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GHY的故事*炼狱般的复习生活(中)(最后的恋人)

 乡下土郎中5 2018-09-06
       针对英语学习,我一言难尽。曾多少次都是栽在英语上面,这与我个人偏科有很大关系。偏袒于数理化,文科相对薄弱,英语的学习更是弱之又弱。
​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是正确的,没有数理化,西方的文明没有那样早,也不可能打开中国的国门,使中国承受上百年的雪耻。也正是这个因素,由其在中国八十年代正处于改革开发之季,急切要发展经济,理工方面需求肯定非常强烈,于是才会有这样的说法。但是这种说法很容易成了我们忽略文科的一种倾向,认为数理化学习好的人聪明,文科好不过是死记硬背。偏科的思想倾向导致了偏科这样的事实。
​       在小学不是很明显,因为就语文和数学两门。语文只要碰到比较有文采一些的,教学得法的这样也容易从潜移默化中把语文学得不错,由其对做作文,记得我们当时的小学教师让我们每天写日记,也就是每天都要写一篇作文。照此做下来,文字功底肯定会比较强,而这种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语文作文占很大比重,作文好会很沾光。
​       到中学有了英语这一门,学习起来就遭罪了。遭罪在不习惯死记硬背,而中学开始学习英语跟自己的母语不一样,每天都在用潜移默化中不会有太大差距。英语是零起点,而且听力这一块也比较少,本人语言开发比较晚,三岁半开口说话,发音比较困难,照着单词自己读都很容易变调。针对这些问题也没有很好去关注,在当时也没人重视这些。当时还流传一首更为偏激的顺口溜“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照样闹革命”。这个我听起来感觉不对,当时何尝不受其影响。在当时不重视,一时间也不会有多少负面影响,初一英语学得不好,整个暑假没有安宁。父亲让我去找在大学深造的表姐帮忙辅导,那段时间就盯着表姐,表姐让记单词,就狠命的记。经过那段时间的折腾,初二开学来英语是有了好的体色。但是,自身潜在的思维习惯又把英语给忽略掉了。英语逐步往下滑坡有中上游滑到中下游,到了初三能够及格就已经算是烧高香了。那个时候还有数理化可以补偿,物理几乎可以得满分,化学也能拿个八九十分……这种偏科使得我与报考如皋中学失之交臂,最终考上了我们区的一个省重点中学石庄中学。
​       到了高中英语的劣势显得越来越明显,百分卷面拿个三四十分,能拿到五十分也算是烧高香了。150分卷面那个一半不到的分值,其他科目来不足已经是真到意识问题严重在去补差已经是捉襟见肘了。整个高中阶段悲剧也是由此酿造,一头是物理强项最高纪录100分卷面拿过99分,另一头就是英语的补差,耗散大量精力却还是不济,而想丢有丢不了。这能拿自己折腾,拼死命地搞,结果身体垮了,这也直接导致我高中“八年抗战”的一个根源。因果报应,有前世因就会种下后事的果,这个谁都无法逃脱。血债就应该有血来偿,这就是我个人血的教训。
​      这种教训还没有完,到大学课程难度加深,学习难度更是可想而知。同时,还发现了一个更为严重问题,我们所运用学习英语的方法叫“哑巴式学习”。整天就是背单词,记单词、写句子。没有真正把英语的学习投入到语境中,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英语的学习简直变成一种累赘,怎么学也学不好,也不能用。但是为了应是四六级、应付考研,还是要死肯活啃,整个大学英语有三次重修,这是件很痛苦的事情。
​       据说现在英语已经不再列入高考,考研将来也不会作为要求。但是,那个时代还是要的,只能说我生不逢时罢了。
​       数理化是我的强项,但是到了大学后数学也不是我的强项。2004年考研数学得分仅35分,就这一门将自己拖下无底深渊,能有16年的100分那有入围的希望的,但是不在一个时空场。由此可见基础该是如何的薄弱,在小学数学较强、初中还差强人意,至高中就已经被弱门的英语拖耗了大量时间,在数学上面时间投资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从而弱了下来。至大学和同班学生比,他们在高中就已经接触了微积分导数,而我在微积分导数这一块是零起点,中途最紧要的地方出现长达一个月的“掉空”(脚踝受伤呆在寝室长达一个多月,根本就没有机会去上课听讲),后来等不下去在去上课,根本连听课都觉得是在听天书。我们是专科考进去的,高等数学也好,高等代数也好大量的内容老师不讲,也不做平时考试要求。在数学这一块对知识结构掌握可以说是支离破碎,就这一门现状,是无法适应考研的需要,但是我不甘心就这样认命。"德祐二年正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当时面临这种局面,真有这样感觉,当初选择考研周围同学也让我选择放弃。在周围同学兼知己朋友的软磨硬泡下,最终还是没有能够让我放弃考研这一决定。人到西部贵州,把教本也带到西部。西部那边挽留,我冷静下来作了思索,想静下心来看书,但是终究看不进去。虽然在党政办公室每天也算比较清闲,但是时不时还是要受些干扰。是年寒假没有回去,想静下心来看看《概率统计学》结果感觉没有这种氛围,书一路看下来效果不大。尽管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甚至镇长出面帮助说媒首先帮助我解决个人问题作为交换,还是没有能够放弃我对考研这个决定,最终还是决定回校考研。回校后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数学的补差上面,在考研征途中遇到疑问向研友讨教更多的便是数学上的问题,有时候揪着机会直接找老师帮助答疑。答疑向女生讨教的自然比较多,在此基础上也积累了不少人缘,GHY便是问她数学题目后才有了后面彼此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对数学补差。
​        数学上去了,却让专业课掉价了,比04年83分还要低出13分只有70分,这样加起来总分都够不着,好歹弄个120分也说得过去。但是,确实出去一年多了专业课没有怎么碰,所学的悄悄跟老师走了,再不重视认为校内出题不会太为难,结果把自己给重重为难住了。
​        所以数学和专业课都得要拼命搞,数学是计算机算法的灵魂,数学不好怎么行,自己本身搞计算机专业的,却输在专业课上面,真的太丢人。
​       数学也好、专业课也好,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看教科书,做配套的习题。数学和专业课总分分别是150分,我好歹也要争取个120分。我一边做题,一边看书。做题无非把我在大学期间买的高等数学上下册习题集拿过来先做,而后再看解题过程。这些题目要自己独立解出来很难,往往总是要边看解析,边推演才能稍微掌握住,要想像大学期间那样大量做题,已经不成为可能。第一时间不允许,第二没有人给你辅导答疑。题目里面的思路诀窍更多要靠自己去思考、去感悟。但是,考试不管怎么出题,都不可能出道教材外面去,它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还是在教材当中,要走捷径还是要回归教材。因此,我把较多的精力投注于《高等数学》这本教材上面。
​       当看到教材立体解析几何部分时,我就在思索角向量问题,叫向量旋转方向有时候把自己搞得晕头转向。我从教本看,看着略有所悟,原来转向遵循着我们在中学学习的物理里面“右手定则”,在定直流电产生磁场时确定磁场方向,我们就是用的“右手定则”。“右手定则”是以手握拳拇指代表电流方向,而四指所指方向便是磁场方向。用在这里判定角向量旋转方向正好,由此推定我们所学的数学其实就是一门学说。
​       把这个上升到哲学高度,我们所学的东西都是近似于“磁力线”式的唯心学说,我们所说辩证唯物主义是相对于更为切合客观实际一种学说,不能说是唯心的,但是至少说是意识的。事实上,我们的辩证唯物主义本身也是从唯心理论中演化出来的。
​       这些哲学理论方面的东西很玄,之所以会由高等数学引出这么多思索,是因为数学是整个哲学体系的“钢结构”,数学是离哲学最近的,而哲学最终通向宇宙。这些玄学理论的东西,在家里我只能找一个人来探讨,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一生所崇拜的偶像——我的伯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