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彼得林奇的智慧

 可可可乐乐乐 2018-09-05
有一位华尔街投资人,从1977年到1990年,连续14年,取得了年均29%的收益率,大大战胜华尔街。更传奇的是,在他职业生涯的巅峰,也就是1990年,他激流勇退,大有“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侠客风格。

我想,你大概猜到了,他就是彼得·林奇,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基金经理。

今天,就跟你聊一聊这位传奇的投资大侠。


彼得·林奇写了很多书,市面上对他投资业绩和策略的解读也多如牛毛。而今天跟你分享的,是他的投资智慧中最核心的一条原则——像正常人一样投资。

围绕着这个逻辑,他的投资理论可以用简单原则、有限分散和逆向选股来概括和总结。我们一条条地来看。

一、简单性原则

我们人类都有一种追求复杂性的倾向,迷恋那些复杂的概念和框架,却往往忘记“唯有简单,才可能正确”这个道理。

在投资上,我们学习了各种知识,却常常是听过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因为投资和做人一样,要求你在很多底层的逻辑上做自己(be yourself)。

作为美国历史上最牛的机构投资者,彼得·林奇始终认为:我只不过做了和散户一样的事情,所以任何人都应该可以这么做。

彼得·林奇有一条原则,就叫做“不投资任何一个业务不能用蜡笔描述清楚的公司”——这就是他的蜡笔理论。

他最常干的一件事儿是陪他的女儿逛大型商场。进商场以后,如果他的女儿在某个店铺或者某个商品前停留特别久,就会引起他的注意。

有一次他陪女儿去逛商场,就发现了一家叫“美体小铺”Body Shop的化妆品店。他觉得这个味道实在是又奇怪又难闻,但他两个女儿却是“流连忘返”。

回家以后他就开始查这个公司的信息。发现这个化妆品牌号称用水果、蔬菜做成,源自一个英国家庭妇女的后院。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这个品牌已经俘获了英美十多岁少女到五六十岁老太太的心,它的产品就这么几个简单的关键词:天然、有机、色彩鲜艳、可爱。

看到这个以后,彼得·林奇果断地入手了这个股票。之后几年,随着Body Shop的全球风靡,这笔投资取得了不菲的收益。

彼得·林奇自己还说过一个真实的例子。1990年的时候,他得知美国有一群七年级的小学生,他们进行了模拟投资组合,取得了令人惊异的成绩,比当年的标普指数高出1倍不止。然后他就去访问了这个学校,发现这群小学生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着读一些财经报道,做一点简单的分析而已。而他们的基本原则就是:我们觉得喜欢,而且又觉得很好用。

本着这个原则,你猜猜看,这些孩子的股票池里包括哪些股票?迪士尼Disney、麦当劳McDonald's、沃尔玛WalMart、哈斯布罗HABRO。他们选股的理由分别是:“有哪个孩子能抗拒迪士尼啊?”“人人都吃麦当劳呀!”“爸爸妈妈每个礼拜都带我去沃尔玛。”“哈斯布罗,这可是一家玩具公司啊!”就这么简单。

果不其然,这些股票都取得了惊人的回报率。

这些小朋友当年唯一失败的选股就是IBM。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你们选IBM?他们的理由是,大人们都喜欢这个股票。确实,这是专业基金经理们十多年来都青睐的著名股票,孩子们不太理解这个股票,只是因为大人喜欢就选择,于是遭遇了“滑铁卢”。

这种“说人话,做人事”的原则,就是彼得·林奇的核心投资逻辑。他认为,散户和专业投资者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他也不觉得基金经理是一个玄而又玄的职业,投资应该是一个简单直接的事情。只要你像正常人一样思考和投资,就可以了。

这一条,我觉得对我们普通人特别地有价值。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避免陷入一个专业化幻觉,做自己最重要。在我的朋友中,我就曾经发现过一个非常“彼得·林奇”的投资者。他在16年年初的时候对我说,他买入了永辉超市,赚了不少钱。他买永辉超市的理由是什么呢?就是他家附近有一家永辉超市,他每天都去这个超市,自己的感受特别好,发现这里面的货物特别齐全,而且人流又特别多。就基于这么简单的理由,他就入手了永辉超市,然后两年内本金赚了4倍。

基于这种简单性的原则,彼得·林奇就告诉我们,在仔细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有时候要警惕“信息过载”的问题。因为只要最核心的信息就可以帮助我们作出最正确的决策,太多的信息有时候其实伴随着噪音,反而会妨碍我们的思考。

二、有效和有限分散

除了这个“追求大道至简”的原则之外,你可能听说过很多人对彼得·林奇有一个称呼——分散投资的大师。理由很简单,就是说他的股票池里常常有1000多只股票,所以当时有很多金融圈的同行讽刺他:市场上没有彼得·林奇不喜欢的股票。

光从数据上看的话,彼得·林奇确实很喜欢分散投资,而且股票换手率很快,是当时美国市场平均换手率的3倍。

但是,如果你把数据仔细进行细致的拆解,就会发现他的分散策略可不是那种平均主义的分散。他主持的基金金额非常大,所以他把自己的所有资金分成两个池子,90%和10% —— 90%的资金是放在最多几十个重仓股上面,这一部分资金,他并没有经常换手,持仓是非常非常稳定的。另外10%的资金,放在几百只他在调研中发觉的“可能的潜力股”上。那么这个10%的资金池,其实相当于一个“人才库”,便于他进行长期的观察。过了几个月、几个季度,如果这里面有一些股票不符合他的要求,就换一批新血进来,然后再经过一长段的检验,如果某些股票稳定了,就可能会进入重仓股。

所以你看,这样的分散投资,其实相当于一种皇帝选秀似的分散——小池子是大面积“选秀”,真正到稳定的“嫔妃”级别,得经过重重考验。所以这种有限的分散就既保证了他的投资的稳定性,又保证了他的投资风险可以进行有效的对冲。

三、逆向选股

彼得·林奇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选股策略,叫做逆向选股。彼得·林奇不喜欢那些太热的行业,比如在当时的科技、医疗行业,原因是他觉得这些行业都有估值过高的风险,而且因为一个行业在上行的时候,想进入的竞争者会特别地多。竞争者一多,一个企业就很难赚钱。所以,他反而会偏好一些低迷行业的领头羊。因为在低迷行业中,弱者更容易被淘汰出局,幸存者的市场份额会随之扩大,反而赚钱。

比如说白色家电企业,在八、九十年代的美国,绝对是一个下行的行业,而当时的计算机是一个上行行业。他却不选这种计算机股,反其道行之,选择了几个优秀的白色家电行业的企业进行重仓,然后在中短期的时候取得了非常好的收益率。

我认为这一点,对我们中国的投资者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的市场大,收入的分布是非常不均衡的,所以一个产业在这里是下行的,在另外一个区域未必是下行的。也就是说,产业和行业转移的空间很大,所以看似下行的行业,未必不是赚钱的行业。

四、彼得·林奇对投资的看法

你会发现,彼得·林奇的这三个原则,即简单原则、有限分散原则和逆向选股原则,都是非常实用,非常有启发性的,都是普通投资者可以拿来用的原则。

这也就回到了彼得·林奇对投资的根本看法——投资是一门艺术加科学再乘经验的学科。

艺术的意思就是不能死板地静态分析,当时有很多人对量化分析太过迷恋,总是想回去搞一个模型,就陷入了静态分析的框架里面。但是,没有这种科学精神也不行,搞投资也不是什么天马行空的印象派做法,以为投资真的可以像大猩猩选股一样,其实很多时候基本面的分析解读是必不可少的。投资是一个非常实践性的行业,不是说你坐在这儿看两本书,然后背下两条原则,你就真的成为投资大师了。所谓的大师,都是不断地淬炼自己而形成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投资是艺术加科学再乘经验的一门学科。

这句话对我们普通投资者也是非常适用的,我们要学习金融知识,但是不要静态、固化地去理解知识,而且一定要自己动手,不断地实践,这样才可能在投资上取得真正好的成绩。那有没有更加简单易行的方法呢?

其实是有的,关注我们指标产品,这个产品结合了多位华尔街大师的智慧,为您选出最有潜力的个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