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炎炎似火烧”的“赤”字本是个会意字。甲骨文①的上部是个“人”(大),下部是“火”,人被火烤红了。金文②与甲骨文的形体结构完全一致,只是变得笔形粗壮。③是小篆的写法,仍然是上“人”(大)下“火”。可是到了楷书④就把“大”变成了“土”,“火”也不像“火”了。
“赤”字本为“被火烤红”之义,所以后世以“赤”为“红”,如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椒》:“色赤椒好。”从“红”又可以引申为“纯真”、“忠诚”,如李白《与韩荆州书》:“推赤心于诸贤之腹中。”成语有“赤胆忠心”。从“红”又可以引申为“光”或“光着”,如杜甫《早秋苦热》诗:“安得赤脚踏层冰。”这个“赤脚”也就是光着脚的意思。赤膊、赤身裸体中的“赤”字也是“光”的意思。
请注意:在古代表示红颜色的有好几个字,如赤、朱、丹、殷(yān烟)、绛、红、绯等。如果按照由浅及深的不同程度而排列的话,那么这七种红应该是这样:红、绯、丹、赤、朱、绛、殷。“朱”是火红,“绛”是深红,“殷”是黑红。 ——左民安《细说汉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