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7期】特色小镇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探究——以辽宁省辽阳市佟二堡皮草小镇为例

 古韵新风 2018-09-06

特色小镇产业研究现状及发展反思


1
特色小镇产业研究状况


特色小镇产业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较为典型的有美国的小镇建设和日本的一村一品。美国的小镇建设主要是依托产业基础优势,明确分工,通过主题产业的构建与发展,形成了一批教育、科技、养老等职能型的小城镇[1]。日本的一村一品主要利用村镇资源优势,强调特色产品的生产和品牌化的经营[2]。而国内相关的研究,有从产业链的角度对特色小镇的项目及其产业化运作进行分析,提出通过产业链条的纵横联系,不断新建、做强、拉长、延伸产业链条,将特色产业延伸到餐饮服务、休闲娱乐等多个相关行业,其更加注重产业业态的完整性与实际运营[3];也有从功能复合、空间融合、配套完善三个方面来谈论特色小镇基本特征、发展模式和规划策略,更多的是基于产城融合的视角来看待特色小镇发展过程中社区和产业的关系,特色小镇以产业为支撑但不是产业园区,居住与产业应该并行发展[4];有观点认为,特色小镇是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为企业间的知识外溢、技术扩散、收益共享搭建了平台,顺应了特色产业集聚发展的总体趋势,进一步健全了产业生态系统格局[5];也有观点将特色小镇建设视为产业空间文化的功能融合及其组织模式创新,特色产业应该与空间要素和文化特质的发展一并推进[6]。


国内外关于特色小镇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的特色化培育、产城融合发展等方面,并从多元化视角提出了诸多发展模式。但是,对于围绕特色产业所形成的特色小镇产业集群内部结构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分散;对于泛特色产业集群没有明晰的概念解读,缺乏深入系统的探讨和必要的理论模型支撑。


2
特色小镇产业发展面临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特色小镇产业发展遇到了起步难、发展慢、活力低等一些现实困境,直接导致特色产业发展方向不清,发展后劲不足。


a.产业配置过于单一


相比城市,特色小镇发展的先天劣势依旧很明显,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才和资金缺乏、技术和管理落后等多个短板,产业配套体系较为薄弱[7]。当前有些特色小镇仅仅作为产业园区来建设,引进的项目方向性过强,不足以形成产业集群继而带动小镇发展。特别是一些平地而起的旅游和养老小镇,单一服务性质的产业缺乏足够的市场支撑,这样的产业一般难以长期存活。


b.产业发展关联度不足


特色小镇建设的目的在于实现产业的集聚发展,发挥推动产业联动协作的平台作用。部分特色小镇依靠对相关领域类同产业简单叠加,而没有运用产业链思维引导各产业间的协作,产业内各项目的协作。产业间不能形成主次层级关系、上下游的关系,更多的是并列的存在,有可能还会引发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产业联动不够,集聚的效应和优势难以发挥,特色小镇建设也失去它应有的意义。


c.区域产业分工混乱


特色小镇不只是一个孤立的产业平台,更是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发动机[8],承担区域一定的产业职能。一方面,特色小镇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关系梳理不清楚,有的全方位发展,成为了缩小版的城市,小城镇的产业在整个区域的产业体系中难以找到合适的定位,更不可能通过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竞争力。另一方面,相邻小镇产业朝着同一个方向或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小镇产业特色缺失,导致产业功能上互补性差,难以实现小镇区域竞争与合作的平衡[9]


3
特色小镇产业集群发展导向


a.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特色产业推动


特色小镇作为一种全新的产业平台,着力吸引新兴产业等高端要素的集聚。其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已经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战略举措[10]。以高端科技或新兴产业为引擎,带动包括上下游产业及区域的延伸产业进行结构性的调整,这也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一种优势。


b.产城融合背景下关联产业匹配


特色小镇强调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大功能的叠加,其建设不能片面重视产业发展,而忽视城镇建设的产业匹配。虽然特色小镇的部分城市服务功能仍需依托周边大中城市,但其作为一种新的建设板块,设施和资源并不齐全。这就要求特色小城镇更多地从的角度来匹配多元产业,而不是从单一产业的角度建设。特色小镇需要用产业带动城镇发展,城镇的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产业的集聚与转型,从而实现特色小镇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的融合[11]。


c.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产业融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产业的振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衰落归根结底是产业分割背景下乡村产业功能性的丧失。特色小镇向上连接着城市,向下对接着乡村,是把非农产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的重要节点[12]。乡村振兴背景下,要把产业的协同发展作为特色小镇与乡村经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充分挖掘乡村地区的特色产业[13],借助产业激发乡村活力,作为引擎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因此,特色小镇在产业发展上不可过于倾斜,要以某种产业为抓手,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运用特色产业承载多元产业的融合。


特色小镇泛特色产业集群理论模型


1
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演进


泛特色产业集群作为特色产业的成熟发展模式,是产业长期发展演化的结果。特色产业通过自身的集聚、链条延伸、集群扩散等过程,进行主产业链的加强和配套产业链的完善,不断进行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重组,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引领的集群体。具体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图1)。


图1 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演示


a.特色产业集聚阶段


这个阶段围绕着某一特定产业的企业开始在地域空间上聚集发展,他们之间并不一定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更多的是平行发展的关系。有可能产业上互不发生联系,只是简单地共用区域提供的基础设施,整体上关联度不高。宏观上大区域的集中,微观上呈现散点式的独立发展。


b.特色产业链条阶段


当围绕某一生产环节的企业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区域的生产开始出现饱和,新生企业或部门难以依赖原有的产品生产存活,这就倒逼产业向上下游延伸,形成特色产业链。各个企业开始出现分工协作,趋于专业化方向发展。各个企业为依托的生产环节在地域内部发生联系,形成了狭长的产业链条。


c.特色产业集群阶段


产业链进一步壮大形成产业集群,产品开始趋于多元化,产业链开始纵向向上下游延伸,横向向附属产业发展,在这个阶段这些附属产业一般不能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体系,基本上是围绕某一特色产业的。交互关联性的企业、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等竞相出现,形成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整体。随着产业集群的壮大,块状经济现象开始凸显,此时产业集群化与所处的地域环境就会产生自发的互动,会促进产业集群进一步突破性地外延[14]。


d.泛特色产业集群阶段


产业集群发展成熟后,各生产部门间拥有了明确的分工,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效应越来越明显,随着高端要素向特色产业的集聚,原有的产业集群开始孵化出新的产业。一方面,原有特色产业的产品开始进入应用产业阶段。另一方面,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金融、人才等服务开始兴起,加之相对完善的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基础产业。不同产业之间,围绕特色产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交叉,演变为泛特色产业集群(图2)。


图2 泛特色产业集群产业网络简图


2
泛特色产业集群结构模型


关于泛特色产业集群的概念,目前国内外没有统一的定论,只是针对部分产业的泛产业集群有了一定的解读。例如泛旅游产业集群的定义为:以旅游为主导,由旅游带动或与旅游活动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和横向相关产业组成的产业体系与产业群体的聚集与集成。


在产业发展的具体过程中,产业条件与边界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通过重塑市场的边界,培育新的产业或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那么可以把泛特色产业集群的概念定义为:特色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特色产业形成的产业集群纵向上的产业延伸和横向上的产业扩散带动所形成的交织的产业网络。特色产业是核心,相关延伸产业是补充,产业链是关键。


在产业结构模型中,特色小镇泛特色产业集群是以特色产业的发展为引擎的,兼顾与特色产业相关联的延伸产业、产业服务、产业应用和大众产业。特色产业是依赖于地方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发展起来的,是小城镇发展的关键,也是高端要素集聚的主体。特色产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是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之源。延伸产业是依托特色产业链来形成的,这个过程中,通过做强现有产业链条、向两侧补足链条、向上游拉长链条、向下游延伸链条,实现生产环节和产业附加值的增加。产业服务是特色产业发展的保障,包括投融资服务、人才培训、信息咨询等,同样也包括仓储物流等行业,产业服务一方面基于特色产业,另一方面也会自成链条。产业应用是产业发展的更高级阶段,也是整个特色产业的下游,或者是子产业,以各种应用或技术服务为主。大众产业则是包括餐饮、住宿等基础性的行业,是特色产业的配套产业。综上,特色小镇泛特色产业集群不是一种产业,也不是简单的产业聚集,而是多产业融合、多业态布局、多点支撑、立体网络化结构的产业综合集群体(图3)。


图3 泛特色产业集群模型


3
泛特色产业集群特征


a.多层次的产业形态


从特色产业的内部,到特色产业与附属产业之间,再到泛特色产业整合,涉及多种业态、多种产业的聚集,这种聚集形成了复杂的产业系统。其中,特色产业是泛特色产业集群的核心产业,其承担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职能,是产业集群建设的重中之重。


b.规模化的产业业态


特色产业引领的泛产业集群涉及面广,基本涉及到与特色产业相关的所有行业,所以泛特色产业集群模式下产业规模是相对较大的,超越了特色产业本身。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整体呈现正反馈机制,即特色产业空间的集聚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形成,相关产业的完善也会进一步吸引特色产业的集聚,最终实现规模化的产业业态。


c.强大的产业生态


首先,泛特色产业集群内部有着明确而又复杂的分工,企业之间竞争与协同取得较好的平衡,实现联动发展,这使得集群体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其次,特色产业虽然是整个产业的核心,但不是唯一产业,多层次产业对市场变化应对能力较强。在构建过程中,特色产业链、专业人才链、配套服务链相互交织,共同组成泛特色产业生态系统[15]。多产业链条构筑的泛产业集群,一旦某一环节损坏,强大的产业动力会很快修复。


总之,基于特色小镇泛特色产业集群产业模式通过多产融和解决了单一产业无法支撑小城镇发展的问题,同时提高了产业发展的关联度,使各个产业在复杂的产业网络中拥有明确的分工定位,促进小城镇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


佟二堡皮草小镇泛皮草产业集群探索


1
佟二堡皮草小镇概况


佟二堡镇地处辽宁省中部,沈阳经济区腹地中心,隶属辽阳灯塔市(图4)。佟二堡以裘皮产业闻名,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而且还远销到美国、俄罗斯、韩国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是国内重要的皮装集散地。经历三十多年皮革生产和市场的兴衰,佟二堡镇已成为中国皮草之都、全国三大皮革加工中心之一和全国最大的裘皮服装生产加工基地,也是东北最繁荣发达的新市镇。


图4 佟二堡皮草小镇区位图


2
佟二堡泛皮草产业集群发展历程


a.皮草产业集聚阶段(1984—1992)


上世纪80年代之初,佟二堡镇还是典型的农业乡镇。直到1984年,佟二堡开始出现服装加工的家庭小作坊。起初主要生产运动服、大纹哗叽等,随着市场的饱和,产品开始转向更加耐寒的皮衣、皮裤等,开启了佟二堡镇皮草产业发展之路[16]。企业以家庭作坊式为主,分散经营并且规模较小,产品也较单一,但是皮草产业在地域空间上开始集聚。


b.皮草产业链形成阶段(1992—2005)


1992年成立佟二堡经济特区,佟二堡皮革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通过专业市场的建立,解决了市场销售的问题,同时也初步形成了加工、销售的产业链,皮革制造产业和服装相互促进的局面。但是,由于佟二堡皮革服装质量问题,脆弱的产业链很快瓦解,佟二堡进入长达10年的衰败期。


c.皮草产业集群化发展阶段(20052011)


2005年之后,皮革加工工业区、硝染工业区和专业市场加快建设,形成了佟二堡皮装裘皮产业园区,皮革产业得到了恢复和进一步发展。在皮革市场的带动下,不仅将产业链从销售、加工延伸到了硝染领域,还出现了专门为生产和销售服务的专业化企业,比如专业裘皮采购商、服装设计公司、仓储物流企业等,皮草产业集群初具雏形。


d.泛皮草产业集群建设阶段(2011至今)


2011年以来,全镇皮革生产企业数量达到1000多家,相继建设了海宁皮革城、上海国际皮革城等为代表的12处皮装裘皮专营市场和连接新旧市场的皮草一条街,销售空间进一步扩展,形成了养殖硝染设计加工仓储销售检测的皮草主产业链。同时皮革类家具生产、生活皮革制品加工、皮装裘皮生产设备制造产业异军突起,作为皮草产业的附属产业日趋成熟;仓储物流、电子商务、文化旅游、工业旅游等作为皮草产业的补充产业也开始发展。佟二堡皮草小镇开始进入泛皮草产业集群阶段(图5)。


图5 佟二堡泛皮草产业集群发展历程图


3
佟二堡泛皮草产业集群的结构模型


在佟二堡皮草小镇规划中,职能定位为:中国最大的产业集群化、产品系列化、市场国际化的皮装裘皮产销基地和东北亚最大的皮装裘皮生产加工集散地。全力打造皮草名城、文化古城、生态水城和宜居新城。


佟二堡泛皮草产业集群的构建是围绕特色小镇职能定位展开的(图6)。皮草产业是佟二堡的核心产业,加工制造和销售是核心产业的两大环节。其中镇区服装加工产业园区集聚了大批量的皮装加工企业,以中国皮装裘皮城、海宁皮革城为代表的新旧专业市场区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的经营。围绕核心产业,带动形成了毛皮动物养殖、毛皮硝染、设计检测、仓储物流、电子商务、体验展示、购物旅游等多元化的产业板块。基于原材料的需求,发展毛皮动物养殖业,带动传统农业的转型;规划建设硝染产业园区,发展成品皮加工等上游产业。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将互联网平台和皮装裘皮的生产销售相结合,推动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等下游产业发展。通过研发设计和展示展览平台的打造,提高皮草产品的层次和附加值。同时佟二堡不断挖掘文化资源,与现代皮草产业相结合,发展文化游、工业游和购物游等。


图6 泛皮草产业集群产业组成图


佟二堡泛皮草产业集群模式正是在皮草产业的框架下,依托皮草产业与包括毛皮加工、电子商务、购物旅游等在内的其他产业的聚集、协作、融合,带动其他产业发展,超越传统皮草产业集群的范畴,形成多产业链交织的、高关联度的皮草产业综合体。


佟二堡泛皮草产业集群以皮草特色产业为主,实现产业服务、产业延伸、产业应用和大众产业四个方向多产业联动(图7)。其中皮草产业发展中,由毛皮动物养殖到毛皮加工硝染,再到皮草制造和皮草销售,构建特色产业链,产业链的各环节实现有效分工和协作,形成核心产业圈。产业服务中,仓储物流业是佟二堡区位交通优势和实际需求决定的,为佟二堡皮草销售、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提供物流保障,带动产业进一步壮大,同样助推佟二堡打造东北亚最大的皮装裘皮生产加工集散地;设计检测主要是为产品的创新提供智力要素,为产品质量提供服务;同时,佟二堡还借助皮草产业发展咨询、法律、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推动皮草产业向服务行业拓展。产业延伸包括依托皮草线上销售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为服装产业开拓市场,为仓储物流业提供货源;以及由皮草市场激发的购物旅游,有利于带动佟二堡工业游、乡村游的发展。产业应用主要是皮草产品的展示展览、设计大赛等,提升佟二堡皮草的知名度,发挥品牌效应,还可促进旅游发展。当然大众产业作为基础,包括餐饮娱乐、水电暖等行业,有利于旅游发展、人才集聚。总之,佟二堡围绕皮草产业主链,形成了资金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等纵横交织局面,构成了特色明显、层次多元的泛皮草产业集群综合体。


图7 泛皮草产业集群结构模型


4
佟二堡泛皮草产业集群实施路径


a.做强皮草产业,完善皮草全产业链


发挥现有皮草产业集群优势,促进皮装裘皮、轻工制造企业集聚发展。通过加工园区、硝染园区、专业市场区等功能区块的规划,引导皮草产业空间上集聚,发展上协作。一方面,纵向上延伸产业链条,打破企业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发展壁垒,完善集养殖、硝染、设计、加工、仓储、销售、检测于一体的皮草全产业链;另一方面,横向上拓展产业链,丰富产品种类,推动产品门类由皮装向箱包、制鞋、床上用品制造业等方向发展(图8)。


图8 佟二堡皮草全产业链示意图


b.以园区为载体,实现高效合理的产业空间组织


佟二堡镇通过园区规划建设,以东部市场区为核心、以皮草大街为发展轴的泛皮草产业集群在城镇空间上初具雏形(图9)。东部市场区在镇区中部,海宁皮革城、香港时代广场等大型皮草商贸市场集中于此,而西部市场区主要为传统小型市场,二者通过皮草一条街进行连接,共同构成了市场区,其在佟二堡产业发展中扮演者核心辐射作用。皮装裘皮产业园区位于市场区北部,皮装裘皮加工制造、非皮装裘皮的纺织服装等产业在此布置,地缘上有利于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名品产业园东部新镇区,集聚皮装裘皮科技研发、日用皮制品加工制造产业,建设企业总部基地,发展电商企业,是新经济、新业态集中的区域。皮草展览中心位于名品产业园和市场区之间,同时为产品研发设计和市场销售服务。丰帝产业园远离核心区,主要安排毛皮硝染、纺织材料制造等高污染低端配套产业。姜家产业园考虑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在北部城郊,主要发展皮装裘皮加工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产业。佟二堡综合物流园位于灯辽高速出入口处,发展以皮草产品为主的电商物流、保税物流等。通过专业园区的建设,保证了产业的优势布局和产业间的空间互动。这些园区的规划建设不仅为皮草产业发展提供了平台和保障,还建立并优化了产业间的联系[17]


图9 泛皮草产业集群空间布局图

资料来源:作者改绘。


c.完善镇区设施配套,提高产业承载力


在皮草大街和西小浑河交汇处,结合奥特莱斯、皮草交易市场,形成涵盖商业商务、金融咨询、文化会展、旅游服务等职能的镇区综合服务中心;在老镇区和姜家片区配置商贸、文化、医疗、餐饮等功能为主的二级服务中心(图10)。这些设施有力地改善了佟二堡的投资环境,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图10 公服设施规划图

资料来源:灯塔市佟二堡镇总体规划(2016-2030)。


综上,佟二堡泛皮草产业集群建设,避免了过去单一皮草产业链条中断的问题,各产业主次分明,互补性强,最大程度发挥了产业集群的协同作用和规模效益,助推佟二堡打造皮草特色小镇。


结论与建议


本文对特色小镇产业集群的发展导向进行分析,尝试提出了泛特色产业集群概念,认为特色小镇泛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建设存在四个阶段,即特色产业集聚特色产业链特色产业集群泛特色产业集群,这也是产业多层次发展、多元融合的过程。在泛特色产业集群中,特色产业作为核心产业,带动产业服务、产业延伸、产业应用和大众产业的发展,实现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多产业互动。通过特色产业链和泛产业链的纵横,构建错综复杂的泛特色产业网络综合体。


特色小镇泛特色产业集群要遵循一定的发展策略。一是激发特色产业活力与吸引力,通过扩大特色产业的规模,发挥产业空间集聚效应;推动特色产业创新发展,不断增强特色产业的软实力;提升特色产业知名度,进一步发挥品牌效应。二是优化特色小镇泛产业集群空间布局,考虑各产业发展的需求以及与特色产业的空间组合关系。既要保证特色产业的辐射力能够覆盖其他产业空间,又要合理组织各产业因供给、服务等形成的空间关系。三是保障基础和完善支撑,考虑各产业发展的资金、人力、物力、服务等需求,加快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城镇有机衔接。


泛特色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产业集群模式,在特色小镇产业的发展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泛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能够有效解决目前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利于集群内特色产业为主的多产业分工协作,相互促进,实现规模效益;有利于产业与城镇化并行,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助推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张银银,丁元.国外特色小镇对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借鉴[J].小城镇建设,2016(11):29-36.

[2]李耕玄,刘慧,石丹雨,.日本一村一品的启示及经验借鉴[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1):172-174.

[3]于新东.以产业链思维运作特色小镇[J].浙江经济,2015(11):17.[4]宋冬芳.产城融合视角下特色小镇规划策略探讨[J].低碳世界,2017(22):183-184.

[5]盛世豪,张伟明.特色小镇: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J].浙江社会科学,2016(3):36-38.

[6]冯云廷.特色小镇建设的产业空间文化三维组织模式研究[J].建筑经济,2017,38(6):92-95.

[7]韩会东.基于产业转型的特色小城镇发展路径探索——以宜兴高塍特色小城镇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8(1):59-65.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8.01.009.

[8]江勇.浙江省特色小镇与城市发展关联关系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7(2):59-66,72.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7.02.013.

[9]陈炎兵.特色小镇建设与城乡发展一体化[J].中国经贸导刊,2016(19):44-46.

[10]许益波,汪斌,杨琴.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特色小镇培育与建设研究——以浙江上虞e游小镇为例[J].经济师,2016(8):90-92.

[11]安诣彬.产城融合发展的小镇实践路径——以桐乡毛衫时尚小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3):83-86.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6.03.019.

[12]白小虎,陈海盛,王松.特色小镇与生产力空间布局[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5):21-27.

[13]梅耀林,许珊珊,汪涛,.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导则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7(7):62-67,81.

[14]金晶.演化经济学视角下特色小镇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研究[J].经济视角,2017(4):26-34.

[15]王璐.特色小镇产业生态链及其空间载体构建研究——以余杭艺尚小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3):75-79.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6.03.017.

[16]袁丰,李丹丹.辽宁佟二堡皮革制造集群与专业市场共同演化[J].地理研究,2014,33(3):546-557.

[17]赵铮,解洪图.佟二堡皮草产业与城镇建设协调发展研究[J].建筑与预算,2013(6):47-48.


基金项目: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辽宁省特色镇培育研究”。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