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果定律

 西域居士008 2018-09-06
因果定律
           因果定律
       因果定律又称因果法则,是由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来的。因果定律认为,每一个结果都有一个特定的原因或者多个原因。这条定律表明: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有一个理由。商业上或个人生活上的成功或失败都不是偶然的,两者都有因果关系可以解释。 

因果定律名词解释

  因果定律说明的是,发生在你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的结果,必定有一个或多个与其相伴而生的原因,简单说就是人们每天都生活在因果定律之中。从天体运行、四季轮回,到小河叮咚、大地回春;从花草树木、鱼虾成群,到红杏枝头,山峦叠起……这一切都和因果定律息息相关,也可以说是因果定律运行的结果。
  因果定律以最简单的形式告诉人们,如果生活中你为自己设定了想要的得到的结果,你就需要追溯前人,看一看那些得到这个结果的人是怎么样做的,并未这个结果不停地努力、付出,如果你能够做和成功人士同样多的事情,你获得的结果也将和他们同样多,这不是奇迹,而是一个很自然的规律。  

因果定律的介绍

  就像中国的那句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播种,才会有收获;有付出,才有可能得到回报。播种、付出是“因”,收获、回报是“果”,有因才有果。这是因果定律的基本内涵。换句话说,当我们看到一种现象的时候,无需感到不可思议、难以置信,因为这一现象的出现必然有其原因。我们今天看到的现状结果,是过去种下的“因”导致的。就像世界华人成功学第一人陈安之所言:“一般人只看到我赚钱的结果,但是他们不知道我赚钱的根本原因。”  
因果定律诠释
      因果定律诠释
       关于因果定律,我们不妨看看《大长今》里的这个故事:
  仙道预言,说长今的父亲命中将遇到三个女人:“一个被你杀而不死,一个被你救后因你而死,一个将杀你而救活很多人。”听了仙道的话,长今的父亲感到恐惧,问仙道:“怎样才能不遇见第三个女人?”仙道回答道:“只要你不遇见第二个女人。”仙道预言表现的就是一个“因果定律”:因为遇见了第二个女人,才会遇见第三个女人,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如果长今的父亲没有救护长今的母亲(第二个女人)自然就不可能有长今(第三个女人)。同样的原因,长今的父亲之所以遇见了她的母亲,是因为他遇见了第一个女人(皇后):如果他没有去给被废的皇后赐死药,自然也没有机会遇见长今的母亲了。虽然《大长今》的情节是虚构的,但道出了一个“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一个人之所以会有今天的结果,一定是因为他在过去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会失败,有人会成功的原因。”
  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有什么样的果,这是亘古不灭的定律。”这个定律是如此深奥,也是如此具有影响力,但其实它也非常容易理解。我们几乎可以用因果定律来解释所有的事情,小到草木荣枯,大到天体运行,都符合因果定律的基本逻辑。 

因果定律的启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西班牙有句妇孺皆知的格言:“你要什么便取什么,只是你要付出相当的代价!”每个东西都有它的价格,想要得到它就需要付出代价。就像去超市买东西一样,你可以随便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但是在出口处必须为此付出金钱。
  成功的天平也是如此,天平的一边放的是成功的硕果,天平的另一边放着为此付出的代价。有时候代价或许很大,可是你要记住,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都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才能达到。这很公平,在成功的字典里,从来没有“不劳而获”和“坐享其成”等词语。  
求职过程中的因果定律
求职过程中的因果定律
       世界华人成功学第一人陈安之,为了练就演讲口才,每天开车上下班时一心二用。他一边开车,一边对着后视镜大声演讲,以至于引得那些和他擦身而过的司机好奇地张望。
  在等红灯时,他更疯狂地对着镜子,全神贯注地高声演说,绿灯亮了他也浑然不觉,后面的车只好用此起彼伏的汽笛声提醒他。晚上回到家后,他随便填一下肚子,便站在镜子前面练习演讲,一练就是三四个小时。
  他的生活状态就像演讲一样,每时每刻都充满激情与活力,他所到之处,都是他的讲台。因为他认为,演讲不是嘴巴的说服,而是一种体能的感染,是言行一致的表现,也就是说,你的生活就必须是这样子,你才可以在现场展现出这样一个实力。后来他的付出有了回报,他的耕耘有了收获,他成功了,成为了继戴尔·卡耐基、拿破仑·希尔、安东尼·罗宾之后,又一个世界级的成功励志大师。
  陈安之说过:“你栽下樱桃树,就会收获樱桃;你栽下苹果树,只能收获苹果。”他认为,每个人都应坚信--没有昨天的行为,就肯定没有今天的结果。
  爱默生曾说过:“因与果,手段与目的,种子与果实,是不可分割的。”因为“果”早就在“因”中酝酿,目的存在于手段之前,果实则包含在种子中。每一天,你的生活是过去耕耘的结果,如果你过去辛勤耕耘、矢志不渝,你就会得到应该的尊重和成功。当你环顾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你的健康,你的人际关系,你的收入,你的业绩水平等等,所看到的都是过去的耕耘,也就是投入生产因素的成果。
  所以,有一天,如果你发现某个人成功了,不必大惊小怪,因为他的成功源于付出;如果你发现某人堕落了,也无需为之惋惜,因为他的堕落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命运的安排,而是他一步一步走向堕落的。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在某个领域里种下“因”,终究你会得到“果”。这不是奇迹,也不是倚仗好运,完全靠你自己去播种“因”。
  一次,拿破仑·希尔应邀前往一所学校讲学,受到了该校师生的热烈欢迎,这种热烈程度在希尔看来是前所未有的。当校方付给希尔100美元作为报酬时,他表示“不虚此行”,并婉言谢绝了报酬。
  第二天早上,该校的院长在全校师生面前动情地说:“在我主持学校工作的20年里,我曾经邀请过几十位成功人士来向学生发表演讲,拿破仑·希尔是第一位拒绝接受演讲酬金的。因为在他看来,他在其他方面的收获足以弥补演讲酬金。他是一位全国性杂志的总编,因此我建议大家去订阅他的杂志,因为我觉得他身上有许多美德和能力值得我们去学习。”
  不久,拿破仑·希尔所主编的《希尔的黄金定律》杂志获得了一笔大订单--该校的学生订阅这本杂志的总费用高达6000多美元。在之后的两年中,该校的师生以及他们的朋友一共订阅了50000多美元的杂志。
  假如你是拿破仑·希尔的朋友,突然有一天你看到他所主编的杂志销量剧增,请不要感到意外,因为这是有原因的。在这之前,拿破仑·希尔已经用自己的善行,为之后的成功播下了种子。
  在职业生涯中,我们也需要遵循因果定律。想要成为某一行业的成功者或精英人士,就要为之努力,去学习成功人士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如果你为成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你就很容易得到想要的结果。
  如果你想改变生活,就要投入不一样的生产因素,就像农夫用不同的种子种出不一样的庄稼、收获不一样的果实,你必须植入不同的思想和行动,才能获得相应的结果。  

·任何经历都不会白费

  每个人每一次经历都是有价值的,失败了会留下教训,成功了会积累经验,这些经历一定会在另一个地方,甚至是毫不相干的地方,显出它的价值,这就是所谓的“因果定律”。
  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看起来是逆境,是挫折,是阻碍,其实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经验和财富。爱迪生经历了9000多次失败,才成功地发明了电灯。他的朋友劝他放弃,他则对朋友说,这不算失败,而是证明9000多个不能制造电灯泡的方法,我离成功越来越近了。在他看来,失败是一种财富,是不可或缺的经历,这种经历是不会白费的。
  就连失败的经历也不会白费,试问,还有什么经历是没有价值的呢?因此,任何经历都不会白费,任何经历都是在教你做人,教你进步,教你成长。只要你对那些经历有敞开心扉接纳的心态,你就能汲取经历中的营养,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丰富。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不变的真理(因果定律)
不变的真理(因果定律)
       中国有句古语,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果定律的例证。比如说,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赢得了别人的好感和感激,当他有困难时,自然就容易获得别人的帮助;相反,一个人做了一件坏事,损害了别人的利益,别人很可能会对他心生恶意,说不准哪天报复他,即使不报复他,风水轮转他总有落难的时候。
  小莉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让小莉和她哥哥能上学,妈妈辛辛苦苦种了一地的西瓜。那年收成好,妈妈便推着一车西瓜,带着小莉和她哥哥一起去学校路口卖西瓜。
  “这瓜红不红?”从学校里出来的中年男人说,妈妈恳切地说“红”。“看过才能确定!”那人满脸不屑,随手拿起一个瓜,用手拍拍、敲敲,然后用力一掰,西瓜被分为两半。
  那人怒斥道:“这瓜能叫红吗?”“啪”的一声,西瓜被摔到地上。“我给你换一个。”妈妈赶忙赔笑道。“不用了,不要在这里骗人了!”那人抢过妈妈手中的秤杆,猛地将其折断。妈妈想去阻止,却被推倒在地。接着,那人把一车西瓜掀翻在地,看到瓜肉撒了一地,汁液横流,那人还不罢手。小莉和她哥哥被吓得大哭起来……
  后来小莉从哥哥那里得知,那人是中学里小卖部的老板。那时候,学校的小卖部基本上垄断了整个校园,而且还涉及学校周围的地方。那次,小莉家的西瓜被砸,正是因为那人觉得自己的利益被侵犯了,所以故意挑衅。
  几年过后,小莉进了那所中学,哥哥指着不远处扫垃圾的驼背老头说:“还记得那人吗?他就是当年砸我们西瓜的人。”事隔多年,小莉和哥哥都没有忘记当年的那一幕。
  哥哥说:“当年他倚仗当校长的亲戚,霸占了学校小卖部的经营权,现在亲戚下台了,他也丢了饭碗。据说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因抢劫被关进了监狱,一个吸毒,败尽家产,晚景凄凉。”看着那个猥琐的老头,小莉心中已经没有仇恨,她想到了“恶有恶报”。
  老子说过:“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道”就像一张大网,看似很稀疏,但是什么都不会漏掉……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铁律,一切结果都有它的原因,任何事、任何人都无法脱逃。所以,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不管有多少理由,都不要轻易伤害任何人,有机会的话要多帮帮别人,被你帮助的人,也许会给你意外的回报,这就叫“善有善报”。
  一年夏天,程小姐代表公司从香港前往美国芝加哥,参加一个农用产品的展览会。午餐的时候,展览会的快餐厅里人流涌动,程小姐刚坐下,就听到一个人用德语问:“我可以坐在这里吗?”程小姐抬头一看,发现一位白发长者端着饭站在跟前。她忙指着自己对面的位子说:“请坐。”见对方年纪较大,程小姐便主动去前台给长者拿刀叉和纸巾。
  十几分钟后,程小姐结束了午餐,正要起身离去的时候,长者递给了她一张名片,说:“如果以后有需要我的地方,请与我联络。”程小姐一看长者的名片,才知道他是一家德国公司的董事长。
  两年后,程小姐创办了一家小公司。生意做了不到半年,客户突然毁约,不予合作了。而这时,新的生产计划已经制定,连样品都做好了,更何况,这是她唯一的客户。程小姐焦急万分,心想:难道我要破产吗?在无奈之际,程小姐在名片夹里发现了那位德国老人的名片,于是抱着一线希望给他写了一封邮件。
  邮件发出不到一个星期,就收到了回信,长者说要来香港看看她。两天后,他真的来了,还带来了五六个随从。在参观了程小姐公司的生产线之后,他当即表示要与程小姐合作。程小姐受宠若惊地问:“您在香港有很多大客户,而我这只是一个小公司,您信得过我吗?”
  长者真诚地说:“当初你在芝加哥给我的小小帮助,并没有想着有一天会从我这里得到回报。人心就像一本存折,只有当你打开它,才知道到底有多少收益。每个心灵的存折都需要用一点一滴的善行去积累。”在长者的援助下,程小姐的公司迅速成长起来。
  “鸟儿无意中带来的一粒种子,谁能料到多年以后会长成一棵大树呢!”程小姐回忆起创业时的机缘,内心充满感慨。
  相信你我都希望获得善报,因此,我们有必要不断播种善行。这里的善行既可以是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友好的搀扶,也可以是一次不计回报的援助,总而言之,要心存善意,要与人为善,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别人的好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