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认识摩洛哥
是得知这个史上最难签证国家之一
在2016年免签了
浓浓的异国情调瞬间让人心生向往
▽
初识摩洛哥
我辗转26小时,横跨亚非,站在了非洲大陆最北端。
这片受上天眷顾的土地是个让人牵挂的国度,风尘滚滚的撒哈拉沙漠,三毛前世的淡淡乡愁,电影里走出来的卡萨布兰卡,地中海边的童话世界。
这一切的一切都等着我去探索。
摩洛哥很难用一句话或几个词形容。“身在非洲,却不像非洲;不是欧洲,却近似欧洲;是阿拉伯国家,又不同于其他阿拉伯国家。”
即便做足了功课,却不尽在意料之中。
第一站:卡萨布兰卡
“卡萨布兰卡”早已是浪漫的代言词。很多人不知摩洛哥,不知拉巴特,不知它在非洲,却对这座恋恋白色之城,有着无限憧憬和想象。
印象里,卡萨布兰卡就是一部电影、一首歌、一个时代的浪漫,一代人对英格丽特·褒曼和亨弗莱·鲍嘉的旧日情怀。
因为拥有全国最大的国际机场,绝大多数人的摩洛哥之行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20多个小时的航行加转机,走出穆罕穆德五世机场,便暴露在了非洲的阳光下,领略起大西洋的风。
世界各地从不缺有故事的咖啡馆,但没有一个比得上Rick's Cafe。
只因为一部电影,卡萨成了人们心目中想象的浪漫之都,Rick's Cafe也成了最佳的怀旧之地。
如今70年过去了,那首As Time Goes By,依旧感动着无数走进这间咖啡厅的人。
1987年修建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坐落在卡萨布兰卡市区西北部,其中三分之一面积建在海上。
据说它缘于国王的一个梦,梦里国王接获了安拉的真言:“真主的宝座应建在水上。”
哈桑二世广场又称鸽子广场,成百上千只鸽子在此巡游和觅食,满场飞奔的孩子们在和鸽子戏谑玩耍。
不远处,威严耸立的法式教堂和绿树掩映下的阿拉伯清真寺交相辉映,不同的文化同时存在于广场之上。
第二站:拉巴特
摩洛哥首都拉巴特,四季常青,海边空气清新,花草树木繁茂。
在1195年,Almohad王朝计划在拉巴特建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可方案未实施完毕,发起者便去世了,清真寺停工变成了哈桑塔。
80米的宣礼塔只实现了44米,却丝毫不影响它的壮丽与大气。如今它依然屹立于此,傲视着整个广场。哈桑塔见证了摩洛哥国家的独立。

前国王哈桑二世的父亲,穆罕默德五世的陵墓 ,也位于拉巴特市中心。
墓室内两侧分列为哈桑二世及其弟阿卜杜拉亲王墓,并建有陈列馆,藏有阿拉维王朝历代君主画像和五世遗物及其统治时期的历史资料与文献。

舍拉废墟为舍拉古城和摩洛哥梅里尼德王朝时期皇家陵寝遗址。今早的浓雾一直没有散去,独自走在这900年前的古镇中,四周充满着神秘感。

1775年,舍拉在一场以里斯本为震中的大地震里被夷为废墟,如今树木丛生,是大量鹳类的栖息处。
废墟遗址上古罗马时期的台地园、凯旋门、元老院、论坛、法院、公共浴池等建筑群落依稀可见。

第三站:艾西拉
艾西拉有一段繁杂的历史。
公元前1500年它是腓尼基人的贸易基地,大航海时代又被葡萄牙人占领,19世纪变成了海盗基地,还遭遇过奥地利的报复性轰炸。

如今,艾西拉却只是一座迷人的旅游城市。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座人不多,小巧,色彩鲜丽的小镇。

小镇远离城市喧嚣,朴实而又安静。墙壁上画满了彩绘,到处是别致的艺术装饰。
这里物价较低,民风淳朴恬淡,人们都微笑着点头,用简单的英语向我们问候,表示欢迎。

深受地中海文化影响的艾西拉,总会以深浅不同的蓝色为基色。

摩洛哥女孩很喜欢的“纹身”,其实是一种手绘艺术。

如果你帮这里的朋友拍照,他们还会找你要Facebook传照片。

第四站:蓝色小镇舍夫沙万
蓝城舍夫沙万,像是一个童话世界。
它的蓝白很凌乱,很低调,很随和。把房子刷成蓝色是家家户户的习惯和传统,隔一段时间粉刷一次。

买到什么涂料就刷什么颜色,色彩的层次没有规律可循,蓝白的比例也没有固定的模式。
整座城蓝得很随性。天蓝、宝蓝、粉蓝、钻蓝、幽蓝、湖蓝、蒂芙尼蓝……甚至还有淡淡的紫和绿。

当年,回教徒跟犹太难民为躲避格拉纳达迫害而逃到舍夫沙万,从此开始这里的繁荣。
小巷里追逐的孩子,门外打盹的老人,清晨和傍晚的诵经声…这座建于1471年的小小山城,如今安静地坐落在里夫山的山谷之中。

每个转角,每条巷道,总有一扇门吸引着你往里走,它们往往半掩着,或者兀自地打开,每扇背后都是个奇妙世界。
蓝色虽然代表忧郁和宁静,但在舍夫沙万的时光却是兴奋的,宛如坠入了蓝色的染缸,心花怒放。

这里还是猫咪的世界。无处不在的猫似乎和人一样,都感染了蓝色调的特质,少了些热情,安静悠哉,步调缓慢。
不管发生什么,他们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打盹。

第五站:摩北“小白鸽”德土安
位于摩洛哥北方的德土安,是摩洛哥在地中海的两个港口之一。距离直布罗陀海峡只有几公里,跨过海峡就是西班牙。
西班牙统治摩洛哥北部期间,它曾是西班牙保护国的首都。

这历史悠久的古城约建于公元前3世纪,罗马和腓尼基的文物都在其城内发现。

15世纪,它由从西班牙退回摩洛哥的安达卢西亚摩尔人重建,因而呈现出西班牙南部摩尔人的风格。

第六站:梅克内斯
建于11世纪的梅克内斯,是与马拉喀什、菲斯、拉巴特齐名的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
除了古城本身,通往梅克内斯的路途也美得超乎想象。伏线优美的草甸山丘连绵不绝,仿佛行走画中。

梅克内斯的中心是摩洛哥最大的城门,曼苏尔大门。
它为炫耀伊斯梅尔丰功伟绩而建,极尽奢华,繁复交织的花纹衬以“伊斯兰绿”的多叶式拱门,还镌刻着阿拉伯经文。
马赛克镶嵌画的技艺对工匠要求很高,每个1.5×1.5cm左右的马赛克片要经过切片、打磨、着色、拼接,再贴附到这10几米的墙面上。

穆莱·伊斯梅尔是位强势的国君,他骁勇善战,收复了被占领的各地,统一了摩洛哥,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外交。
他统治时期的摩洛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伊斯梅尔嗜马如命。他在王宫里养了500匹骏马,每天都去马厩巡视,还建造了大型的马厩和粮仓。
据说粮仓里的粮足足够御马吃15年,马厩外水池储备的水,也够它们饮一年。御马的生活条件,甚至远超那些为修建皇城的奴隶。

沃吕比利斯古城建于公元前3世纪,且一直是罗马帝国的前哨城市。
古城里的街道、居民住房、油磨房、公共浴室、市场等都依然清晰可见,还有许多镶嵌式的壁画、精美的马赛克地面。
可惜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将它变成了废墟,否则,沃吕比利斯可能会是当今保留最为完好的一处罗马遗迹。

公元793年,摩洛哥阿拉伯化的第一个王朝,伊德里斯王朝的奠基人,穆莱·伊德里斯一世,死后葬在距梅克内斯25公里外的小城。
为纪念这名传道的圣人,小城后来改名为穆莱·伊德里斯,称为圣城。

第七站:感受千年迷城菲斯
菲斯是摩洛哥最古老和最传奇的城市,是一千多年来,宗教、文化与艺术中心。
走进菲斯千年古城,不可能不迷路。即使手握指南针,怀揣地图,也还是难以逃脱把自己弄丢的命运。

据说它有12000多条狭窄曲折的小巷,9000多家店铺,与数万间民房交织,构成迷阵。
与毛驴擦肩而过,闻着皮革染坊的臭味、看着五光十色的店铺,耳边传来铜器铺里叮叮当当的声音….

古城有7道门,但人们还是选择从镶嵌满了蓝色马赛克瓷砖的布日卢蓝门进入。
菲斯是摩洛哥著名的手工业城,各种传统手工艺在此传承、发扬,在古城中按照千年的习惯合理分布着。

皮革店、铜器广场、染布坊、石匠铺、地毯、画室、菲斯蓝陶器、马赛克……应有尽有。
皮革染坊,从上往下看犹如蜂巢一般,据说这个染坊沿用了上百年,最近翻新过一次。

这样的时光,菲斯人已经过了一千多年,这座城是活着的天方夜谭。

菲斯古城没有汽车,毛驴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古城穿街过巷,犹如一次时空与历史的穿越。

阿布伊南神学院,是苏丹阿布伊南在位期间建立的最好的神学院,也是唯一一座有宣礼塔的神学院。
整座建筑装饰十分精致,屋檐墙壁上的石刻雕花和木头雕刻美丽繁复,是菲斯传统精致手工艺的体现。

即使在伊斯兰教真正的发源地中东,也不可能看到真正属于那个神话时代的城市遗迹,菲斯的时间指针却仿佛停止在了千年以前。
而卡拉鲁因清真寺便是古城的心脏,也是目前仍然在运转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但只允许穆斯林入内。

菲斯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就在于陶瓷和马赛克砖。

操作间的分工井然有序,设计图案的人,旁边就坐着用油彩勾勒图案的画工。

不远处的工匠将烧制好的瓷砖,用凿子敲成各种形状的马赛克。

而地上散落着各种未拼接好的马赛克图案。

现代的菲斯人,甚至整个摩洛哥,都依然遵循着这些古老的传承。

皇宫大门的花纹图案,也是这样一锤一锤敲出来的。

菲斯还保留着原始的手工纺织工艺。

老城里的水果铺,老板用一条挂钩出入店铺。

外墙陈旧的古城,不走进去,永远无法知晓它内里的奢华。

在山顶看着硕大的怀旧黄城,最壮观的却是千家万户密密麻麻的卫星锅盖,千年未变的古城上方,跳动着一颗颗追逐外界的心。


第八站:非洲“小瑞士”伊夫兰
伊夫兰的冬天白雪皑皑,有丰富的滑雪项目,小屋也多为阿尔卑斯式斜顶,因而被称作非洲"小瑞士"。
与北非干燥炎热的印象不同,郁郁葱葱的松树和橡树,使伊夫兰小镇内洋溢着勃勃生机。
夏季避暑,冬季滑雪。对于摩洛哥人来说,想领略欧洲风情,足不出国便可领略冰火交融的自然奇景。

第九站:一个人的撒哈拉
牵着骆驼的阿拉伯商人,走进一望无际的黄沙,远处是连绵不断的沙丘。这是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给人们的最初印象。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在这无边的不毛之地,这上帝都不愿播撒种子的荒漠,三毛却找到了生命的原色和永恒的爱情。

三毛笔下与荷西那温馨浪漫的撒哈拉,是人们的第二个印象。

从梅尔祖卡骑骆驼或乘越野车,最容易进入撒哈拉。

夜晚,银河仿佛触手可及。夜空之广褒,星空之壮美,沙漠之寂静,安抚了白天因烈日而烦躁的心情。
梅尔祖卡的星空,美得让人如痴如醉。

第十站:托德拉峡谷,摩洛哥生命之谷
托德拉峡谷两边是高耸的悬崖,谷底有源于雪山的绵绵流水。水量方及脚踝,流速很温柔,千百万年下来却侵蚀出如此深谷。
托德拉在当地是生命之意,正是因为这里一年四季都不会断流。

许多附近的居民会到此游玩。妇女们带着小孩在崖边铺上彩色的毯子,拿着手鼓围坐,欢快地唱歌,男人们则坐在一旁聊天。

有的小孩干脆跑到水中嬉戏,乐而忘返。

第十一站:电影之都瓦尔扎扎特
阿特拉斯(Atlas)山脉是非洲最长的褶皱断裂山地,呈南北向横跨整个摩洛哥,它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将广袤的撒哈拉沙漠与海洋截然分开。

主峰Toubkal山,海拔4177米,是非洲北部的最高峰,也是通往撒哈拉沙漠的必经之路。
沿途风光也算得上是一场视觉盛宴,山势起伏连绵,地貌多变,恢弘壮观。

开始是绿色的农田草甸,接着峰回路转,变成九曲十八弯的大峡谷。
睡一觉醒来,你会发现自己又身处电影场景里荒无人烟的火星地表,却不想忽然间,一大片绿色的棕榈林衬托着红色民居撞入眼帘。
荒无人烟的孤寂,可以秒变郁郁葱葱的绿洲。

有着“非洲电影之都” 称号的瓦尔扎扎特,自然有拍摄基地和影棚,每个场景都标注着拍摄过哪些电影。
场景都是用纸板、木板和模具搭建的,厚重的石墙其实是很薄的木板,巨大的柱子是塑料的。

瓦尔扎扎特小镇不大,只有一条主街,无论酒店还是民宅也都是统一的颜色。
大多数人把它作为进入撒哈拉的前站休整,游客不多,但据说有好莱坞大片拍摄的时候,经常能看到大明星在此出入。

走进当地居民家里,他还会热情地招呼你喝上一壶摩洛哥薄荷茶。

第十二站:马拉喀什,梦想照进现实
四大皇城之一马拉喀什,位于摩洛哥西南部,坐落在阿特拉斯山脚下。
古往今来,它都是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队贸易路线的起点,也是东去大阿特拉斯山的山峡、河谷、撒哈拉沙漠的一扇大门。

这座沙漠之城海纳百川,来自四方阿拉伯籍、柏柏尔籍、犹太籍商人,以及从北部南下的欧洲籍商人,都曾汇集于此。
多种文化和信仰,在这块土地上交汇,并衍生出今天属于这座城市的独特传奇和神秘个性。

看一座城,最好就是从麦地那开始,那是各个城市的线索和重点。
麦地那的意思就是老城,旧城。它保留着当地最传统,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传统工艺、历史古迹…

手工皮鞋的、服饰、香料、瓷盘、铜器…各类商铺看得人眼花缭乱。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颜色多而鲜艳。

走出麦地那,来到德吉玛·艾尔法纳广场,尽头就是库图比亚清真寺,高高的宣礼塔在城市的任何角落都能看到。
跟其他摩洛哥清真寺一样,这里只有穆斯林能进入。

巨大的露天广场上,伊斯兰教的宣礼声召唤信徒祷告每天五次响起,千年不变,无数虔诚的信徒面向太阳升起的麦加的方向做祷告。

但不远处的麦地那商铺,也渐渐充斥着便宜的运动鞋,廉价的足球衣,移动电话和房顶的卫星天线。

白天的马拉喀什炙热无比,气温飙到44度,嘴里仿佛能喷火,从9点开始就不得不躲着太阳的直射。

马拉喀什的日日夜夜,每天从宁静到喧嚣,就这样在千年中反复上演。

有人说,如果广场不存在,马拉喀什就什么都没了。
烟雾缭绕中,卖烧烤的、卖工艺品的、变戏法的、讲故事的、演奏乐器的、耍蛇耍猴的、画汉娜图的、卖牙齿的…
好像全世界的买卖都集中到了这里,一起上演真正属于小市民的人间词话。

1919年,法国艺术家雅克·马约尔对马拉喀什一见钟情,定居下来后,耗尽余生设计建造了马约尔花园。
他从世界各地搜罗各种植物,建造了仙人掌园、藤蔓长廊、莲花池塘、竹林小径…这便是传说中二十世纪最神秘的花园之一。

花园最出彩的是色彩和光影的设计,每扇门,每面墙,每个转角都可以有创意,充满着童话般的色彩。
1980年,时装大师伊夫·圣罗兰在马拉喀什发现了马约尔花园,立即钟情于它,并买下了作为私人花园,每年春天都居住于此。

后来,马约尔花园还建了一栋圣罗兰的纪念馆,长久收藏并展出伊夫·圣罗兰生前的衣物、用品、设计手稿等。

离开马拉喀什前往索维拉的路上,你会看到奇怪的羊上树。


第十三站:索维拉,大西洋海岸的风
如果问了解摩洛哥朋友哪里最值得去,他肯定毫不犹豫的回答:索维拉。

到了索维拉,你会看到巴巴里海盗在海边建造的石制堡垒,用于监视前来偷窃食糖的英国舰队。

迎面吹来的是带着些许鱼腥味道的海风,远处沿路是海鲜市场,每个小贩面前都是小小一摊新鲜的海货,卖光就收工回家。

而海港边停靠着无数钴蓝色的小木船,一排排,安安静静的,还有水手在给渔船重新着色。

游客们买到大西洋的蓝龙虾,兴奋的合影,这种蓝龙直接烧来吃的口味是最鲜美的。

从海港折回,转身步入老城区。除了随处可见的纪念品商店,这里多了一股艺术气息,随处可见当地艺术家的创作。

第十四站:马扎甘葡萄牙城
卡萨布兰卡西南处的马扎甘军事要塞,是葡萄牙人16世纪早期在大西洋海岸修筑的殖民地,1769年,被摩洛哥人夺取。

这里保留下来的葡萄牙式建筑包括水塔和圣母升天教堂,带有晚期哥特式建筑的曼奴埃尔风格。

葡萄牙城是葡萄牙探险者通往印度途中在西部非洲建立的早期殖民地之一,是欧洲与摩洛哥文化相互影响交流和融会的例证。

如今许多现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壮观的赛马场、美丽的沙滩、别具一格的别墅区,多座星级宾馆等。
但它至今,还完好无损地保存着葡萄牙人建造的城墙、堡垒、储水池……

摩洛哥美食篇
这里是传说中的“撸串”圣地,广场上冲天的浓烟和喷香的烧烤档实在很具诱惑力。

塔吉(tajine),是庆典的必备料理。传统烹调食物的器皿,可使菜肴不失风味,焖煮鸡、牛、羊或海鲜,都可称为塔吉。

把摩洛哥香料及肉类放入此器皿慢烩数小时,至入口即化的程度,就着实而不硬,软却不松的pita饼沾挟食用,暖呼呼的一下就吃饱了。

库次库次(cous cous)是将北非的米食─粗粒小麦粉,用以鸡汁蒸熟后轻敷陈年奶油再蒸,反复三次。
鸡汁的甜、奶油的香郁都入渗后,将各式肉类、蔬果、汤汁淋上,口味很受法国人欢迎,在法国就有许多由摩洛哥人开的库次库次专卖店。

沙漠里生长的仙人掌长出的果实分外甜。

干果是这里的特产,每个商家都摆着国王的照片,如果国王亲临过铺面,那照片就更显得珍贵了。

▽
图文 - 刘世辉
器材 - Nikon
特别鸣谢
《北非花园——摩洛哥》
作者邓嘉先生
为我带来难忘的摩洛哥旅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