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级教师说| 赵福楼:在一节课里能够看到什么

 不器漟 2018-09-07

作者简介:赵福楼,天津市中小学教研室副主任,正高级教师,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入库专家。

当前在教研活动中,无论是大范围的公开化的教学研讨活动,还是基于校本的教研,听评课是最为常见的形式。这就是说,我们通常以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研究方式,以此进行教学诊断,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在一节课里,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

课堂观察,是对于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态度行为和教学现象的观察。这种观察从课堂教学活动的微观开始,产生的判断则是全方位的多层面的。具体而言,包括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的渗透与体现、教师态度与行为的合理性判断、学生表现与基本学习状态和质量的判断、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合理解构和落实、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学设计与流程的合理性与效益、课堂学习的延展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预见,等等。

一、关注教学理念和思想深刻如何影响着师生行为

一切行为都是思想和理念的外化。我们总是在课堂观察中,察觉到教师和学生表现背后,其价值判断与思想驱动。举例子来说。现在因为重视现代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很多公开课上有精美课件的展示,音视频与幻灯片俱全。教师客观需要守护在播放器周边,随时根据所需来转换播放。于是,我们便观察到,这个老师离不开讲台,他无法走近学生。他的一节课的关注点,都在大屏幕上而忽视学生的具体反应。这个表现背后具有一个关于价值观判断的问题:是课件重要,还是学生重要?教学的最核心关注无疑是学生,教学最终表现为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关注课件,忽视学生,这就让教学产生价值观偏移。再有,公开课上,有的老师非常重视课堂的可观赏性,对于学生的互动和课堂的活跃非常重视,所以他们会用各种办法和占用很多时间进行学生动员,要他们大声的,不断重复与保证要与老师配合。这种行为背后,暗藏着教师的心理,他希望课堂出彩。他以为学生配合自己,让课堂活跃就是教学的成功。显然,这也背离了教学的本质。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学生主动性的最大程度被开发,学生以最为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有时课堂或许很沉寂,学生陷入思考之中,他们有疑惑有问题,这种时候的应对反而更能体现教师教学的智慧与能力。这样的例子很多。再有,一些老师通常在呈现例题之后,告诉学生这道题很有代表性,是某某年某某地的中考试题高考试题,言外之意是,这是应考的必备题目。这个时候,教师传播的基本价值观就是,考试的价值至高无上,学习是服务于考试的。例如,某地高中某校,吃饭时取消座位,要求站着用餐。其解释是节省用餐时间,从而投入到学习中。他们算过时间成本,作者用餐需要二十分钟,站着用餐只要十分钟。这就意味着,只要改变用餐方式,一餐里学生就可以节省下宝贵的十分钟用于学习。这么看问题固然有合理性。可是,当一个学生一天里的每一个适度松弛的时间,就这么一分一秒被剥夺,全部用于所谓学习的时候,这是否就是最有利的最好的教育环境呢?学生喜欢而且是否可以在这个环境里得到健康发展吗?或许答案是相反的。我们承认,一些地方和学校,一些教育行为未必是科学的,未必符合教育规律,也是偏离正确教育价值的。

二、关注教师在课堂中教学主导性作用的发挥

在课堂教学中离不开老师,老师的作用是主导性的。对于这一点我们普遍接受。教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规范行为,有效引导学生学习呢?这里面是有学问的。所以,在课堂观察中,我们需要把教师表现纳入观察范围。这就包括:举手投足、言行态度、教学组织等。一些微观的细节化的教学处理,都值得研究。还是举例子吧。有的老师提问后,说谁给我回答、谁给老师回答。你想啊——一个人站着,居高临下,对坐着的学生说,谁给我回答——这个状态是问询吗?是征询意见吗?这显然带有命令的色彩,对于学生具有威压的特点。这一句话里,看得出教师所构建的课堂不是民主的,不是师生平等的,而具有威权性,这种教学更近似于教师在指挥学生学习。有一次,我听赛课。很多老师在课前都在动员学生大声表态,要积极回答问题。而一位老师则告诉孩子,轻声说,老师听得到。你们很小,要保护好嗓子,不要大声喊。这几句话让我感动不已。在这个教师的心目中,教育的本质是用爱心呵护每一个孩子,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成长。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老师上课,走下讲台,路线是固定的,而他的停靠点也是固定的,他总是出现在某个同学身边。学生就作出基本判断,这个老是格外关注某一个同学。或者他总是提问某个同学,这也看出他的偏重或偏爱。这都是细节,其实在学生观察中他们会相应产生心理反应。

三、关注学生课堂表现与学习效果

学生参与课堂,而且就学习而言,他们又是主体。他们应该以什么态度进入课堂,在课堂中又是如何表现的,直接反应出教学产生的效果。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反应的差异性。一个老师总是面对学生,在他眼里看到的学生无差异无变化,这就是没有经验的老师。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应,而且作出合理的调控。有一个给我印象很深的例子。某校举办公开课,我观察到某学生从一上课就趴在桌子上,他是脱离课堂的。可是这一节课,老师视若无见,他没有作出任何反应。因为他的关注点都在如何推进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上。他眼里没有学生,他缺乏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关注。这个细节对于教师是一个考验。无疑,这个教师所上的这节课是失败的,无论他制造出多么精彩的课堂,这个细节的表现,对于学生的失察是失败的。教师教学一定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我们观察课堂也要关注学生,察觉出学生的差异,以及他们的需求;再看看针对这个需求,教师是如何应对的。有的老师在公开课中制造效果,有问有答,答问都很顺畅和精彩。这种高度顺畅性反而显示出,这个课堂存在的不正常,是预演过的课堂。有的老师把课堂中师生表现做了预设和排演,这本身就背离了真实课堂的教学原则。而且,没有学习障碍的课堂,教师无需发挥作用,这样的课还要教吗?在教学观察中,我看这是失分的课堂。

四、关注如何用教材教和构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我们确定一节课的知识与能力,围绕学生学业发展,设计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这都离不开课程标准和所用教材。用教材教和教教材这本身不同。用教材教是一种更好体现教师教学灵动性的教学模型。而这个灵动性则需要恪守基本规范和标准,这就是课程标准。现实教学中,某些教师的内容预设是没有课标意识没有教材意识的。举例子。有的学生在考试中采用文言文形式来写作文,舆论鼓吹,还给高分。其实,我们应该清楚在语文学习中,文言文的学习标准是如何的,我们的学科教学价值导向是什么?引导学生学习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侧重点在现代汉语。文言文学习的定位比较明晰,有基本阅读能力,文章比较浅显,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可见,学习重点在阅读,对于写作并没有提出要求。这就是课程标准预设的,是国家标准。教师不能以个人爱好,强制学生并且做教学的普及性推广。作为学生差异化发展,特长化发展,文言文教育的重视可以提高标准。这可以另外论之。课程标准提供了学习水平的基本线,是学习水平的标准线。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业发展中可以追求高位发展。这无疑需要在落实课程标准的时候,针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提供适宜的服务。如何构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在未来很长时间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五、关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教学手段的使用

教材固化而且无法完全规定如何学和如何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然需要补充教学资源,还要合理使用教学手段。当前,信息化发展非常迅猛,在“互联网+”的格局下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基于网络的资源使用变得普及。如此看待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教学手段的使用,很多时候直接影响到教学模式和学习环境。要看到,一些创新性课堂,以及把基于网络的教学和混合式学习,以及慕课、微课等应用到教学中。所以,在课堂观察中也要注意到这个方面的变化,判断其应用价值和效果。应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很多教学问题,也产生了新问题。举个例子。现在视频材料用的很多,在语文课堂主要用在营造审美环境,所谓导入情境。可是影音等应用过多则产生负面性,尤其会冲淡语文课程纸面阅读和文字阅读的基本效果。不读书,沉迷于网络,这也是当前语文教育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六、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学习氛围的营造

随着教学改革越来越关注到学生个性化需要的满足,于是课堂的学生规模在缩小,小班额教学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了这个基础条件,很多教师布局也在发生改变。学生座位的摆放形式发生变化,小组合作的布局也形成了;有一些专业教室和特色课程教师也建立起来。还有很多方面的布局改变。这种变化都是为了通过教室环境的改变,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营造学习氛围。

这个方面的变革也会引发我们的思考。如何让课堂环境可以发挥育人作用,如何通过课堂虚拟环境的改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我注意到一些课堂,学生按照小组围坐在一起。可是老师一节课都在讲课,学生中相当多的人无法与老师面对,他们的注意力是分散,教师也无法注意到学生的反应。这种情况下的讲授与学生的座位排列之间就存在着不对应的问题。我们不是反对讲授,可是在这个环境下的讲授一定是缺乏效果的。

七、关注教学设计与流程的合理性与效益、

我们强调教学生成,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自主发展空间,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要教学预设。传统意义的教学预设,比较固化。固化内容,固化流程,固化方法,固化思维。这种状况,也就是教学的模式化,给教学改革带来了很多负面作用。可是,一味强调生成性,忽视预设,这也会造成教学的盲目性。

我们在课堂观察中,要注意观察教师预设与生产之间是如何转换的,这种转换是否顺畅,是否产生了积极效果。课堂教学是多主体参与的,学习会产生分化,这就让教学无法全完预设。教学要根据需求做出调整。这种调整是否及时是否合理,这就需要研究。很多老师以为教学预设只要给出学习任务和问题就行了。教师抛出问题或出示任务后,余下的时间就是学生探究和回答了。因为没有预设学生反应情况,所以在之后教师处于被动局面,在应对上缺乏合理性。我问老师,你提出问题来,先请你做一下回答。他说,自己没有没有想过,以为有问题,学生就能解决,问题的答案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显然把解决问题全完交给课堂生成了。这种教学设计思想和教学实践一定是不合理的。

八、关注课堂学习的延展和学生未来发展

课堂学习的时空是有限的,它在整个学生发展和学科课程学习链条上是一个定点。我们需要从一节课辐射开去,考虑学生在整体学习中如何规划,以及这一节课之后,如何进行知识累积和能力转化。一节课,对于学生全程全人发展的作用如何,我们如果进行发展洞悉,其实也是可预见的。这也是课堂观察的必要部分。尤其,在课堂设计中,关于课后练习和作业,以及课前预习的设计,这些都与课堂教学有直接关联。我们在课堂观察中,还要建立全程学习的理念,试图从一节课的定点思考,如何让一节课的效益辐射更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