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的温度:从“格物”二字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

 爬虫爱书 2018-09-07

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很早之前就把一些儒家文化的名词背得滚瓜烂熟,比如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等等,但只是把这些词汇挂在嘴边上,跟真的深入理解他们,还是差得很远,而如果做不到后者,其实往往对于中国文化就还没有入门,也无法理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四个字是真实存在的,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汉字的温度:从“格物”二字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

所谓的“儒家八目”,所谓的“内圣外王”,其实都是从“格物”开始的,但什么才是格物呢?这个词听起来很熟悉,但细致起来,却很少有人能讲得清楚。就像王阳明据说的“良知”一样,现在很多人为了附庸风雅,显示自己有口味和档次,都愿意把阳明心理挂在嘴边,都说要致良知,但究竟什么是良知,就众说纷纭了。

我对于“格物”这两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汉字,其实就是长年处于这种朦胧的状态。直到我遇到自己的国学老师,在他的启发与引导下,开始真的深入到字学里去研究,才逐渐了解到这里每个字的含义,也才体会到中国文化之深之美。

汉字的温度:从“格物”二字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

要认识“格物”这两个字,主要的困难是在“格”字上,当初王阳明也是因为对这个字的理解有偏差,才傻傻地在自家后院格了那么多天竹子。而要了解这些字的含义,尤其是经典上的很多字的含义,都需要究其本源的意义,这就需要查询对于中国汉字本义研究和记载得最透彻的,也是古代版的“新华字典”--《说文解字》。

在《说文解字》里,对“格”字的解释说得很清楚:“木长皃”(通“貌”),或叫“枝长皃”,字面上讲就是发现一棵树上比较长的那根枝条的样子,引申意就是发现事物的出众之处以及运行的规律和发展的趋势。

汉字的温度:从“格物”二字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

而什么叫“物”呢?其实也就是我们据说的“万事万物”的意思,其实早在周代,尹喜就曾说过:“凡有貌相声色者,皆物也”。这位尹喜可不是普通人,他就是函谷关的关令,让老子写《道德经》的那位,因此也应该算是《道德经》的共同作者或者说出版人,传说他后来也辞官不做,追随老子去了,成为道家隐仙派的始祖。而尹喜对于“物”这个概念的定义,其说法被记录于《列子》一书中。

于是,“格物”其实也就是发现事物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意思。从这点上讲,科学也是格物之学,像门捷列夫发明元素周期表,就是典型的格物。当年,复旦大学的前身震旦大学成立时,就有两个科系,分别叫“格物”和“致知”,而西方科学在晚清大规模传入中国时,早期也被称为“格致之学”,取的就是“格物、致知”之意,看来那时的文化界无论对于格物还是科学,都是有很深入的认识的。

汉字的温度:从“格物”二字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

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如何格物呢?这就要一门深入地去做了,先找好一个“物”,也就是一个相关领域,一门相关学问,然后一门深入地用心去“格”,也就是去钻研和学习。

那么,都有哪些物值得去格呢?这里有两个角度去思考。一个是之前曾经听一位国学大家讲过,究竟什么叫“国学”?它包含哪些内容?他解释到,所谓国学,从表层来看,有四个部分,即国文(诗文史等)、国艺(琴棋书画等)、国术(武术)、国医(中医)。也就是说,这四部分所涵盖的那些具体的领域就是“物”。当然这四大领域还只是表面的,相当于中华文化这棵大树的枝叶与花朵,而树根则是经学,能够研究经学的便是儒、道、释三家,因此,虽说要从格物开始,但如果之后不进入经学的学习,那还只是把所学到的东西当成一门手术和兴趣而已,在中国文化这座宝库面前,仅仅只是入门,其实还没有真正进阶,没有登堂入室。

汉字的温度:从“格物”二字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

而另一个思考的角度是:《易经系辞传》里讲:“《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也就是说要想成为圣人,有四种主要的方法:察言、观变、制器、卜占。这里的察言,指的是研究人性;观变是指研究天文和地理的运动变化规律;制器,便是当今社会非常热门的词汇“工匠精神”;卜占,就是预测,简单讲就是算卦了。所以,从这四个领域进入,也是可以通达圣人之道的,因此也算是格物了。

因此,从这些领域进入,开始格物,之后才能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也才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正是对于“格物”这两个字含义的穷究,才让我对于中国文化的学习开始摸着门道,也才领略到其深遂之处。

汉字的温度:从“格物”二字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


带领你一起体会生命的美好、趣味与庄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