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如何正确评价孩子

 木香草堂 2018-09-07

一、“听话”不能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

教育实例:
       1.《知心姐姐》杂志开展的“父母与孩子沟通现状”调查显示:目前绝大多数家长在回答“您最满意自己孩子哪一点”时,都强调了孩子爱学习、诚实守信、勤快和听话。只有为数很少的家长欣赏孩子独立、具有创新和合作精神。
       2.“这段时间特别烦,我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小琴的妈妈说。“以前我觉得孩子在家里既懂事又听话,父母叫怎么做,她就怎么做。可渐渐地,孩子长大了,有些事总是不愿意告诉我们,稍微遇到些鸡毛蒜皮的事,总是问我怎么办?我真不知这孩子现在怎么了……”小玲的妈妈也跟着抱怨。

       教育反思:
       受几千年传统观念的影响,现在的父母对自己心目中的“好孩子”标准还没有一个新的认识,仍然以过去的标准判定孩子。其实,“听话”不等于是“好孩子”,也无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教育策略:
       1.家长应认识到传统观念中的“好孩子”,与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之间的距离。现代社会,如果一个“好孩子”的标准只是局限于“听话”,孩子长大成人步入社会之后,有些方面可能成为他们发展的桎梏。父母过分强调孩子要“听话”,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是十分不利的。
       2.更新家教观念,树立新型家教观。明确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按照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独立自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等标准,培养教育孩子,而不能仅仅要求孩子“听话”。
       3.根据社会所需的人才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着手培养。如有条件的家庭可让孩子单独入睡;选购一些适合自己孩子年龄段的操作性强、可变性多的玩具,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让孩子看图编不同的故事情节;鼓励孩子多问些“为什么”;引导孩子和周围的同伴友好相处。多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鼓励孩子逐步形成独立、自主、勇敢、创新等良好品质。

       教育小贴士:
       父母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创造性的语句,与孩子对话,让自己和孩子跳出习惯的想法,多些开放的思考空间。下列创意游戏不妨试一试:
       假如——假如小偷来了怎么办?假如乒乓球是白色、红色、蓝色会怎样?
       列举——杯子除了喝水以外,还有什么用途?肥皂一定得拿来洗澡吗?
       比较——比较橘子和苹果有什么不同?
       联想——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什么?
       替代——郊游烤肉没带烤肉架,可以用什么东西替代?
       6W——常常利用各种生活中的情境,问孩子为什么(why)?   在哪儿(where)?什么时候(when)?谁(who)?怎么样(how)?是什么(what)?
       今天换我当主角!找一个大纸箱,把纸箱的盖子拿掉,并在箱子底部挖一个方形大洞,然后把这个大箱子放在两张椅子之间,挖洞处向外,就成了一个小小的舞台了。全家每个人轮流上场,表演者站在舞台后表演,其他人则在前面当观众。表演内容可以自由发挥,例如,用自制的手指木偶唱歌跳舞一番,或用现成的小玩偶自编自演一段故事。或者,换个方式,在方形大洞的边缘画上一排按钮,让舞台变成一架电视机;想象自己是电视中的主角,大家轮流播报新闻、演戏、说相声……真人演出,更加精彩!主角卖力表演,观众也别忘了鼓掌噢!
       废物利用,打造孩子的创意天堂!你的孩子喜欢涂涂画画吗? 不过,如果你认为做美工只能利用纸、笔、胶水、剪刀,那也是一种刻板的想法!要激发孩子的创造力,除了鼓励孩子自由发挥外,多提供各类素材原料,丰富孩子的创意基础,也是相当重要的。你可以将家里的某个角落布置成孩子专用的艺术创作角落,除了放置各种画笔、书纸外,也允许孩子在此收集各种弃置不要的“废物”,例如纸盒、丝带、瓶罐等。这些形状、颜色、材质各异的材料,或许看起来一文不值,却可以帮孩子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作品呢!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并无固定的方法和模式,只要父母能够给孩子多些发挥空间,那么即使是小小的游戏,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如何评价孩子的作品?

       教育实例:
       1.豆豆依照范画画好后,在动物旁边加了一团黑色,家长问:“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豆豆回答:“影子。”家长责备道:“谁叫你画的?范画上哪有影子?”豆豆呆呆地的点了点头,顺从地涂抹了影子。
       2.在看画展时,常常听到父母指责孩子说:“你怎么画得这么差,看看他画得多好!以后再不好好画,我就不来接你”。常受责备的孩子感到自卑和恐惧,不再喜欢画画。每次绘画时,总是边画边用手遮掩着自己的作品,或是迟迟不敢动笔,甚至拒绝画画。

       教育反思:
       幼儿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它是具体的、鲜活的。由于家长不了解孩子的身心特征,强求孩子“照葫芦画瓢”,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折断了孩子想象的翅膀,泯灭了孩子创造与表现美的欲望。实例中豆豆家长的无理指责,就错过了一次赏识孩子创造性表现的机会。  
       因遗传、环境、教育的不同,使孩子之间个体差异客观存在。家长往往忽略个体差异,过于看重技能技巧,盲目横向攀比,致使孩子自卑而畏缩。

       教育策略:
       1.尊重个体差异,维护孩子的自尊,是正确评价孩子作品的前提。不管孩子的作品多糟糕,都必须以孩子的视角去理解、接受与赞赏,并倾听孩子赋予作品中的心声。用“写实的、创造的、审美的”观点去分析孩子的作品,轻松、愉悦地赏识孩子的作品,激发孩子勇于尝试、乐于探索。
       2.评价孩子的作品以造型优美、构图饱满、色彩丰富为佳,但不是主要评价的尺度。最重要的是孩子在完成作品过程中,是否善于使用相关材料与工具,大胆而专注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或周围生活,并乐在其中。
       3.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评价和评价同伴的作品。鼓励孩子找出自己(或同伴)作品中最满意的部分,说说设计的方法与表现的内容,再启发孩子找出作品中不太满意的部分,说说如何完善会更好,家长巧妙地参与评价,适当地提出一些孩子乐于接受的好建议。

       教育小贴士:
       在评价孩子作品的过程中,尽量多使用肢体语言给于鼓励,例如,翘起拇指、拥抱、亲吻,赏识的目光与笑容等。 

       三、好动不是孩子的错

教育实例:
       汪志远在上幼儿园时总是坐不住,一会儿腿架在前面小朋友的椅子上,一会儿摸摸旁边小朋友的头发,经常会有小朋友告他的状,甚至有的小朋友不愿和他玩。汪志远的爸爸、妈妈都反映在家也是好动,几乎没有一刻手是停的,玩具扔的满地都是,连身上的衣服、纽扣、装饰物等,都是他手上的“玩具”,但他在画画和玩电脑游戏时,却能坚持很长时间。

       教育反思: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的意志力、自制力较差,情感和注意力容易受外界情景和周围人的情绪影响。
       现在的孩子父母较忙,经常是孩子一个人在家玩,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孩子的注意力是短暂的,因此,不停地更换玩具和游戏内容,形成了他们好动的性格。

       教育策略:
       1.多给孩子安排他感兴趣的活动。如他喜欢画画,就多给他提供画画的机会,然后再慢慢引导对其他事情的兴趣,如听故事、看图书、搭积木等。当孩子稍有进步,及时表扬。
       2.互换角色,学会体验,让孩子扮演老师、爸爸或妈妈,老师扮演好动的孩子,使孩子感受到好动会影响到其他人,会让其他的孩子不愿和你做朋友,会让大人不喜欢你。同时,也能培养孩子的表演能力和交往能力。
       3.给孩子一定的户外自由活动时间。多让好动的孩子和相对较安静的孩子在一起玩,并适时表扬较安静的孩子,以感染好动的孩子。尽量避免将两个好动的孩子长时间放在一起。
       4.家长创设条件,合理地安排孩子的活动,做到动静交替,逐渐养成习惯,让孩子有动有静。每天应挤出时间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给他讲故事,陪他看动画片,结合儿童文学作品告诉他做事要专心。请一些比较安静的孩子到家里来做客,和孩子讨论怎样招待客人,怎样做小主人。

       教育小贴士(亲子游戏):
       游戏名称:木头人
       游戏目标: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游戏玩法:父母和孩子一起说:“一二三,看谁是个木头人,不许讲话不许笑。”然后随意做一个动作,保持一定的时间,谁时间保持的长为胜者。(游戏时家长应适当控制时间,开始时动作保持的时间可短一些,以后适当延长,还可准备一些小奖品,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

       四、鼓励孩子参与评价

教育实例:
       慧慧每次画完画或做完一件事,家长都要问:“你画的是什么?你觉得自己这张画好在什么地方?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孩子每次都能充满自信地说:“我画的是……”

       教育反思:
       对于孩子的作品和行为给予评价,是家长重视教育的表现,但是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家长一味对孩子进行权威的评价。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会选择、不会判断,更不会评价,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丧失了让孩子自己学习、评价的机会。

       教育策略:
       家长在重视教育的同时,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家庭教育是学校(幼儿园)教育无法代替的。
       1.对于孩子的作品和行为,家长应本着循循善诱的原则,鼓励孩子参与评价。让孩子自己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家长给予恰当的引导。
       2.家长平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评价别人的作品和行为的能力。如与孩子共同欣赏名画;讨论在放学路上看到的一些事件及人的行为等,由此培养孩子良好的鉴别能力、正确的是非观及责任意识。
       3.当孩子之间的判断不一致时,家长不要马上介入做裁判,给孩子一点思辩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尝试解决。

       教育小贴士:
       家长应关注孩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评价,尽力让孩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以促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五、认真对待孩子的个人要求

       教育实例:
       中国的孩子总是能对家长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家长常常是有求必应,但是时间久了,家长发现孩子越来越难以满足,一些过分的要求,常常让家长气急败坏的责骂他们,但大都无济于事。孩子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自立能力逐渐降低。
       在美国,从3岁左右开始,孩子就常常被当作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孩子若提出什么要求,父母通常先问:为什么?在听取孩子的回答后,给予适当的指点,再让孩子去做。

       教育反思:
       美国的父母一般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心。所谓自立心,不仅指不依赖父母,还意味着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自己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父母只是提醒孩子,在按自己的想法前进的时候,不要有损于他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对待孩子的个人要求问题。

       教育策略:
       1.教会孩子如何提要求和解决问题。当孩子遇到难题时,家长可以按下面的方法步骤,教会他解决问题的技巧:发现问题;让孩子说一说他希望达成的结果;和他进行沟通,帮他设计出能够达到目标的过程;让他自己想,在这个过程中,哪些部分他能够自己完成,哪些部分需要别人的帮助、需要谁的帮助;当家长认为他确实需要帮助时,才伸出“援助之手”,或者鼓励他用合适的方式向相关人员提出请求。孩子通过这些方法步骤解决一些问题时,就会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树立起信心,并能产生下次自己解决难题的勇气。
       2.认真考虑孩子的合理要求。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会经常向父母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对有利于孩子增长知识、培养兴趣爱好、锻炼身体方面的正当要求,家长应积极支持,尽量予以满足。有些合理要求即使经济等条件不具备,暂时不能满足,也应耐心说明道理,不要断然拒绝,以免伤了孩子的积极性。有的家长只重视满足孩子在学习上购买图书、添置文具的要求,而对课外活动的一些要求,因怕影响孩子学习而不支持,甚至反对,这是一种狭隘的观念,不利于孩子成长。正如英国谚语所说:“只是学习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
       3.正确对待孩子提出的某些使家长不放心的要求。例如,大一点的孩子,提出结伴去郊外旅游,或在他人的带领下去学游泳等等,家长出于安全考虑,可能会断然拒绝,而使孩子的情绪受挫。正确的态度是,应借此机会让孩子锻炼一下,积极帮助孩子安排好活动,严密防范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如果一时做不到,就应讲明道理,耐心劝阻,这样,有利于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很大帮助。
       4.对待孩子提出的一些不合理要求,父母双方应配合一致,向孩子讲明道理,坚决拒绝,不能迁就,不能搞“下不为例”。因为迁就一次,就会为下一次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增加一分困难,失去一次纠正孩子任性缺点的机会。
       5.对待孩子提出的可满足可不满足的要求,家长不要轻易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样,既能防止孩子产生过强的物质欲望,加深满足程度,又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对待孩子的合理要求父母已答应,可是实际情况发生了变化(如要的东西市场一时买不到),许诺一时无法兑现,父母就要耐心地向孩子解释许诺无法兑现的原因,使孩子懂得父母是说话算数的,并不是“言而无信”。

       教育小贴士:
       父母对待孩子的要求,要把握住两点:既要“言而有信”,即许诺了的事情就要办到;又要“言而有分寸”,即不要随便应允孩子的要求。

http://zjlcj.blog.163.com/blog/static/8671322201222622633387/

 家长如何正确评价孩子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