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米为何尚未伟大?

 文明世界拼图 2018-09-06

  当年的8月12日这天,联想集团和金山软件公司共同对外宣布了一条消息:联想将以9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金山30%的股权。对于当时正面临着生死压力的金山而言,这无疑是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这意味着金山这家公司可以继续活下去。

  同样面临着转折的还有雷军。因为就在联想注资后,身心疲惫的金山创始人求伯君决定把总经理的位子让给雷军。

  这是雷军第一次担当如此重要的领导重任,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正是他多年来孜孜以求的一次机遇。成为总经理意味着雷军将成为一家重要公司的战略制定者,但与此同时,他也需要完成投资人联想给出的业绩指标,否则一年之后,他将被联想委派的自己人替代。

  这一年,雷军还不满29岁。虽然此时的他已经开上了让周鸿祎嫉妒的桑塔纳,但从企业家的角度来说,他还只是一个无名之辈。

  20年后的夏天,当雷军带着他的小米公司第二次到港交所敲钟时,其身家早已非柳传志这样的前辈所能及。时过境迁,如今的小米已经非当年的金山可比,而雷军也不再是当年的雷军了,他早已是中国人民的雷布斯。

  小米即雷军

  我们的这篇文章要说的小米,但正如我们要说苹果就必须先说乔布斯(起码是乔布斯活着的时候如此),我们若想要对小米的现在和未来点评一二,就不得不先从雷军说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雷军不完全是小米,但小米主要是雷军。雷军就是小米的基因。

  截止目前,雷军的职业生涯最主要的其实是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他在金山的打拼,第二部分则是他在小米的奋斗,中间穿插的,则是他作为一名天使投资人的短暂峥嵘岁月。

  金山不是雷军的亲儿子,但无疑是他付出最多的地方。在金山,雷军从程序员做起,一路从项目经理到地区负责人,最后一直到成为这家企业的总裁和董事长,他真可谓把青春献给了这里。

  从资本层面来讲,他在金山的经历并不算成功,毕竟当年金山历尽千辛万苦上市的时候,其市值也不过是现在小米的一个零头。而更为让他苦恼的是,在软件业的摸爬滚打不但没有换来市场的丰厚回报,更让他丧失了互联网的第一波红利。当张朝阳,周鸿祎等那一波同时接触互联网的人早已功成名就之时,他仍还在带着自己的队伍在一个近乎传统的行业中苦苦挣扎。

  但也许正是这高昂的机会成本,造就了今天我们认识的雷军和小米。2007年,成立了19年的金山终于上市,在这家公司耕耘了近16年的雷军也决定功成身退,去寻找自己的下一片天地。此时的雷军开始相信另外一套叫做风口的理论——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上天。用投资术语来说,如果说之前的雷军是一个价值投资者,此时的他已经变成了一个追逐动量的趋势派。雷军把自己的投资公司叫做顺为,但这还不够,他还要自己做孙悟空,踩上迎风起舞的筋斗云,而这片云正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小米。

  思想变化是小米最终出现的根本推动力,但时机的恰到好处,或许才是小米横空出世核心原因。在2007年苹果发布第一只iPhone之后,雷军突然认识到新手机的革命时代正式到来了,而当2008年安卓系统发布之后,包括华为在内的企业都开始看到一个巨大的移动互联网机会已经开始摆在面前,不少中国企业甚至已经走在了前面,例如雷军当时经常夸赞的魅族。

  机会摆在面前,但并不是所有的大象都可以迅速的转身。诺基亚这种传统的手机厂商自不必说,即便是其他互联网公司都认识到了移动端的机遇,却也碍于经验而无从下手(在某种程度上,当年跨界造手机的难度无异于现在的新能源汽车),更何况他们还正在认真享受着PC互联网的最高潮。

  但此时的雷军恰好处在一个空隙之间,错过互联网的他,离开软件业的他,一方面毫无牵挂,一方面壮志未酬,他和他的朋友们,迎来了最好的一次机会。

  互联网思维的蛋

  对中小企业家培训有所了解的人大概知道,中国这帮四五十岁的成功一代最喜欢听三个中国企业的故事:华为,阿里以及小米。关于华为,大家最喜欢听的是他们的战略和管理,关于阿里,大家关注的是其如何扩展市场,至于小米,人们最喜欢的是听它的互联网思维。

  据说互联网思维这个词最早是李彦宏发明的,但毫无疑问我们现在已经把互联网思维等同于雷军的互联网七字诀,也就是“专注、极致、口碑、快”。这听起来当然有点神奇,按说要讲互联网,马化腾和李彦宏都比雷军要资深,但现实却是,大概只有雷军的互联网思维,才是线下企业家们能听得懂的,也好像是可以学得会的。雷军的互联网思想,丝毫不触及互联网的技术驱动特性,反而更像是一种普世商业模式总结(仔细想一想,历史上哪个成功的企业不具备这七个字特征呢),但这却让对互联网一窍不通、近乎绝望的实体企业家们仿佛发现新大陆(14.26 +1.49%,诊股)一样欣喜若狂。

  当然,这背后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小米变成了一个互联网思维的成功样板。

  关于小米的成功经历我们在这里无需展开。实际上,在2011年第一代小米横空出世的时候,我们这些互联网从业者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小米会取得这样的成就。小米手机得到了一众粉丝的狂热追捧,但其受追捧程度似乎并没有高过苹果。对于小米的粉丝而言,小米的手机是一种从未有过的亲切感,然而对于非粉丝而言,小米似乎不过是山寨机的一种进化,甚至是对苹果的一种拙劣模仿——当时用小米的多数会被认为是“屌丝”,而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这其实就是一部分人群的手机消费升级。

  但正如每次苹果的发布都会引发无数的口水,争论都是一个产品得到关注甚至认可的象征,而这种争论同时又会引发更多的关注。踩对节奏的小米占尽了天时地利: 2011年底,小米的第一次售卖大获成功,30万部手机五分钟内销售一空。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前夜,要实现手机消费升级的人群实在是太庞大了。

  小米手机的出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简单,但雷军当时的正确抉择无疑给了后世创业者做出了极好的示范:找到最合适的人,拿到大笔的钱,然后大张旗鼓的做口碑,加油干。这场踏准风口的战斗给我们留下了众多值得回忆的词汇:爆品,饥饿营销,自媒体,以及后来成为畅销书书名的“参与感”。

  2014年出版的《参与感》作者是小米的联合创始人黎万强,但显然这本书是对雷军和小米思想的最核心总结。如果我们想要知道小米这家公司为什么能够在短时间内横空出世,那么这本书的解释可以说最具权威性。但这本书值得看的原因还有另外一个:它暴露了雷军的互联网思维其实并不是横空出世的思想,而是他在金山苦战十余年的经验结晶。小米这家公司,一方面是对金山的反叛,另外一方面,又是对金山的一种继承。

  就在这本书横扫各大书店排行榜的榜首之时,小米也开始站上了第一个巅峰。在这一年,小米手机的销量突破6000万台,位居中国智能手机榜首。与此同时,小米开始进军印度和印尼,着实布局海外市场。同样也是在这一年,小米投资了爱奇艺,着手在内容上发力。

  但市场上没有永恒的成功法则。等到进入2016年,当小米的制胜之道开始为全中国各类公司膜拜的时候,小米发现,这些经典法则对于自己却不灵了:在这一年,小米手机的销量遭遇到了滑铁卢,同比大幅下滑了36%。而更为可气的是,天天靠打广告,赞助电视综艺节目搞营销、看起来毫无“互联网思维”的OPPO竟然成了当年的销量第一名。

  当年对小米的各种争论言犹在耳。长久的供应链问题遭到了一致的抱怨,而或许是因此,雷军不得不在上半年亲自出面,主抓这一问题。但这似乎并没有马上扭转小米的颓势。华为和OPPO、VIVO的崛起看起来无法阻止,高性价比再也不是小米的专利,而最关键的是,好像以前那些疯狂的网上粉丝也变得冷淡了。

  2016年的这场失利象征意义重大。竞争在变得激烈,移动互联网的风口甚至开始减弱;线上的红利逐渐消失,线下变得再次重要起来。小米变换了节奏,开始在线下铺天盖地打广告了。

  但即便如此,雷军或许已经开始意识到,要想在手机这一个单品上恢复昔日荣耀,虽然不是不可能,但的确不会像以前那么容易了。

  小米寻找新风口

  无论过去的小米曾经多么辉煌无敌,现实的情况是这家值得尊敬的公司正面临着众多的新挑战。

  手机仍然是这家公司的最核心产品,这一点看起来在短期内是不会有所改变,毕竟手机现在仍然是每个人的信息和娱乐中心,也是未来的第一智能入口。

  小米的国内手机业务仍在增长,但海外市场的开拓显然也至关重要。海外的不少国家仍处于手机消费的红利期,而幸运的是小米在过去几年就开始布局海外,但另外一方面,它也要面临同样的激烈竞争。除此之外,手机业务也和从前一样,带不来多少高额利润。

  在人口红利消失殆尽之时,技术红利或许是雷军最大的期望。在所有的前沿趋势当中,人工智能显然具有重要的位置。尽管从技术本身来说,小米在人工智能方面并没有什么优势,但好处是小米是一家善于应用现有技术的企业,多年来制作极致产品的思维方式,的确能使得他们制造出更具吸引力的创新产品,而这其中的明星,目前当然要属人工智能助理小爱同学。

  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发展,建设好小米的IoT生态,那么我们也许可以看到一个真正具有伟大基因的小米。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这方面还无法做出任何更为明晰的判断。人工智能的技术是否会遇到瓶颈,应用是否会遇到限制,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仍在于小米能否更好的制造新的产品。

  小米已经可以生产很好的电视机,空气净化器或者净水器,目前也在向空调等更为复杂的家电进军。这不能不说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毕竟大型白色家电的壁垒更高,如果成功突破,小米则可以进入一个新的高度。但同样的是这一类型的产品需要更为复杂的供应链甚至技术,且是小米并不是完全掌握的领域。此外,产品的多元化让小米看起来像是一个新的三星或者LG,与后者相比小米当然更懂互联网,但也缺乏真正的核心技术与利润源泉。

  就像很多互联网领袖纠结于社交或者搜索,如今的雷军仍然怀抱着一个互联网的情怀。正如他自己所强调的,“小米不是单纯的硬件公司,而是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但直到目前为止,互联网业务尚且达不到让他自己满意的地步,更不用说外部的苛刻眼光。但即便是从公司估值的角度来说,小米也必须要把互联网业务做得更好。手机的基础和IoT的发展会为互联网业务的开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但从本质上而言,做了软件又做硬件的雷军以及充斥着他基因的小米,其实一直还没在这条道路上找到方向。

  这个世界在任何时候都会有风吹过,但目前来看,当下的风都是低速的风,而不是雷军眼里的台风。对于一个善于在大风中冲浪的选手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好事情。但小米的好处是已经解决了上市的问题,因此它有更好的耐力去等风再起。

  但其实对于现在的小米来说,或许最重要的早已不再是风,而是一场极度认真的总结,一场对未来战略的更详细讨论,甚至不排除进行一轮新的内部革命。小米经过了乘风破浪的八年,然而回头望去,即便我们认为它值得尊敬,但于环球与历史之中,小米却仍还没有显露出伟大的样子。

  我们当然希望未来的小米会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只是不知道拿到了99亿元奖励,年近50的雷总,是否还会和20年前的那个刚上任的总经理一样充满斗志?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