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奶粉充分冲开?晃呀!倒水,放奶粉,然后摇晃,十五秒搞定,so easy。 冲奶粉,一件看似简单的小事,几个步骤,却有大大的学问,每一个步骤都暗藏陷阱,稍不注意就会“坑娃”,你注意到了吗? 诚然,冲奶粉,唯快不破。 面对嗷嗷待哺的孩子,恨不得立马把奶送到他嘴边,速度当然越快越好,哪有什么时间去洗手? 可是,当你拿起奶粉勺的时候,可曾想过,你的手之前和哪些东西打过交道? 是不是给宝宝才换过纸尿裤;是不是刚刚和家里的宠物亲密接触过;是不是才放下切菜刀或者锅铲…… 而奶粉勺在哪里?绝大部分都会放在奶粉罐盖子上,甚至有的会在奶粉罐和奶粉亲密接触。 这时候,你的手,带着各种污渍细菌拿起了奶粉勺,不仅污染了即将喂给宝宝的口粮,连后面几天的口粮也没放过! 还有些妈妈喜欢在取奶粉后留奶粉口敞着,直到奶粉冲调好了,才慢悠悠去合上包装口。 其实这会增加奶粉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让飞虫、异物有机会进入奶粉袋。 建议做法: 每次取奶后立即做好封口工作,罐装的就盖紧罐口,袋装的就用封口夹封好袋口,这一系列动作的手速越快越好。 冲奶粉之前,先洗手,然后擦干双手,避免水珠进入奶粉,舀完奶粉后,勺子和奶粉要隔离存放,避免勺子在接触奶瓶时沾到水汽引起奶粉受潮。 先来看一则新闻:夏先生的宝宝出生不到三天就出现呕吐、腹胀,检查确诊为肠道坏死。 夏先生因为妻子没有奶水,担心奶粉营养不够,于是每次都多加几勺,希望儿子吃多一些。结果奶粉过浓,宝宝体内的渗透压失衡,肠道不仅没有吸收,还把体内的水分渗透出来,导致急性坏死性的小肠结肠炎。 奶粉冲调过浓 影响宝宝的消化功能 奶粉冲调适宜的浓度,取决于奶粉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比例以及宝宝不同生长阶段的消化吸收能力,是有科学依据的。 有的家长会觉得「宝宝喝奶粉上火老便秘」或「奶粉喝了不适应拉肚子」,其实有的时候正是因为奶粉冲泡过浓。 奶粉冲调太浓,奶粉里营养成分比例太浓,会导致宝宝消化不良,排便困难; 如果宝宝本身的肠胃功能较弱,浓度太高则会导致营养吸收不足,也会出现拉肚子、体重不增加等问题。 影响宝宝的肾脏功能 奶粉中含有钠离子,需要加足量水稀释。 婴幼儿的毛细血管很嫩弱,宝宝饮用过高浓度的奶粉,血液中钠的含量过高,也会影响钙的吸收,使宝宝身体发育迟缓,个子矮小。 血钠含量过高同时会加重肾脏负担,日久对肾脏也有损伤。 奶粉冲调过稀 会导致宝宝营养不良 奶粉冲泡稀,对应营养元素的比例也会下降,特别是蛋白质含量,会引起宝宝的营养不良。 增加 6 个月以下的宝宝水中毒风险 根据美国儿科学会(AAP)的建议: 6 个月以内的宝宝,不需要任何除了母乳或配方奶以外的液体,包括水和果汁等。 奶粉冲调过稀,影响宝宝的食量不说,小宝宝的胃消化功能未发育完全,如果摄入水分过多,会造成体内电解质浓度失衡,严重时可能会出现水中毒的情况。 ![]() 冲奶粉时,为了掌握奶量和浓度,同时,也为了奶粉更好地溶解,建议先放水,再放奶粉。 而奶粉罐上对每次的哺喂量也有明确说明,每次几勺需多少水,以及水量和奶粉量的冲调比。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奶粉的量度是“平勺”。 家长们一定要按照包装上标明的配比来进行冲调,真的别再随意增加或减少奶粉浓度,以免「好心办坏事」。 ![]() ![]() 奶粉放入水中后,盖上奶嘴和瓶盖,下一个动作是什么?很多人下意识会拿在手里上下晃,就像喝果粒橙、椰肉椰汁,喝前“摇一摇”,充分混合,口感更好哦。 然而,冲奶粉请关闭“摇一摇”功能,每一个奶瓶都需要温柔对待。 大力摇晃奶瓶后产生过多气泡,马上给宝宝喝,会让他吞入过多空气,造成胀气,影响消化。 我们知道,宝宝吐奶、腹胀甚至肠绞痛,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宝宝在喂养过程中吞入过多空气,加之肠胃消化功能薄弱所致。因此喂完奶后要“拍嗝”。 ![]() 建议做法: 用平缓的动作来摇晃奶瓶,并观察奶粉的溶解情况,或是在其他已消毒过的大杯子里仔细观察,慢慢调匀,再倒入奶瓶。 ![]() ![]() 冲好的奶粉在没被吃过的情况下:常温存放应不超过 2 小时,夏季时间还要更短些; 如果放在冰箱存储,则不超过 24 小时。 如果冲好后被吃过了,但没吃多少: 在室温环境内盖紧瓶盖,等一会,看看宝宝会不会饿。如果一个小时后,宝宝还是不想喝奶,就应该倒掉。 细菌可以从宝宝嘴里转移到瓶子里,如果瓶子置于室温下长达一个小时以上,细菌会迅速繁殖。即使把瓶子放在冰箱里,细菌同样会繁殖。 为避免浪费,可以将奶分装为小瓶备用。 ![]() 即使是在冰箱里,依然不宜存放太久,所以最好在 24 小时内喝完。 最好是使用温奶器或把奶瓶浸入热水中解冻,而不要用微波炉加热。 因为微波炉加热的温度难以控制且奶会受热不均,存在“热点”,烫伤宝宝口腔。 |
|
来自: fatstudent > 《秘方与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