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瓷片细观之一 史爱平 这一小块元青花瓷片,虽然很小,仅有拇指大小,但特征明显。这是20多年前于包头民间藏发现的其中之一。经分析,它应该是元青花瓷器玉壶春瓶瓶胫的一部分。包头博物馆也陈列有类似瓷片。 从它的断层片面看,胎土洁白晶莹,用30倍放大镜观察可见其呈糯米白粘稠状,较坚致,有一定的瓷化度。相比现代瓷瓷化程度还是稍弱一些。重量明显轻于现代瓷。在胎体中还夹着手工拉坯时形成的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汽泡坑、孔之类。 釉质为青白釉,白中泛青略有蓝,幽雅古气。另外从胎内可看出,所施为浪荡釉,未施满釉。 玻质层中厚,0.3毫米,亮润光滑,玉质感中等。 釉内汽泡30倍放大镜下为弥漫密集型小汽泡及针点雾态,泡壁略薄,底层不深,有零星中汽泡,大汽泡只见2个,均在青花笔道附近。 青花颜料为淡雅型,不是苏料,为国产料。可排除浙江、云南、回青等料。因其中不带紫也不见红,黑也不多。这种颜色在包头所发现的元青花瓷器遗存中为多,即淡雅中略含翠。但其翠不同于清代珠明料的感觉。所以考虑为江西料为妥。尽管如此,也不能为据。因为元代青花瓷青花颜料无工艺流传记载。 在青花笔道如圆点的集中端有积青现象。积青处没有形成褐斑,颜色以深点状呈现,很集中很小。集出的颜色为蓝发黑,带深绿泛出。这种情况符合元青花瓷器在积青处的表现。即有的地方为褐斑,有的地方为深点。而此一瓷片,恰好为深点。 画风可见既仔细又随意,中峰运笔,速度不像太快,也不太慢,也不光是中速,难说透。出现的笔道连贯匀净。透过釉质可见颜料有古风苍老味。 特别是其火石红态从内胎壁烧出,十分浓溢,也在大多数瓷片中少见。其火石红为在没有施釉处的露胎处和胎釉结合处表现。火石红为桔红色,有半金属光泽,仍很新鲜但属旧红。 瓷片整体给人的感觉挺新,可惜仅为一瓷片还很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