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孝要有度,不可愚孝

 金日九 2018-09-06

孔子提出来,行孝要有度。 《论语》里讲“父母在,不远游”,很多学员问,那我们在外地,是不是要回老家去孝顺父母啊?我就告诉他们,后边还有一句 :“游必有方”。为国家,有志向,叫“有方”。你要做事业,做有出息的事,才能光宗耀祖。

“度”,还能怎么理解?《孝经·谏诤章第十五》讲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如果父母做得不对呢?则争之,不是顺之。父母做得不对,子女有三次劝谏就行了。你建议三次,如果父母还是不听,那就由他们了,你尽孝心了。你劝了父母,他们还去做不义的事,那就跟你无关了,但是你不能随从。不管义还是不义都顺父母,那就叫愚孝。

当年的曾子,有一次跟父亲一起锄草,一不小心把好的苗锄了,父亲一怒之下就拿棒子打他。他想着要行孝,就站在那儿让父亲使劲打,结果被打晕了。后来孔子说,你这不是行孝,你这是愚孝。如果老人一失手把你打死了,你就是陷老人于不义。你这不是行孝,而是行凶。应该怎么办?孔子说,你要真想行孝,一定要让老人先打你几下,先承受,然后你再跑,“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你该受惩罚受惩罚,该跑就跑,他也解气了。这就行了孝了,所以叫孝道

智慧。

我们前边讲到小孝、中孝和大孝,这个理论非常重要。有人听完以后很激动,就想“父母在不远游”,我就不在外地待了,干脆回家陪着父母算了。结果又挺纳闷,我对父母挺好的,怎么就没有财富呢?按说行孝接通福脉,我也接了不少了,在家天天对父母好啊。财布施得财富,你只顾家里没顾社会啊!所有的大企业家都是在社会上做事,不是只待在家里!我们这些文化人,说句实在话,在家伺候父母不一定比得上保姆,人家手脚比你利索。结果你不干正事,不为社会作贡献,在家里天天争着洗碗。行孝了吗?行了,可这是小孝。

所以,孝顺父母是一个基础。你的大福报,源于你对社会的贡献、布施的程度,付出多少,回报多少。你对父母付出,这是对的,但要扩大到更多人,不要愚孝。讲孝道讲了半天都回家去了,谁为社会付出啊?真正的孝顺,是光宗耀祖。包括近以养身,把自己的身体养好,不让父母操心,因为天下的父母对子女都是“唯其疾是忧”,你身体不好就是不孝。近以养身,中以养家,大以为国,这才是孝。

所以,孝是讲究分寸和适度的。我们中国人讲究“中”,“不偏之谓中”,不极端。讲孝,并不是让人走极端。老子讲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墨子也说过 :“天下之为父母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什么意思?就是不要执着,不要过分。

孔子也反对一味地盲从、愚忠愚孝,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故当不义则不可以不争。”不义的事情,你要有智慧分辨,“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这句话很关键啊!也就是说,有一个前提,涉及不义两个字才能争论,不是让你无理辩三分,那就叫不孝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