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思||放下工作养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

 尚雅轩 2018-09-06

前几天调取公司监控找东西,无意中发现了挺不可思议的一幕:

当时已经接近深夜12点,办公室里还有一位同事在加班。这时只见他接了一个电话,放下手机后,一向淡定沉稳的他,竟然捂住脸崩溃大哭!

后来一起吃饭,聊起来才知道那天是他女儿的生日。

当时为了攻下手里那个项目,他已经连续一周吃住在公司了,本来说好一结束马上回家陪女儿过生日,可临近下班时,客户突然推翻原方案,需要他明天之前出一个全新的。

没办法,他只能再次加班到凌晨。12点,妻子打电话质问:“你是卖给公司了吗?女儿一直不睡在等着你!”

他听了真是心疼啊。让妻子把手机递给女儿,心想小家伙一定会开口怨他吧,结果却听到女儿睡意朦胧的一声:爸爸,我爱你,早点回家。

放下电话,一直克制内敛的他,终于忍不住泪如雨下。

        看到这个故事,心酸,无奈,纠结,仿佛肚里打翻了五味瓶。。。。。。


N年前,湖南卫视推出父子亲情娱乐节目《爸爸,去哪儿》。自播出后不久,其收视率一路飙升,并迅速登上各大门户网站版面,一时间全民瞩目。透过红透了的节目背后,我们不禁要问,明星老爸的育儿“秀”都“秀”出了什么,会引起社会如此大的反响?

在节目中,郭涛、林志颖、田亮、王岳伦及张亮五位“星爸”和孩子组成“亲子小组”去乡村体验生活,并独自承担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的任务。但后来郭涛在采访中透露:“本来是想带着儿子来放松一下,没想到比平时还忙。”“忙”,应该是形容当下民众的一个标识字。也因为工作繁忙,一些年轻家长把对孩子的照顾、教育等责任全部推给了年长的祖辈。他们奔波在外,扮演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但是却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除此之外,“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出现也折射出因他们的离开而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因由“父教”角色的“淡出”而萌生的隔代教育、不会教育、乱教育等现象盲目丛生。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说:“父亲代表着人类生存的另一个不同的方面,是思想的世界,是人造物的世界。父亲是儿女的教育者,是儿女走向世界的引路人。”可见“父教”角色是多么的重要。节目里郭涛的儿子石头在吃面条时把汤洒到衣服上、晚上又把水撒到了被子上,令爸爸郭涛表现出急躁、抱怨、不安的神情。林志颖的儿子Kimi在节目中的任务是去寻找锅,初来乍到的Kimi一刻都不愿意离开林志颖,不是拉着爸爸的手,就是趴在身上不肯下来,连林志颖都感叹:“我的Kimi独立性有待加强。”田亮也坦露心声“面对女儿的哭闹只能频频默念慈祥的爸爸这句紧箍咒来约束自己不发脾气。”节目中,明星爸爸们面对孩子哭闹不停时的不知所措,面对一堆食材时的一筹莫展,其在照顾孩子方面表现出来的“稚嫩”让人捧腹之余又不乏引起对中国式父爱的思考。

除了一位位嫩爸糟糕的表现之外,另一种就是“隔代教育”。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认为,做家长的,特别是隔代家长们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调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比如我班上的一位男孩,从小在爷爷奶奶呵护下长大,由于是男孩,更是得到奶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溺爱,平时什么活也不用干,如果奶奶或爷爷两天不帮他收拾房间,就会乱得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再加上家庭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养成了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的个性,表现出逆反心理,奶奶说他一句,他会顶上两句。在学习上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多一点也不想做,速度也很慢,别人用20分钟完成的作业,他甚至要一个小时才能完成,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爷爷、奶奶的无原则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他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处事情绪化,易冲动。父母外出务工,经常不在家,让他童年的生活少了父母的关爱,也使他情感淡漠,难以与他人相处,同时缺少父母的教育,让他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

心理学家格塞尔尖锐地指出:“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的确,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角色的进一步细化,以及来自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强,都促使更多的爸爸们外出奔波,追求更为优越的物质生活,他们也越来越忙。对此,有人提出也像新老年法那样,把父教写进法律,强制落实来解决“父教不教”的现象。

但是,自201371日实施的新老年法就饱受争议,把“常回家看看”写进法律。除了在实际操作上有难度之外,更在于凭借一些条条框框去解决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不切实际的。

有些老人表示孩子本身工作压力就大,又怎么会忍心去状告孩子呢?“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出现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阵痛。两难若能两顾固然是好事。但是,假如我们也毫无理由去要求每个爸爸都呆在家里陪伴孩子,即使我们支持了,那“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观念又岂会谅解?来自各方面的生活压力又岂会允许?同样,用立法的形式去扭转“父教不教”的现象似乎也有心无力,不容乐观。

看来,当下的“父教事业”似乎走上了两难境地。但是,教育是“生态”的、是“生命”的、是“绿色”的。吕叔湘先生说:“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工业是把原料按照规定的工序,制造成为符合设计的产品。农业可不是这样。农业是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等,让它自己发芽生长,自己开花结果,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孩子仿佛是一棵棵幼苗,他们不仅需要阳光、还需要空气;不仅需要鸟语花香,还需要风和日丽。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父教不教”现象的出现是当下社会发展中,反映在家庭教育上的一种“生态教育”的失衡现象。

由失衡而产生的教育方式也就难免走向错位、偏差、混乱、盲目。很多爸爸们误认为创造更好的物质基础就可以给孩子更为优越的教育条件。其实不然,因为童年的那份关爱和呵护又怎能是金钱所能够弥补的呢?当“爸爸,去哪儿?”变成“爸爸去哪儿了?”,当“父教事业”成为一种人人纠结的社会问题,刺激了每一个爸爸的神经之后,爸爸们是否才会意识到在亲子教育中“自我本位”的缺失,才是否会肩负起身为人父的责任呢?

母爱似水,父爱似山。孩子的成长缺不了如水般柔情的母爱,更缺不了如山般厚重的父爱。还教育一片绿色,让“父教”润泽生命,有了思想的启迪,行动还会远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