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 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 三亚市民带女儿配镜 3家店验光竟验出3个光度 记者走访眼镜店 发现十个验光师八个没证 』 这也引发了网友们热议 ▽ ▽ 2015年,政府出于简政放权的考量,取消了包括验光师在内90多个职业的准入要求,也就是说,验光师可以不必持证上岗。这为一些商家松了绑,于是,出现以上这则新闻也不足为怪。
事实上,一名合格的验光师必须接受专业技能培训,而证书就是衡量技术标准的一把尺;除此以外,验光师还需要长期实践积累经验,并且怀揣着一颗负责任的心,才能为每位顾客做好验光服务。 ▽ 今天 我们就来聊聊 验光师的前世今生 ▼ ▼ 1859年William Bowman爵士在用眼底镜观察一个散光眼时,发现了很特别的带状眼反射光线。
1873年F. Cuignet第一个使用检影镜验光时,发现不同屈光不正的眼内的影不同,反射光的大小、亮度和移动速度也各不相同,他认为反光来自角膜,所以将该法命名为Keratoscopie(角膜镜)。 1878年 Mengin(F. Cuignet的学生)确定反射的实际光源来自视网膜,并发表论文并推广检影法。
1880年H. Parent从光学角度进行计算并能通过镜片精确测量屈光度数,开始了检影法验光。他使用的retinoscopie(skiascopy)沿用至今。 1903年A.Duan在对光眼检影中使用柱镜.
E. landolt提出远点理论来解释检影现象并将检影光源裝在检影镜内。 1920年Jackson Copeland对检影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在使用点状光检影练习时,不小将检影掉在地上,损坏的灯丝形成了条状反光.由此发明了带状光检影镜。(所谓不破不立,有时候打破东西是好事哦) 1927年申请专利并在美国广泛应用。
检影验光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客观验光的方法。它能够精确地反映出被检者的屈光状态。 虽然,电脑验光仪出现后,检影验光法逐渐淡出舞台,有些验光师甚至完全不懂检影的原理和操作。但在一些特殊的状态下,当电脑验光等客观验光方法无法査出被检者的客观屈光状态,我们仍可以通过检影验光的方法来获得一个客观的情况;或者当被检者存在一些眼病时,检影验光也能及时发现;又或者当被检者存在调节过度等状态时,检影验光也能帮助检查者及时发现其异常的调节状态,避免假性屈光成分的干扰。 ▌仪器演变图 在19世纪中叶,医生使用单个手持式镜片测试光学误差,一次一个地放在患者眼前,或者在试镜架中。当他或她检查患者时,在医生的膝盖上或在患者椅子附近,时常会出现数十或数百个存放镜片的木箱。 19世纪后期,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积极发明了许多机械验光仪,以加快将镜片戴带到患者眼前的过程。各种专利或非专利的验光仪在整个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之交出现,其中一些包含各种排列的旋转电动仪器,通常在其前面有发明人的名字。 大约在1910年,出现了现在综合验光仪的雏形,使用试镜架来测试双眼,试镜架位于患者的面部或支撑杆上,在试镜架的前部添加额外的测试装置,例如Maddox杆,旋转棱镜,试镜架的背面则放置不同度数的镜片。 电脑验光仪(Automated Refractometer)起源于美国,由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发明制作用于检查宇航员视力,1974年获美国最佳100项工业产品之一的称号,后改为民用。 ▼ 视力表是用于测量视力的图表。现今各国使用的类型各不相同。
由赫尔曼·斯内伦(Hermann Snellen)在1862年发明的,名为“Snellen chart”,它是由各种拉丁字母组成的,是最初版本的视力表(许多眼科医生和视力科学家现在使用的是改进后的Logmar图表) : 兰德特环行视力表,又常被叫做“C字表”。 Landolt C是大多数欧洲国家视力测量的标准视标。在亚州,日本就是用选用这个视力表;而“C字表”也是我国飞行员招收所采用的标准。 国际标准远视力表和我国徐氏设计的近视力表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普遍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是以E字为视标,其笔划宽度与间隔均为1分视视角,视标E的边宽为5分视角,缺口宽度为3分视角,视标排列共12行,视标的递增率为调合集数,视力为等差级数(0.1~1.0),以小数记录。 是我国缪天荣在1958年提出设计的,又称5分制对数视力表。 它主要解决了一个问题:能够准确地比较或统计视力的增减程度。
对数视力表和国际标准视力表的读数换算如下: L(对数视力表读数)=5 lgV(国际标准视力表读数) 当V=1.0时,L=5 0=5.0 当V=0.1时,L=5-1=4.0 幼儿判断空间方位的能力发育较晚,即使辨识出来,也很难表达清楚。因此,儿童视力表多采用图形和图画为视标: ▼ 据史料记载,中国从明代(公元1400年前后)就开始制作和使用眼镜,当时称为叆叇(读爱戴);但这时的眼镜均为成镜,验光配镜却是舶来品。 末代皇帝溥仪配镜的故事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清逊帝溥仪是由苏格兰人庄士敦作英文教师的。一次,庄士敦发现溥仪上课时看不清桌上的小钟,便提议请眼科医生给溥仪检查眼睛、配眼镜。
宫中人听说要给皇帝看眼病、配镜,像炸开锅一样议论纷纷。有的说皇上的眼睛怎么能让外国人看,有的说皇上戴眼镜有违清朝祖制。特别是宫中极有发言权的端康太妃反对得更厉害,声称“皇上戴眼镜是万万不可的”。
在庄士敦一再要求下,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和内务府才瞒着端康太妃,请洋医生给溥仪看眼病。
1921年11月8日,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霍华德博士和他的助手李景模博士来到紫禁城为溥仪检查眼睛。诊断结果是,溥仪患有严重的进行性近视,并患有其他视觉缺陷,必须马上配眼镜。 霍华德为溥仪开具了配眼镜的处方,最终溥仪配了两副眼镜。 ▌ 镜梁上刻有“14k”字样,并配有棕红色丝绒眼镜盒 清朝光绪末年,上海有一个叫高德的美国商人开设了一家高德洋行,经营验光配镜业务,他招收了一批有文化懂英文的中国工人,经过培训使他们掌握西方配镜技术。
几年后,这些中国工人脱离高德洋行自行集资另开一家眼镜店,这也使我国在验光配镜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废除了旧式店铺沿用已久的“对光牌”验光配镜,采用了主客观相结合的验光技术。
1994年,原劳动部门正式设定了眼镜验光员和定配工两个工种,之后便在全国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但在当时是自愿鉴定考试,国家没有强制持证上岗,这个鉴定也是当时唯一能够评估验光、定配技能水平的依据。 2000年国家又把眼镜验光员、定配工设定为验光配镜的职业准入,也就是说,如果想做验光配镜工作,必须持证上岗。
借着这股春风,全国各地出现了培养验光师的学校和专业;从业者专业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眼镜企业在验光设备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一些乡镇级的眼镜店甚至配备了全进口的验光配镜设备。
2015年,作为简政放权的重要举措,人社部决定对原劳动保障部《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劳动保障部令第6号)予以废止,包括眼镜验光员、眼镜定配工在内90个职业不再需要持证上岗。这并不意味着验光员和定配工的职业技能证书“失效了”,只是开眼镜店时不需要像以前一样必须持证到技术监督部门审核,从事验光工作也可以不具备验光师资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