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延禧攻略》大结局:暴露了一个限量版的人生道理

 如水之心境 2018-09-06

2018.8.29 · 周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文 | 暗香浮动



朋友聚会上,大家谈起了最近大火的《延禧攻略》,对大反派尔晴恨之入骨,对一路打怪升级的魏璎珞各种佩服夸赞。


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坐在一旁的媛媛却不发一言,只顾埋头吃菜,而且吃得津津有味。


“别吃了!媛媛,你喜欢魏璎珞不?”有朋友突然问。


“魏璎珞是谁?”媛媛抬起头问。


媛媛的反问让提问者愣了一下,解释道:“电视剧《延禧攻略》里的主角魏璎珞啊!”


媛媛把一块肉塞进嘴里,摇摇头回答:“我没看过《延禧攻略》,我也不知道魏璎珞是谁。”


在确定媛媛并不是开玩笑后,所有人都大笑起来:


“你竟然没看过《延禧攻略》?天,你一定要看看,多好看啊”


“难道你没发现,网上现在铺天盖地都是关于《延禧攻略》的话题吗”


“很好奇,你不看《延禧攻略》,和身边的人有共同话题吗”


是的,也许很多人都会有同样的担心和忧虑:身边的人都在做某件事情,而我没有做,这样会不会显得不合群,别人会不会对我有看法?会不会因此而排挤、孤立我?


于是,大家都在“吃鸡”,你也跟着玩上几局,尽管你一点都不喜欢;


下班后,同事们相约去吃饭、唱歌,你只好放弃去健身房的打算,跟着同事们出发;


假日里,本想着静下来好好读几本书,见朋友们都去旅游,你便也与之结伴同往;


闺蜜们说起大牌化妆品和服饰都头头是道,你便也买来一些时尚杂志恶补;


……



总之,为了让自己“合群”,为了在朋友们聊天时不至于被晾在一旁插不上话,为了不引起别人异样的眼光,你逼迫自己在本不属于自己的世界里东奔西突,永远忙忙碌碌、慌慌张张,最终,虽精疲力尽却一无所获。


面对朋友们的打趣和嘲笑,媛媛淡定地说:


“不会啊!你们追你们喜欢的剧,我做我喜欢的事情,没必要非得一样呀!你们聊起《延禧攻略》头头是道,我讲起美剧也可以滔滔不绝。如果非要逼自己做和你们一样的事情,我感觉是在浪费时间。”


科特柯本说,我宁愿因做自己而招人厌恶,也不愿为了迎合他人而伪装自己。


你可以做任何事情,但选择的标准应该是“我喜欢”,而不是“别人都在做”。你不必为了从众,放弃自己的喜好,最终被同化而泯于众人。


一味地迎合只会让自己丧失真正的乐趣,在别人的世界里路过,却也丢掉了自己的世界。




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


晚清名臣左宗棠少年时进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


从乡下初入省城,同窗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与自己完全不同。为了尽快融入到新环境中,左宗棠开始模仿其他人。大家都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什么,很快便与同窗们熟络起来。


一日,老师贺熙龄把左宗棠叫至跟前,问他是否已习惯当地的环境,和其他人相处如何。


左宗棠回答,自己已经和同窗们融合到一起了。


贺熙龄听后微微一笑,反问:“什么是融合?”


“我跟他们一模一样了,他们会做的我都学会了。”左宗棠答道。


贺熙龄没有说话,只是顺手拿起桌子上的杯子,把杯子里的半杯水到进了另外半杯水里。然后问:“像这样吗?”


左宗棠连连点头。


贺熙龄接着说:“齐国的晏婴曾说过,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朋友相处重在和,而和如羹焉!就像各种不同的原料和佐料,在厨师的手下相互入味、融合,最后变成一道美味的大餐。”


是的,如果用清水来给清水增加味道,谁能喝得下去?如果只是一琴或一瑟,谁能听得进去?


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你可以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的问题或者事情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完全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坚持自己的做法,更不必去刻意迎合别人。


这样并不会影响朋友间的和谐相处。



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听了贺熙龄的教导后,左宗棠还原了自己,保持了自己的棱角。最后,他不仅得到了同窗们的接纳,还因独特的见解和思维,受到了林则徐的大加称赞和极力推荐。


古代教育家程颐说,君子求学问为了自己增长知识,小人求学为了迎合别人的爱好


朋友之间和谐相处,并不是要放弃自己的个性,盲目苟同、随波浊流。而是保留各自的喜好、各自的见解,然后互相尊重、吸收融合。


勇敢地做你自己,你不会失去任何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相反,你的独特还会让你赢得意想之外的收获。




在美国电影《心灵捕手》中,威尔无疑是一个天才,虽然他只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清洁工。


但同时威尔又是一个问题少年。他聪明绝顶却叛逆不羁,每天和查克等一帮朋友出去喝酒玩乐、打架滋事。


后来,威尔无意中解开数学教授在公布栏上写下的一道难题,这道题连教授都觉得很难,数学系里杰出的学生都未能解开。


数学教授觉得威尔是一个天才,想要帮助他,要他定期研究数学和接受心理辅导。威尔却对心理辅导特别抗拒,直到他遇到一位心理辅导专家桑恩教授。最终,在桑恩教授的帮助下,威尔消除了心理障碍,找到了自我和爱情。


在这个故事中,最让我动容的是查克的举动。


一开始,威尔和查克过着一样的生活。他们一起在工地上干体力活,一起喝酒、闹事。每天早上查克都去威尔的住处接他,然后一起过他们的生活。


毫无疑问,威尔是极为“合群”的。但查克却在威尔消沉时,告诉他,他和他们不同,他应该去做别的事情,而不是在这里和他们一样,浪费自己的天赋。


直到有一天,查克去接威尔,却发现威尔不在了。查克微微一笑说:


我每天到你住处来接你。我们出去花天酒地,玩得很开心。但你可知我一天中最好的时刻是什么吗?大概只有十秒:从停车到走到你住所门口的这段时间。


因为每当我敲门,都希望你不在屋子里面。没有一句“再见”或是“明天见”,什么都不用说,你就是这样离开了。我懂得不多,但这些我很清楚。



看到了吗?有时候,“合群”只是在浪费你的时间。当你试着脱离原有的群体,逆流而上时,你会找到更广阔的天地。


而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你的“不合群”而疏远你,反而会鼓励你离开他们的生活,去寻找真正属于你自己的路。




《乌合之众》里有这样一段话:“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次在上课时,从短袍里掏出一个苹果,在教室里走了一圈,让学生们专心嗅闻空气中的气味。


他回到讲台,举着苹果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味道?”


有几个同学回答:“我闻到了淡淡的苹果香味。”


剩下的同学则一脸茫然,没有做声。


苏格拉底再次举着苹果走到学生们中间,告诉他们要集中注意力闻一下。


回到讲台后,苏格拉底再问:“大家闻到苹果的味道了吗?”


这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闻到了。”


但苏格拉底说:“非常遗憾,这是一个假苹果。”



很显然,学生们被“忽悠”了。刚开始,他们被苏格拉底故意制造的假象所迷惑。接着,又因从众心理而产生动摇,最后他们成功地被骗了。


而骗他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因为许多人习惯依附与迎合,缺乏判断事情真伪的能力。


不够好,才会那么依赖其他人;


不够清醒,才会信任所有耀眼的外衣;


不够强大,才会浪费时光去迎合他人的玩闹。


刻意地隐藏自己去迎合众人,不如让众人习惯你的持续优秀。


迎合只会掉价,坚守才有身价。


你没看过《延禧攻略》,不丢人。


你不知道魏璎珞是谁,也不丢人。


为了迎合别人,逼自己去做不感兴趣的事情,而放弃真正喜欢的、能让自己汲取营养的事情,那才是真正的丢人。


丢的不是脸面,是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