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丽娟:李清照对宋词贡献很大?因为她占了两个便宜

 王浩然 2018-09-05

编者按1400年前,那些华丽辞藻的诗词歌赋,为我们展现了灿烂辉煌、绚烂壮美的盛唐气象。无论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纵情豪迈,还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哀伤婉约,这些诗词名句,早已深深镌刻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脑中,然而,你是否真的读懂、读对了呢?

近日,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欧丽娟携其新作《唐诗可以这样读》,接受了凤凰网历史频道专访。她选取唐诗中的代表性篇章,为我们澄清了那些关于唐诗的“美丽误会”。更多精彩内容可点击凤凰网历史频道专题《寻唐纪》

嘉宾:欧丽娟,采访/整理:王诗云。此文为采访下篇。

欧丽娟

谈审美:杨贵妃真的胖到腿上有一圈一圈的肉?

凤凰网历史:我们是否对唐朝的某些印象存在误解?比如我们说的“环肥燕瘦”,唐代女性审美主流真是“以肥胖为美”吗?

欧丽娟:大家都以为唐代的审美观就是以胖为美。我跟各位讲一个笑话,曾经当我澄清以后,还有学生跑来问我:“老师,我从小读的传记里描写的杨贵妃很胖,胖到腿上有一圈一圈的肉出来”。怎么可能呢?在中国文化里,这种女性审美观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这确实出现一个盲目的落差,唐代仕女图,甚至出土的陶俑,女性也是非常肥胖的。这一来,就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唐诗大概有五万首左右,其中写了很多女性,可是我注意到,唐诗笔下的女性,清一色都是纤细的,腰肢像杨柳,绝对没有一个他们所赞扬的美女是胖嘟嘟的。这确实让我也产生过疑问,五万首诗写的美女没有一个是肥胖的,明明和我们看到的仕女图都不一样。这下就有好几种合理的解读。

第一,那五万首诗的作者属于什么阶层?因为我们现代人都是平民,没有等级的概念,这就是我们容易错解古典文学文化很重要的关键,我们会忽略古人是有阶层性的,而那五万首诗的作者,大部分是中上阶层,就是文人阶层,他们是构成唐代文化传承和创造的主力。应该说,唐代的主流审美观,反而是纤细、柔美。唐代仕女图里的女性,其实是比较宫廷的风格,有一种说法认为,唐代的宗室带有胡风,所以宫廷女性比较偏向健康,甚至是比较丰润的,地下考古出土的文物确实有局限性,它代表了某种特定群体的审美观。

这么一来,就可以适当解读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可是这里要做两个补充,即便用阶层性将这两种不同的审美区隔,我们还是得做一个修正的说法,那就是,所谓比较肥胖的仕女,其实是很少数的,限定于宫廷女性,即便如此,也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之下的肥胖,应该叫做健康、健美或者是丰润,不能用我们今天的肥胖概念去理解。所谓“环肥燕瘦”,我觉得其实是用对比来告诉你,美人的类型是不同的,就是相对于西施的那种病态美,唐朝女性是健美型,因为唐代社会受胡风的影响,鼓励部分女性骑马,像杨贵妃是可以骑马的,贵妃的三个姐妹也可以骑马直接进皇宫。

第二,宫廷女性全部以健美作为唯一的审美造型吗?也不是,我印象非常深刻,大概十几年、二十年前,大陆地下考古出土的文物到台湾去展览,我才那么清楚地发现,原来展出绢画上的仕女造型也是纤细的,更证明我们对于唐代女性的认识,其实也是以偏概全的,然后就牢不可破,讹以传讹。

谈地位:唐代女性诉请离婚会被罚 地位高是以讹传讹

凤凰网历史:那么唐代的女性社会地位很高,这也是大众的一个误解吗?

欧丽娟:绝对是误解。唐代女性的地位其实跟历代是差不多的,因为这是一个男权社会中心,女性地位高到跟男性平等那是不可能的。大家会形成“唐代女性地位高”的想法,还是来自于一种思想或求知的怠惰吧。因为大家都这么说,我就这么相信,也这么去传播了。

事实上,有一段常常被引用的文献,经我后来做全文解读之后才发现,以前都只是断章取义。那是个有名的案例,就是颜真卿,各位不要忘记,他们首要的人生目标都不是做诗人,而是到朝廷做官,颜真卿也做过官,审理一些百姓的案件时,就出现过这样的案例,是地方有民妇诉讼说她要离婚,我们的学者,就拿出这样一段文字证明说,你看,唐代女权高涨,她可以来诉请离婚,跟我们现代人很像,于是就这么以讹传讹。

事实上,这只是完整历史记载的前半段,后本段是说这些做官的人在审理这个案子时,其实是大怒而不满的,觉得你一个女人怎么可以抛弃你的丈夫?这是违反妇道的。但是,听了双方陈述以后,他觉得女方有诉离之心也有点道理,但是你这个行为是不对的,所以他的断案是,以人情来讲,我准许你离婚,但女方要受很大惩罚,比如打几十大板,因为你做了一个违反道理的行为。严格来讲,女性也有诉请离婚的权利,不是说不对,但是你不能太过扩张,以为这是她们普遍的权利或普遍的现象,事实上这是非常少见的,所以才会被记载。

这也是我们研究时的一个困扰,当找到一个历史资料,想要引以为证,可是它的证据力有多高呢?到底反映了一个普遍现象,还是因为它是一个很特殊的案例,以至于被记录下来?所以要审慎判别。例如这所谓的离婚案件,是因为它很少见,所以才被记载下来,而记载下来的目的,主要还是作为警惕。颜真卿就讲过,这个诉离的民妇“污辱乡闾,伤风败俗”,我这个判例要留下来,警惕地方的民妇,你们最好不要再做这样的事了,此后果然“江右十数年来,莫敢有弃其夫者”。所以我们都在严重地以偏概全。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历代的婚姻法里,其实男女双方也都可以离婚,叫做“和离”,就是你们协议好后离婚,事实上这是古代法律准许的,所以我们不要以为古代都是那么迂腐、僵化、压迫女性。因此了解过去的历史,一定要有心里的认知,就是你面对的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跨越了漫长时代的一段历史,不能用单一的概念来套用,要非常谨慎地去看,它是不是有时代的变化,或者是个别案例的个别性。所以我们说唐代女性社会的地位高,这是一个很严重的误解,事实上唐代女性的地位,跟别的朝代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但是在唐诗里,就我个人没有完全把握这些材料的状况下,确实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杜甫的诗,杜甫的诗里有一首写王季友,有名有姓留下来,王季友在地下大概不能瞑目,因为那是很丢脸的事。王季友的太太要跟他离婚,不要他,觉得他没出息,就抛弃丈夫跑掉了,这件事情在当时轰动一时。因为王季友是杜甫的朋友,所以杜甫替他抱不平,就写王季友真的是非常无辜,这么好的人,这么有才德的人,只因为怀才不遇,这个做妻子的竟然就抛弃他,这个妻子有眼无珠,杜甫真的就这样骂这个做太太的,替王季友伸冤,也等于是替他的社会形象平反。我想,大概王季友很窝囊,也被同事看不起,就是你这个男人竟然被太太给抛弃了,所以杜甫就拔刀相助替他写了一首诗宣扬一下,说他其实德才兼备,是女方有眼无珠或是势利。

所以这首诗是不是能够拿来证明,唐代女性社会地位很高?恐怕也不能过度引申,但它确实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只是要不要以这单一的案例去做扩张性的断言,就要非常谨慎了。可是如果我们参照当时的唐律,从社会史,从各个角度去看这些记载,我们恐怕得承认,其实唐代的女性社会地位并没有特别高,甚至“七出”之条还是到了唐代才明文规定下来,直接列入唐律呢。只是因为唐代多少有点胡风,在胡风影响之下,会有一些感觉上比较开放的情况,但是不能过度解读。还有很多误会,是来自于我们对阶层与等级的抹平与缺失,我们忽略了有一些女性看起来很开放,是因为她的阶层跟身份允许她这样开放。例如“唐朝豪放女”鱼玄机,因为她是一个妓女,在当时有这个自由,她没有这个自由,怎么可能做这方面的从业人员呢?可是你说她社会地位高,这就太可笑了。

谈诗人:鱼玄机是“豪放才女”李清照占了“两个便宜”

凤凰网历史:说到鱼玄机,现在好多人形容她是“豪放才女”,您认同这个评价吗?

欧丽娟:一个词汇,一定是相对简化的,所以我通常不会用一个词汇去涵盖一个人物,因为人是很复杂的。但是我想,“豪放才女”用在鱼玄机身上,大致可通,因为鱼玄机的豪放,不在于她有这方面的性自由,而在于她别的部分,你们知道她是怎么死的吗?在不知道的情况下,我们就这样去评价一个古人,真的很危险。

鱼玄机是这样死的,她后来有一点像“个体户”,自己纳了很多的入幕之宾,结果,她有一个婢女,竟然跟她的某个入幕之宾发生了暧昧,鱼玄机知道后非常愤怒,她觉得你怎么可以抢我的人,于是她竟然就把这个婢女打死了,这当然就犯法了,后来闹到了官府,鱼玄机是因为这样而被判死刑的。所以我觉得这个人,她的豪放真的不在于男女关系上的豪放,因为这是她的职业,她的豪放可能就需要再去精细考察,她整个人的性格、行为、内在的性情,也要多做一点研究才能再下断言。至于才女,我想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她诗也写得很好。

凤凰网历史:您认为唐代女诗人这一群体,对唐诗产生了怎样的贡献?

欧丽娟:对于女诗人,我没有做很深入的研究,但是多少会浏览到。事实上女诗人里诗写得好的,在当时文坛有一席之地,跟其他文人之间可以唱和的,只有薛涛,薛涛是最有名的,可是薛涛也是妓女。

薛涛甚至跟元稹、刘禹锡他们这些人都有唱和往来,她也是很了不起的,即便是在这种风尘世界里,也有各式各样的等级,有的等级很低,有的是这种名妓,名妓的教养、训练、才华、容貌当然就完全不一样了,不能一概而论。

至于她们对唐诗有没有什么贡献?我觉得这个贡献,并不会很大,有一个很先天的原因,这些女诗人虽然是女性,但是她所学到的文学技巧,以及她的表达方式都是文人所建立的,你只能用文人所开发出来的文化资源,以及表达方式来运用,所以大体上她们在这方面就谈不上什么贡献。能够有贡献的地方是在于,当她在抒发女性的处境、女性的体验时,就可以丰富唐诗的内容。

凤凰网历史:您觉得唐代女诗人和宋代女词人之间有什么区别?宋代的李清照、朱淑真,被公认在词上有比较大的贡献,为什么唐代女诗人却没有类似地位?

欧丽娟:我觉得应该这么讲,李清照的词,所谓贡献很大,那是我们现代人的视角,如果从宋词的整体来看,李清照的贡献没有很大,她确实创造了一些让我们琅琅上口的名作,可是其它的宋词名作也很多,对不对?我对宋词也没有研究,所以下面的话,完全是我自己主观的看法,我觉得李清照有很大的贡献这个话要修正,必须说她以她的才能、她的作品丰富了宋词,但是说她有多大的贡献,恐怕要打上一个问号,因为贡献更大的可能是苏东坡,他打破了格律。

“贡献”怎么定义?应该这么说,正确来说是李清照很有名。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第一是李清照占了“词”这个文类的便宜,因为“词”是比较音乐性的文类,容易琅琅上口。第二,“词”本来就是女性化的词类,“诗庄词媚”,诗是比较庄重典雅,也比较精研的一种文类,因为格式固定,读起来非常典重。可是词不是,词以妩媚作为文类的特质,这是我们现代人都没有注意到的文类差异,而且它一开始就是在歌台舞榭,文人有歌妓陪伴的状况下产生的,叶嘉莹老师也讲过,词的内容最早主要是以美女爱情为主,所以在这个状况之下,“词”本身就更有音乐性,内容也更贴近感性的这一面,它本来就比较容易打动人心。因此,当李清照写的个人感触,配合这个文类的特质,是更容易被一般人所感动的。什么“绿肥红瘦”、“载不动许多愁”,长长短短,甚至有一点点白话的感觉,这个唐诗不会有。其实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是越来越白话,元曲有一些简直就是大白话。所以我觉得,现代人之所以觉得李清照的贡献很大,恐怕是因为我们从现在的白话文教养之下,更能够去感应“词”,加上李清照又占了身为女性的便宜,所以她会被特别关注。

尤其从民国提倡白话文、提倡女性运动以来,我们就努力去挖掘那些部分,表现古代也有进步的东西,这是百年来的意识形态导致我们去强调这个部分,所以产生了以偏概全。这就是唐代女诗人为什么没有那么有名,那是因为她用“诗”这个文类创作,内容跟我们现代人的感性没那么直接对应,当然就有隔阂,就不会琅琅上口。

我们大家琅琅上口的唐诗,不也很多都是平易近人的吗?像“床前明月光”、“每逢佳节倍思亲”,但问题是,唐诗真正的精髓也不是只有这些能涵盖的,像杜甫的《秋兴八首》,那是精品,可是大部分现代人根本不知道,甚至连胡适也贬低他,这正是我们百年来文化断层所造成的结果。唐代的女诗人,数量也不多,其实宋代的女词人也不多,够挖掘的只那么几个,如果又写得能触动我们,我们就把她抬高了。

因为我是研究唐诗的,刚好这两年在做唐人选唐诗的研究,发现唐人自己去选他们那个时代的作品,就会跟我们非常不一样。所有人,包含大陆的同业学者们,在研究唐人选唐诗的时候,全部的疑问就是,我们现在看得到的唐人选唐诗里,选杜甫诗的只有一部,其它为什么没有人选?同样的,在现在还能找到的残本或全本的唐人选唐诗里,也是从晚唐时才开始收录一些女诗人的作品。有一个可能性就是,唐代三百年,可能在中唐以前,很少有女性创作诗歌,也没作品可选,或者是有也很少,于是也没有人去注意,他们可能更关注的是别的价值。可是到了晚唐,唐代发生了安史之乱,社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不会是价值观或社会氛围的变化,使得他们也开始关注女诗人的作品,所以把它们收录进来,这是很复杂的议题。

所以从这个案例也可以看出,原来唐代女诗人在唐代本身也没有很受关注,这是一个我们不能忽略的时代背景。那会不会到了宋代,女性创作者比较有写作的机会,社会运作也让她们的作品可以去交流,所以能够留下来?这已经牵涉到社会议题了,很复杂,不只是文学本身的元素。

谈文学:新诗越来越晦涩 变成小群体里的喃喃自语

凤凰网历史: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您是否担心唐诗中体现的哲学已经过时?您认为,现代人读唐诗的意义在哪里?

欧丽娟:我想从两个角度来说,如果只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讲,我当然会担心脱节和落差,可是如果不从现代人的角度看,你知不知道在古人的社会结构里,在人口的文化教养的差异性上,古人也根本不必担心这个问题。光绪三十年曾做过一次统计普查,那时候已经开始要现代化了,也做了很多教育普及的努力,你知道那时候得到的识字率期望值是多少吗?而且它的门槛很低,就是你只要能认识字,我都算进来,那个期望值是是1%,很低,而且期望值会被高估。

只要识字就算进1%里了,所以李白、杜甫这种凤毛麟角,都是非常非常罕见的少数,举这个案例是要讲,我觉得现代人也不要太过着急,也不用太过焦虑,其实古代在传承这些诗词的是非常少数的精英。而99%的庶民、大众,可能根本连书写能力都没有,所以也与精英文化无关,这么一来,你如果把这99%对应到我们现在99%的人身上,是不是就可以不用那么焦虑了?

因为我们的时间距离或观察的宏观程度都不够,对身边的现象当然会发现一些问题,可是如果拉长眼光来看,中国文化在过去的两三千年里,事实上也只有1%的人在做文化传承和创作,就不担心断层的问题吗?是不是我们现代人也可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不需要有那么大的担忧?只要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有心也有力,能够让1%的人愿意接触,投入,延续传统文化里非常珍贵的东西,把它转化为现代的一种能量,这其实就已经是我们最好的方式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毕竟我们现代另外的99%的人都受了教育。在现在的教育普及下,识字率早就不可能只有1%了,甚至可能到了80%。那是不是让这些受过教育的人,不只是把他们所受到的教育用来谋生,用来应付现实的人生而已,而是利用我们优美的传统,帮助他们提升自己。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就可以时时发现,唐诗里所体现的那种人生审美境界,以及很深刻的人性挖掘,甚至是人生的哲理,一定会被这些人深深注意,并且有所帮助。

这就是这些作品会成为历久弥新的经典的原因所在,它可以在古代那么严苛的考验之下,还流传下来,那就代表它一定可以不断地给许许多多的人真实的启发,甚至是一种真实的力量。不然那个作品一定会被淘汰,历史是非常残酷的。我相信它们自己就已经证明,它们足以对每一时代的人都有所启发帮助。

重要的是,我们有谁能够把这些内涵转化出来,然后去帮助人们?转化到什么程度,也会因人而异,有的人就很感性,让你读到感动就好,可是有的人告诉你说,原来还有这么深的东西,你可以去思考什么问题,这就是不同层次的转化。但本质都是让这些已经经得起无情的历史时间考验的作品,去展现它们自己。

它们本身已经有这个力量了,但是还要有一个桥梁,转化给这些99%的识字大众,让他们知道,即使你感到压力沉重,极端痛苦或极端绝望的时候,只要五分钟、十分钟,你就可以从古人那里得到智慧的启发,或者心灵的安慰。因为你经历过的、苦恼过的,其实古人都经历过,而且更深刻,因为他们也活下来了,所以能提供给你如何度过困境的力量。

我常常想,苏东坡是被贬到海南岛的,在古代那真的就是死路一条,你想想看,白居易只不过是被贬到江州,长江南岸而已,苏东坡是到海南岛,那是很可怕的蛮荒野外,可是你看他展现出来的是怎样的智慧和深厚的人格力量,他没有怨天尤人,而且他到海南岛的时候,人家不给他地方住,他竟然就自己在官署旁搭一个草屋,因陋就简地过下去,你知道那是一种多强的韧性,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我们只要设身处地,不要带有成见地去想,你真的会在里面得到很大的力量。所以,今天领导骂了你又怎么样?工作没有达到绩效也没有关系,人本来就不是用这些外在标准衡量界定的,古人会告诉你,我们遇到的他们都遇到过,只是形式或者具体内容不一样,但是人生面临的那些难题,其实是相通的。

尤其古人的作品已经是艺术化结晶以后的杰作,那个力量是更深的。同样的内容,用白话文讲出来跟用文言文讲出来,感人的力量就是不一样,因为文言文已经打磨过,更精致化,用一种艺术的形式再呈现出来,就不是一般的人生感慨而已。

“新诗”当然已经成为一种文类,因为那么多人写了那么多的作品,但我个人觉得,它要成为一个艺术,还需要再努力。因为新诗,我觉得它没有规范,没有规范就很难成为艺术,一门艺术要形成一种规范,那是很辛苦的事情,古人已经展现给我们看了。我们今天觉得律诗很简单,平平仄仄平,那你就错了。那是第一流的人才努力投入,花了三百多年的时间才建构出来的,哪那么简单?大多数的新诗只要大白话,一两句一行,有些个意象。

而且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新诗没有规范、没有节奏,感觉背起来不容易。新诗的从事者,要不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你的作品没几个人背得起来,不是你写完,我们同行看了很好,再沿用完就算了。当他们失掉了这样的传送管道之后,新诗内在的发展是会受限的,它会变成小群体里面的喃喃自语,而且它不能吸引更多有能力的人进来创作,所以它现在就越来越小众,而且越来越晦涩。

有人曾说,诗人可以创造自己的节奏,而什么叫诗人创造自己的节奏?就是他自己知道要怎么朗读,就像余光中先生,我也很尊敬他,他的古文古诗功底是非常好的,他去世后的追思会,我也去参加了,当时播映了由他重要人生轨迹所拍摄的纪录片,其中有一段让我印象很深刻,他那时已经白发苍苍,七八十岁了,到一个小学去教小朋友朗诵他写的新诗,接下来竟然是,他自己亲自示范这一首诗该怎么读,你不觉得这很有趣吗?诗人创造了自己的节奏,可是别人根本抓不到,哪一个句子该念重,哪一个句子该念慢一点,那是你自己脑海里的东西,写出来的时候没有规范化,别人根本抓不到,只有写诗的人自己知道这里念重,那里念慢,那里念轻,那是你自己想要创造出来的一种韵律感。你无法在作品里面透过规范让大家和你产生对应,可是唐诗宋词都可以,因为都有调,讲平仄,不是随便怎么填的都可以,而且要押韵,对不对?平平仄仄平,是经过很多苦心的实验才创造出来的,当有一个规范之后,我们就可以很自然地顺应韵律跟节奏,去搭配内心情感的起伏,甚至可以产生一种连接,连接出来的经验就是艺术化的经验,那才真的是感人。

但白话文不是,白话文就是用现在平常的语言去写的。我觉得小说跟散文,反映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经验和体验,用的也是现代最容易驾驭、最顺手的一种媒介,这当然没有问题。写现代的感受跟体验,或者表达我们的思想,写白话文当然最好,可是它的艺术性是不是还有提升的可能?我的用意不是要批评它们,我对批评实在不感兴趣,我只是看到了我认为是对的方向,贡献出来,请你们这些有兴趣创作的人思考。

第二,我有点怀疑,是不是这种艺术化的规范化的程式其实很难做到,而且就算做出来,功一定不在于个人。辛苦又不讨好,以致没有人愿意做。可是我觉得,虽然你现在做的事情得心应手,可是另一方面也该设想,大家一起努力,为的是把你喜欢的文类变得更好,做一点努力有什么关系?可不可以在“还好”的情况下,透过艺术性的努力,让“还好”变“更好”“很好”?

我曾被外国人问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底为什么很好?我当场哑口无言,然后就一直把这个问题放在心里很多年,它好在哪里呢?第一好在琅琅上口,这就是形式化的节奏;第二,它所写的经验触动了所有游子的共同体验,引起很大的共鸣,所以它才能历久弥新,有永恒性,关键也在于有韵律节奏感。还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同样的意思,如果用白话文来写,就完全没有那种境界跟意韵,差别就在于在那么精炼的情况下,诗歌表达的含义非常丰富,不是只有字面而已,我觉得新诗还做不到这一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