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上广的各阶层男女,为何都甘愿为“它”慷慨解囊、意乱情迷!?

 skysun000001 2018-09-06

最近行走在流行最前沿的小伙伴们一定都发现了,网红小姐姐们的战场已经从各大网红餐厅转战到了各种高逼格艺术展览,票圈里没几张照片定位在佩斯北京、798艺术区都不好意思扫别人的二维码。

但随着美术馆里的展览日趋多样,观众对于展览的期望与趣味也越来越高。而在展览中大量运用新媒体技术,也渐渐被证实是提高大众兴趣的hin有效方式,最近几年全球范围涌现出的不少展览都是这个“套路”。但想必看过新媒体展览的小伙伴都清楚,这类的大型展览票价都不低,但为何明明有更划算的艺术活动,大家仍愿为其慷慨解囊?

新媒体展览是关于体验本身的,正如尼采借用了古希腊的酒神狄俄尼索斯之名。张开你的五感六觉,让彼此互相交织渗透,所有的感官信息最终在大脑的神经元里被转译成为一种无法诉诸语言的体验,我们的头脑也许无法理解它讲述它,可是我们的身体却能结结实实地感受到它......

“体验”这个词语,说的原本就是调用我们身体所有的知觉去经历去感受。就像你听过一千个人形容过食物美味,你也只能停留头脑里想象,可是当你亲自品尝的时候,食材进入唇齿之间的时候,无需任何语言,刹那之间你就完全明白了。

我们可以分享各种知识信息,可是“体验”本身,却是除了亲身经历之外旁人无从取代的,就像《阿甘正传》里说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只有亲自去品尝它。这也许就是新媒体展览所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之一。

新媒体艺术展可不只是网红们的照相馆

通过调查人们舞蹈、阅读、 手术操作、做数学题等活动,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发现,许多人会由于全神贯注而暂时忘记自身的存在,不同程度感到时间的指针被拨快了,效率提高了,所谓“沉浸式体验”,指的就是这样一种不可思议的感受。

而艺术是用感官语言带来种种体验的载体,它的存在是为了培养人们对于生命的敏感,它是与我们身体的感知能力对话的过程。新媒体艺术带来了“觉”互相之间的自由,赋予了人们超越日常经验之外的感官体验,并牵引呼唤着我们内在的知觉力形成真正的互动。

它像极了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的隐喻:技术艺术化,艺术技术化。科学与艺术不可避免地最终相遇……

三年前曾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引发观展热潮的《雨屋》 ,营造的就是一种沉浸式体验,这场展览也是将新媒体展览进入大众视线的一个重要契机。

150平方米的空间里,雨水自天花板如银丝般流下。为了让观众更好的体验这件作品,《雨屋》 以 10 分钟一批、每批 20 人的方式迎接参观者的到来。许多观众为了这 10 分钟的沉浸式体验, 不惜等待几个小时的排队时间。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内心世界,通过聚光灯下的雨丝折射出来。

《雨屋》是艺术团体兰登国际的装置作品。兰登国际创立于 2005 年,两位创始人弗洛里安·奥 特克拉斯和翰尼斯·科柯都是德国人,其作品往往使用科技作为艺术创作的语言,以参与及互动的方式引发观众对人类行为和自然现象的思考。

但对于《雨屋》在全球引发线上线下掀起的狂热、不同寻常的参与,也引发某些专业人士的质疑。《纽约时报》有评论称,“尽管雨屋设计巧妙,也很有趣,但它似乎只能算是巧妙的消遣。”也有艺术评论家指出,浸入式艺术越来越流行,不过是很多人为了在里面自拍,甘愿在高温天气里受罪而已......

话虽如此,但高科技的艺术作品加上狂热的观展体验、扑面而来的外界质疑,却共同构成了这个堪称奇观的艺术事件。

另一个为人熟知的沉浸式展览,是日本新媒体艺术团体 Team lab 去年在佩斯北京画廊举办的中国首展《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这也是其全球巡展的一个重要部分。成立于 2001 年的日本 科技艺术团体——Team lab,团队成员近 400 人,包括艺术家、计算机工程师、建筑师、CG 动画 师、应用设计师甚至数学家等。他们利用新媒体技术与观者产生互动,形成极具想象力的浸入式 观展体验。

在 Teamlab 的标志性作品“花与人的共生永存”系列中,实时运算的技术让一年四季的鲜花得以呈现,而虚拟的花海会根据观看者的互动行为不断随之绽放或凋谢。观众在屏幕上看到的每一朵花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它们一旦凋谢就不会重生。

对于这样的视觉奇观,《纽约时报》评价道“Team lab 的作品像是多声道管弦乐曲,将光线、 声音、视频、数字序列和虚拟现实等共同融入一个科技化的梦幻仙境之中,并致力于让技术进入艺术的范畴。 ”Team lab 创始人猪子寿之却并不认为科技是自己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

他曾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我们感兴趣的是通过对于数字技术的运用,艺术将如何得以被拓宽。通过将科技与艺术相连接,我们也许可以让人们的生存变得更加积极,数字化的概念本身就是去拓展人类的表达。”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花朵、水流等自然之物一直是 Teamlab 作品中的核心意象。

在他们令人目眩的科技景观背后,始终隐藏着对于人类生存的提问,而他们的艺术作品正在试图让城市中的人们重新感受到自然界中生命的活力,并激发人们去感悟自身与世界的关系。

往近了来说,最近,在后山艺术空间举办的“酒神精神的复兴” 新媒体艺术展让我印象很深。展览中五位艺术家分别从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结合轩尼诗干邑的味觉一起,抵达人们内心深处的知觉,从酒开始说起,讲述了一个有关于这个时代酒神精神回归与复兴的故事。他们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出发,用新媒体这门结合了技术与艺术的语言,带领大家穿越这个旅程。

正如在消费升级的今天,日神原则的理性逐渐升级成为酒神精神式的场景体验,我们不再满足于理解物理层面上的功能材质,而是更希望能够直观体验到它所赋予我们的感受。一场艺术展览也如同是一段旅程,邀请你来到现场,在这个场域之中,一同穿越种种感官语言所交织的幻境,去触摸到真实的情绪体验,感受到它脉搏的振动频率。

艺展热衷的沉浸式体验只是巧妙的消遣?

目前,虚拟现实艺术已经不再是极客程序员的保留项目。在西方,包括保罗·麦卡锡、奥拉 维尔·埃利亚松、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和杰夫·昆斯在内的艺术家们正着手利用科学技术进行创作;

在中国,各种“新媒体艺术展”日益增多,艺术家运用新媒体技术不断拓展创作的边界。这种媒介带来的最大变化,莫过于艺术家已不再是单一的创意来源。他们现在是多方参与的大型系统中的一部分。

随着计算机的使用,艺术行业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广泛。尽管沉浸式艺术凭借其强调多重感官体验的特点,赢得了热捧与关注,但随之而来的争议不在少数,尤其集中在其精神内涵方面。

借助炫目的声光电效果,这些“网红展”吸引了大量参观者。与此同时,不菲的票价和部分展览制作的粗糙,受到一些观众诟病。在许多策展人看来,“沉浸式”展览这一说法本身就有很大问题,是随着新媒体艺术发展而兴起的一个不太高明的商业概念,仿佛让观众被声光电包围就实现了“沉浸”。

对于艺术世界来说,大多数数字艺术似乎过于迷恋技术,而对创作概念模糊不清,其艺术价值的内核有待探讨。而美术馆为了吸引观众,一味打造“沉浸式体验”,展出只吸引眼球但缺乏深度的作品,也会导致美术馆的“游乐化”现象。这些都是沉浸式展览热潮之下需要关注与反思的。

文/孙一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