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政娘《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校读》整理说明

 叨叨令庚子 2018-09-05
中国经典,年代最古老,要属《诗》、《书》、《易》。这三种经典,
都是孔子时代的经典。孔子所传的《易》是《周易》。《周易》是卜
筮之书。卜是龟卜,用龟甲或其他动物的骨头进行占卜。筮是筮
占,用蓍草或其他竹木小棍进行占卜。它是讲后一种技术。
东周时期,龟卜有很多种,筮占也不止一种,当时有所谓“三
易”,即《连山》、《归藏》和《周易》。卜筮是相辅为用。它们在后世
的命运很不一样。龟卜之术,传到汉代,就彻底衰落了,虽然后世
仍有延续,却很少有人了解;《连山》、《归藏》,隋唐以后也失传,唯
独《周易》,赖儒学尊崇而一脉单传,影响非常大。
中国最古老的占卜,这是硕果仅存。现在,研究《周易》的古本
面貌,我们不但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本年出土,双
古堆汉墓出土的西汉竹简本年出土,还有上海博物馆收藏
的战国竹简本估计是年冬至年春之间出土。但最初
的发现是马王堆帛书本。
张政娘先生是马王堆帛书的整理者。帛书本的《周易》经传,
经的部分,张先生最初也叫《周易》《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座谈
会上的发言》,《文物》年第期,但十年后,释文发表出来,
却改题为《六十四卦》见马王堆汉墓整理小组《马王堆帛书六十
四卦释文》,《文物》年第期。张先生写过《帛书八十四
卦跋》,和释文一起发表。由于帛书本的卦序是卦气式的安排,与
今本不一样,出于谨慎,整理组没有把这一部分称为《易经》或《周
易》,而是称为《六十四卦》。这应是张先生的主意。张先生的手稿
也是用这个题目。传的部分,过去一直没有正式的本子,社会上转
相抄引,错误很多。这一部分,他整理过,但未发表。他只写过《马
维普资讯
王堆帛书周易· 系辞校读》《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古籍
出版社年版,是应陈鼓应先生之请。
这次发表的材料,是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的全部释文,并附
有帛书的照片。照片原来没有每行文字的编号。为方便读者使
用,我们对照张先生的释文,逐行对照片加了编号。部分帛书照片
不能与释文完全对应,则一律以释文为准。
张先生整理马王堆帛书本的稿子主要写于到年。
这个稿子是个未完成稿,双古堆汉简本、上博楚简本,写作此稿时,
他还看不到。虽然,阜阳博物馆的韩自强先生曾经就双古堆汉简
的整理向张先生问教,并在他的鼓励下,发表了双古堆汉简《周易》
的释文《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八辑,三联书店年版,我为上
海博物馆整理楚简,也向张先生请教过。但他一直都没有能够回
到他花了很多心血的工作上,也没有就新发现的两种古本发表任
何意见。他的研究工作是被迫中断。
上世纪年代,张先生把他的注意力投向了“数字卦”的研
究。他就这一问题首次发表意见,是年底在吉林大学召开的
第一届中国古文字学会的学术讨论会上见《古文字研究》第一辑,
中华书局年版。这是一个即兴的口头发言,完全是被大家
激出来的,但“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他的话刚一落地,当即引起轰
动。后来,他又写过《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考古学
报》年第期、《殷墟甲骨文中所见的一种筮卦》《文史》第
二十四辑,中华书局年版和《易辨——近几年根据考古材料
探讨周易问题的综述》《中国哲学》第十四辑,人民出版社
年版。学界公认,这是凿破鸿蒙的大发现。
研究易学,这是老师曾经致力的两个主要方向,两个方向密不
可分。我们把他论易的所有著作放在一起,可以看得很清楚。张
先生整理帛书,只是默默奉献,远不如他对数字卦的论述更加有
名,但他的研究却是受益于马王堆帛书的整理。
我在一篇文章《赶紧读书——读张政琅文史论集》,《书
年第一辑里曾提到,张先生晚年有三个心愿,一是编《中
维普资讯
国历史图谱》,二是西周铜器和西周历法的研究,三是马王堆帛书
《周易》经传的研究。第一项,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正在继续;第
二项,因未发现手稿,已经不可能做什么;老师的未完成稿,是属于
最后一项。这是张先生留给我们的最后的东西。
老师走后,师母把先生的遗稿找出,委托我来整理。我知道,
这个任务的分量有多重。在这里,我想把本书的整理工作做一点
简单的交待。
这些手稿,原来是放在一个大纸盒内,先生的手稿,很多是用
开的大稿纸粘贴,用不同颜色的笔抄写和修改。手稿和照片原
来装在若干大信封内。此外,盒内还有一些参考书和来往信件。
先生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把他研究某一问题的材料单独存放,用
包袱皮包在一起。这个盒子是一个整体,本身已经成了一件文物。
至年,我在考虑经典阅读问题。我在北京大学先后
开过四门课:《论语》、《老子》、《孙子》、《周易》。我认为,这四本
书是中国古典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周易》经传是其中之一。
我是把整理老师的遗稿当作一门课来上。既是教学生,也是教自
己。这门课是一门小课,限定人数,只有个研究生参加。我是以张先
生的遗稿为教材,边整理,边讨论,边讨论,边整理。年下半年和
年上半年,整整两学期,我们一直在讨论。我们是通过讨论,才把
这部手稿整理出来。年是第一遍,我和我的研究生,仔细辨认手稿
的字迹,核对帛书照片,侧重点是文字的释读和断句,以及与今本做比
较。年是第二遍,讨论范围比原来大。我们除讨论马王堆帛书
本,还讨论上博楚简本和双古堆汉简本,和这两个本子进行比较,侧
重点是思想内容。还有张先生对数字卦的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