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调框-筒结构模型的经验

 徒步者的收藏 2018-09-05

位移角不够时:

1、增加外围框架梁柱截面,中间核心筒的墙体上部减小,增加抗扭刚度,让Tt/T1<0.85,且越小抗扭刚度越好。

2、根据空间振动情形,调整结构刚度布置以使扭转效应减少。

3、调大周期折减系数,框筒为0.8~0.9,取值越大,位移角越小。

4、调大中梁刚度放大系数。

5、调大连梁折减系数。

6、减小荷载。

7、梁柱重叠部位简化为刚域。

8、核心筒的宽度若小于筒体总高的1/12,层间位移很难调下来。

9、地下水平抗力系数M值取大些。

调整刚度比:

1地下室顶板嵌固,剪切刚度比≥2.0(上海:1.5

【根据SATWE2010版总信息:“RJX1RJY1RJZ1: 结构总体坐标系中塔的侧移刚度和扭转刚度(剪切刚度)”手算比较,不能看“RatxRaty : XY 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下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的比值,因为RatxRaty中的侧移刚度为地震剪力与层间位移之比得出的,非剪切刚度】

2、楼层刚度比

【对于框筒,按照高规2010要求,只需看“Ratx2Raty2 : XY 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上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90%110%或者150%比值 110%指当本层层高大于相邻上层层高1.5倍时,150%指嵌固层,即查看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角的比

【但按抗震规范2010,仍要满足下面要求(高规2010针对框架结构才要求):“Ratx1Raty1 : XY 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上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70%的比值或上三层平均侧移刚度80%的比值中之较小者

若不满足则属于结构薄弱层,放大1.25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