二的优点,他身边也没有人帮助他去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然后围绕着优点带来的自豪感,去不断地提升能力。


一个是基于“负面”的驱动力,带来的是一个永远自卑的孩子;一个是基于“正面”的驱动力,带来的是一个不断积极的孩子。




以下是《自尊的六大支柱》第二大支柱的内容分享。


缺少自我接受,自尊感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自尊感是我们体验到的东西,而自我接受是我们亲自做的事情。


从反面上认识,自我接受就是拒绝与自己对立。


自我接受的概念有三层意义,下面逐一加以讨论。


01


第一层含义


要做到自我接受,我就要站在自己这一边——接人待物要为自己打算。从最基本的意义上来说,自我接受指的是自我价值和自我责任的定位。


此定位起源于“我活着”和“有意识”这一事实。就此而论,它比自尊感较为低级。它是自我肯定的行为,诞生于理性、道德之前,可以算得上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我们可以抗拒和抵制的自然而然的利己主义。


有些人自我排斥意识非常强。只有开始涉及讨论这一问题,他才能说得上开始成长。而他若不能成长,无论怎样的治疗都不会有长效,他也无法吸收新知识、取得重大进步。


只有唤醒了自我接受意识,人们就可以面对内心最需要关注的东西而不必存有任何自我厌恨、自我否定或者厌世的感觉。它包含了这样的宣言:“我选择尊重自己,重视自己,保护自己。


有了它,我们可以从沉睡中突然惊醒。即使当我们非常绝望的时候,也可以借此为生活拼搏。但我们蒙生自杀念头时,它可以让我们拿起电话话筒向他人求助。在极度焦虑、沮丧中,它可以召唤我们奔向心理医生的诊所。在我们忍受多年的责骂和羞辱后,它可以让我们最终发出呐喊:“不!”当我们厌弃万物只想倒下死去时,它可以促使我们继续向前。


02


第二层含义


自我接受包含了“乐于体验”的寓意,不回避,不拒绝,切实地去体验去想我们所想的事,感觉我们所感觉的事,切盼我们所期盼的事,做我们所做的事情,做我们该做的人。


它断然拒绝将我们自己的任何一部分,无论是我们的身体、情感、思想、行动还是梦想,看作是遥远的东西,不是我们的组成部分。


乐意体验和接受自己的情感并不表示我们的感情可以决定我们的行动。也许今天我没有心情去工作,我可以承认这种情感,体验它,接受它,然后我还是去工作。工作时,我的头脑将更加清晰,因为我不是以自我欺骗而开始的。


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当我们彻底体验并且接受了否定性的情感时,我们反可以彻底将之释放。它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接着便从舞台上消失了。


如果我们正在为一些不安的事情烦恼,它表明我正在思考着它们,我充分接受了这般体验的实际存在。如果我感到痛苦、愤怒、恐惧或不可名状的欲望,我切实在体现着它。


真实的东西就是真实的存在着,我没有为它的存在找寻借口,也没有否认,想法设法将它驱散。我体验着我此刻的感觉,并接受这段经历的客观存在。如果我的行动让我将来感到羞愧,但事实是这些事情的确已经做了,这便是现实。我不须绞尽脑汁编排计谋使之消失,我乐意以一颗宁静的心面对现实。


“接受”远比“承认”复杂,它需要体验,并将之溶入意识之中


有些感情,我虽然渴望将之抛弃,但我必须展开自己的胸襟,完全地体验它们,而不仅仅是敷衍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比如,我的妻子问我,“你感觉怎样?”我生硬、心烦意乱地答道,“糟透了。”接着她无限同情地说,“我看得出,今天你的情绪低级了。”此时,我会长叹一生,而紧张的情绪会如一汪泉水从心中流淌了出来。我会用完全不同的声调,一种真正反映自我的声音,说,“我感觉糟透了。”接着,我会对她说什么让我烦躁。


当我身体紧张抗拒内心感受时,我所说的“糟透了”尽管承认了实情,但表达了我对此情感的否认。我妻子同情的话语帮助我体验了这种情感,帮助我消除了面对它们的障碍。


体验情感有着直接的愈合作用


我可以承认一些事情的存在,其速度之快令我以为自己拥有了自我接受。但事实上,我所做的事情是自我否定和自我欺骗。


设想此刻我的上司正在解释为何某件事我做错了,她充满善意、毫无责怪,但我的内心正在愤怒、烦躁、巴望着立刻停下,转身走开。她对我说话的时,我不得不面对自己犯了错的现实。当她离开后,我可以将之从记忆里抹去。我已认了错,难道这还不够吗?其实,这增加了我再犯这个错误或者另一个类似错误的可能性。


自我接受是变化和成长的前提。因此,如果我面对自己的曾犯过的错误,承认了它,我就可无忧无虑地从中接受教训,把未来的事情做好。我若否认恐惧,我便无法克服它。我若否认与同事交往的方式有问题,我便无法改正它。我若坚持自己没有某些习惯,我便无法改变它们。


记住,不承认自己曾做过某件错事,便无法原谅自己


03


第三层含义


自我接受包含着同情的思想和自我交朋友的思想。


假设我做了件自己后悔的事情,或做了件令自己羞愧的事,为此我进行自责。自我接受不否认现实,不强辩错误的事,其实这是对的,但是它要求我们注意事情发生的情境,它要求我们明白事情的缘由,它要求我们弄明白为什么一件错事或者不当的事在当时偏偏让人向往,认为恰当,值得一做。


当我们仅仅知道某人做的事情是错的,不友善的,毁灭性的,我们其实并没有了解他/她,我们还要问一问,推动他/她此举的内心动力究竟是什么?即便是最具伤害性的行为也有它存在的环境。这不是说它的存在就有道理,只是我们可以理解它。


04


一个练习


站在一面落地镜子前面,端详自己的面部和身体,在你看自己的时候,注意体会自己的情感。我要求你注意的不是自己的衣服或打扮,注意的对象是你自己。


注意这么做是不是很难,你是不是有不适的感觉?也许你会特别喜欢自己所见的某些部分。


如果你与绝大多数人一样,你会发现要长时间端详某些部位很困难,因为它们让你忧虑不安。也许在你的双眼里有些东西你不愿意看到,也许你长得太胖或者太瘦,也许你非常讨厌自己某些部位,再看下去你会受不了,也许你看到了衰老的痕迹,再也逃脱不了它们诱发的思想和情绪。因此,产生的冲动是逃脱,从意识中溜掉,去拒绝否认、排斥你自我中的某些方面。


还是作为一个实验,我要求你再稍长一点时间注意着镜子中的自己,并对自己说,“不论我有多少缺陷,不足,我毫无保留地,完全地接受自己。”精力集中,深吸一口气,反复说这句话至一两分钟,期间保持原有的速度,你要仔细品味自己的话语。


也许你会发现在抗议:“可是我并不喜欢自己身上的某些东西,我怎么可能毫无保留地,完全地接受它们?”但是,请注意,“接受”并不表示“喜欢”,“接受”并不表示我们从此就不可以想象希望发生变化。


它指的是体验,事实就是事实,不带排斥和逃避。就像你的身体和脸庞,它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如果你坚持下去,如果你向自己的感知降服(其实“接受”最终指的就是它),你会发现自己已部分地得到了放松,自我感觉好多了,也更加真实了。


在看到镜子中的自我时,即使你做不到喜欢自己的一切,你还是可以说,“现在镜中的影像就是我,我不否认这个事实,我接受它。”这么做就是尊重现实。


当你坚持两个星期中每天早晚各做两分钟此项练习后,你会很快就能感受到自我接受和自尊感之间的关系:重视视觉的大脑亦重视其自身。但情况不仅仅如此,如果我们自我排斥自己的身体,那么自尊感怎么可能不受伤害?一方面说爱自己,同时又厌恶镜子中的自己影子,这种想法现实吗?


这就引入另一个重要的发现,人们不仅与自己建立起更为和谐的关系,人们不仅增进了自我效力和自爱,当他们发现自己的不喜欢的部分可以凭自身的力量去变化时,只要他们接受了现实,他们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实现这个变化。


05


一个实验


花上几分钟,仔细考虑一下难以正视的情感或者情绪,如不安全感、痛苦、忌妒、愤怒、悲伤、羞愧、畏惧等。


当你将这种情绪与其他感受分离之后,看一看它能否引起你更大的关注。也许可以通过想想或思考能特别引发其他的事情,然后深深地来一次呼吸,意在集中精力,关注这种情绪,同时想想自己在引导那股气流奔向某处,再远离它,在想象一下,如果不抗拒,而且完全接受这个情绪,情况将会怎样。花点时间琢磨下这个问题。


试着对自己说:“我感到~~(不论这种感觉是什么),我完全接受它了。”刚开始时,这也许很困难,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全身紧张,抗拒这种行为。但只要你坚持,集中精力去呼吸,想想自己正在放松肌肉的运动,要提醒自己,“事实就是事实,一个事情发生了,它就是存在。如果有这种感觉,它就是真的。”


你要不断去体味这种感觉,要想一想,让这种感觉存在(而不是想办法让它消失),也许你会和我一样发现这样对自己很有效:我现在正在探究畏惧、痛苦、忌妒、困惑的世界。


来做做自我接受的实验吧,它对你定有帮助。


06


现在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要是我们对某些经历反感透了,我们因此觉得无法以一颗正常心去体验自我接受,那么该怎么办?


在这种情况下,情感、思想、或记忆太令人沮丧、激愤,要想接受自我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要是不阻挠不收缩,我们会觉得软弱无力。解决的办法不在于此。


抗拒我们的拒绝,想办法去破坏阻碍是没有用的,相反,我们需要有技巧地做点事情。如果我们不能接受一种情感,我们应该接受自己的抗拒


如果我们能够接受这么一个事实:即现在,我们拒绝接受我们在忌妒、愤怒、痛苦、期盼,或者,我们拒绝接受曾经做过的的事情。如果我们承认,体验接受“我们的抗拒”,我们会发现一个极度重要的矛盾律:这种抗拒开始崩溃了,当我们抗拒阻碍时,阻碍会变得更加坚固。当我们承认、体验并接受它时,阻碍就会开始溶化。


07


不要像逃避缺点那样,逃避我们的优点


我们可以像畏惧缺点一样害怕自己的长处,就像害怕空虚、被动、沮丧那样畏惧自己的才智、理想、激动和美丽。


我们不仅可以逃避心中的阴影,也会逃避自我明亮的一面,逃避任何可能唤醒心中英勇的东西,逃避任何要求我们突破现实,奔向更高意识感和更完整性的东西。我们对自己的缺点,在于我们的拒绝、排斥自己的可取之处,因为它让我们害怕。


如果“自我接受”可以接受自我中不好的一面,自然也可以接受自我中最优秀的一面,我们也不会在逃避自己的长处了。


自我接受是自尊感中第二大支柱。


前期回顾:自尊之路01自尊之路02


ps:之前有朋友问我未来在心理学领域探索哪个方面,我现在已经非常明确了,就是积极心理学的实际应用。我一直相信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天才,每个人都拥有独一无二的天赋潜能,只是这些美好的东西被压制了,掩盖了,折磨了,抛弃了,所以大多数人都在昏昏沉沉的状态中,过着别人定义的生活,越走越沉重,离自己越来越远。


但是无论我们离真实的自己多么遥远,那个了不起的天才依然是在内心沉睡着,积极心理学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它可以干预,可以帮助我们唤醒那个天才。


所以在未来,我会拿出2年的时间,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在这个领域深入探索,学习各种流派,学习各种技能,这个旅途中,我不仅仅把我内心沉睡的天才彻底唤醒,发挥它的巨大潜能,也能帮助到更多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