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中医临床针灸选穴思路

 图书 馆员 2018-09-08
老中医临床针灸选穴思路,太实用了,必须收藏!

本文是一篇条理非常明确的好文章,介绍了贺普仁贺老在临床中先选择治疗方法,再选择治疗穴位的整套思路,简洁、明了,可谓又一篇的“真传就是一张纸”了。

选法思路

一、普通选法

外感——拔罐

瘀血——放血

里寒——艾灸

顽固疾患——火针

强壮者——针刺

二、灵活运用三通法

针灸三通法即微通法、温通法、强通法,是贺老经过50余年的理论探讨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而提出的针灸学术思想。微通法是以毫针疗法为代表,温通法是以火针疗法为代表,强通法的典型方法是放血疗法。

三通法较好地阐明了针灸的作用机制,“病多气滞、法用三通”的针灸学术思想是三通法的立论依据。

谢新才跟师以来运用三通法于临床,确有比较理想的疗效。现在其在临床上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已确立了一套自己较熟用的三通法方案,有执简驭繁的妙处,即:

1.微通——毫针——内伤

一般的内伤疾患,如脏腑功能失调、气滞等,即用毫针通调为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温通——火针——顽疾

对于顽固性疾患,如骨质增生、中风后遗症、面瘫后期等,多加用火针疗法以温通之,其效果才能较为理想。火针也有强通的意思。

当然对于阳虚外寒明显者,也用艾灸或红外线照射以温通。

3.强通——拔罐——外感

而对于外感类疾病,如感冒、痹证,或内虚易外感者,多用拔罐法以祛风邪等强通。

当然,对于瘀血明显者,如静脉曲张等,也用放血疗法以强通。

选穴思路

大凡临床疗效较好的医家都是灵活地运用腧穴,合理配穴,而不是受某穴治某病的局限而墨守成方,呆板地配穴。

虽然前人对于腧穴的功能及临床应用积累了很多宝贵丰富的经验,但是如果我们不去研究腧穴的功能,不掌握腧穴的特性只是机械地照搬,死记某穴治某病,某病取某几个穴,孤立地认识疾病,就会使我们在临床上受到限制。

特别是遇到复杂的疑难病证往往会束手无策,即便是治疗也是取穴不清,治疗不明,病轻不知何因,病重不知何故。

贺老在临证治疗中,取穴方法非常灵活,一般以循经取穴为基础,但决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严格按照经络学说来辨证,分析疾病是属于哪一经或哪几经。

一、循经取穴

在众多的穴位中,如何进行选穴是比较关键而又有一定难度的,贺老一般以循经取穴为基础。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按照经络学说来辨证,分析疾病是属于哪一经或哪几经。

清代的《琼瑶神书》中说:“医人针灸,不知何经受病,妄行取穴”是针灸疗效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针灸选穴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要按受病部位来分析病位在何经。

对此早在《标幽赋》中就有“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之说。明代张三锡在《经络考》序中也指出:“脏腑阴阳,各有其经……明其部以定经,循其流以寻源,舍此而欲知病之所在,犹适燕而北行,岂不愈劳愈远哉。”

这实际也是强调针灸治病必须按病变部位来分析,才能顺藤摸瓜,选出正确的穴位,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这是循经取穴的基本原则。

二、随症选穴

针对某一主要症状取穴称之为随症选穴。关于随症选穴的理解,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来选取穴位,既要考虑病所与经络的联系,又要根据经络、脏腑的理论酌情选用治疗病因的穴位,此时的选穴就要注重辨证取穴与辨经取穴相结合。

二是根据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来选取穴位。实际上针灸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对症取穴大多见于特定穴中,其中五输穴最为突出,从贺老的治疗中可以看出,相当多的穴位属于特定穴的范畴,因此深入细致地研究特定穴的应用对提高针灸疗效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性能选穴

补气:太渊、气海、百会、膻中;

补血:血海、膈俞、中脘、绝骨;

滋阴:三阴交、阴郄、太溪、照海;

壮阳:命门、关元、太溪、肾俞;

疏肝:丘墟、太冲、内关、期门、蠡沟;

健脾:太白、建里、章门、脾俞;

解表:合谷、外关、大椎、(五输)经穴;

祛风:风字穴位;

温里:荥穴、壮阳穴;

通行穴:支沟、手三里、天枢、曲池、三焦俞、条口、环跳、归来;

利水:太溪、四渎、三阴交、阴陵泉、水分、水沟、水道;

祛痰:络穴,邪随络穴而出;

镇静安神:神字穴;

升举穴:百会、冲字穴,加补气穴;

活血祛瘀:郄穴,局部放血,补血穴;

醒脑开窍:人中、井穴、四神聪、会阴、百会、内关;

退热:大椎、膏肓俞、阴郄、劳宫、尺泽、耳尖放血、曲池、清冷渊;

治汗穴:合谷、复溜、阴郄、尺泽、气海、劳宫;

扶正祛邪:原络配穴。

四、部位选穴

半身:听宫;

上半身:合谷;

下半身:太冲、环跳;

头顶:太冲、涌泉、合谷;

头两侧:足临泣、外关、中渚;

枕部:至阴、后溪、长强;

前额:解溪、丰隆、合谷;

面部:合谷、冲阳、气冲、条口;

眉棱骨:肝俞;

目:肝俞、臂臑、养老、光明、目窗、风池、行间;

鼻:通天、列缺、上星、孔最、肺俞、膻中;

口唇:脾俞、太白、丰隆;

牙齿:太溪、曲池、合谷、偏历;

舌头:通里、照海、风府、哑门、滑肉门;

耳朵:太溪、外关、悬钟;

颈项:列缺、支正、昆仑;

咽喉:通里、照海;

肩:条口;

肘:冲阳;

手:大椎、中脘;

脊柱:后溪、人中、大钟;

背:合谷、养老;

胸部:内关、足临泣、梁丘、太渊、孔最、大陵;

乳房:足临泣、梁丘、内关、肩井、少泽;

胃口:内庭;

胁部:丘墟透照海;

胁下:内关;

胃脘:足三里、梁丘、丰隆;

腹部:支沟、手三里、三阴交、足临泣;

少腹:蠡沟;

腰部:委中、太溪、合阳;

前阴:大敦、水泉;

后阴:承山、二白;

大腿:腰阳关、秩边、环跳;

腿部:风府、腰夹脊;

脚底:关元、气海、命门、肾俞;

脚趾:百会、中脘、章门;

腋窝:内关、蠡沟。

五、病因选穴

举例如下:

外感:合谷、外关、大椎;

内伤:伤食——足三里、天枢;

外伤:局部放血、循经郄穴。

总之,选穴思路是多方面的,需要基础知识全面,才能灵活运用。

还可以考虑时间(子午流注)、体质、辨证、经验、现代医学认识等来选穴,依据上述思路,按君臣佐使组合成处方,才能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贺老认为,现在年轻中医在临床中存在的问题是穴位使用太多、不专,治疗的重点不突出,所以临床效果欠佳。另一方面重视文献不够,就如同木匠工具不齐全,是不可能做好手艺的。

他认为研究腧穴可以从五方面进行:①位置变异,②功能作用,③穴位的配伍,④针刺的深浅,⑤手法的不同。要取得好的疗效,就必须全面考虑这五方面。

记住膻中穴,心脏急救就变简单了
CPR的起因
心肺复苏术-CPR (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是现场急救的技术,如果在患者倒地后四分钟之内进行CPR;八分钟内做高级心脏救护术(ACLS),则患者救活率高达43%,所以需要落实人人皆会CPR,以建立完善的紧紧急医疗救护网,挽救更多的生命。
CPR的历史
近代CPR技术是在1950年代晚期到1960年代早期这段时间发展出来的。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式则是由James Elam医师和Peter Safar医师所发展出来。虽然口对口人工呼吸早在许多典籍中已有记载(通常是用来帮助失去呼吸的新生儿),但是在1950年代以前,人工呼吸法并未被广为使用。 1960年代早期,Jude医师,Kouwenhoven医师和Knickerbocker医师三人发现胸腔压缩可以达到小量的人工循环。几年后,CPR结合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腔按压,成为今日CPR流程的雏形。
CPR的步骤
第一步:检查意识
靠近其耳朵大声喊:“你怎么了?”,轻拍或摇其肩膀。若确定已无意识,拨打120报案(免费公益电话),同时到患者身旁。
第二步:若不清醒,立刻高声呼救,拨打120叫救护车。
第三步:畅通呼吸道
若伤患面部朝下,这时施救者必须以一手固定其后颈,一手放其臀部外侧,平稳地翻身(头颈背成一直线)成仰卧状。为避免颈椎受伤,尽量让伤患躺在坚实平坦的表面,不要躺在松软的地方,否则不利急救。
第四步:检查呼吸
35秒钟,耳朵靠近伤患口鼻,看(胸部起伏)、听、感觉(呼气)呼吸。
若无呼吸,维持其头部后仰,轻捏其鼻孔,连吹两口气。每次吹1.52秒,吹气后打开鼻孔泄气,待胸部落下,再吹第二口气。
第五步:检查脉博
510秒钟,食、中两指在伤患颈中线(男性喉结处)向外侧约1.52公分压按颈动脉。若有脉博,无呼吸,则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每五秒吹一口气(1分钟吹12口气)后再检查脉博5秒钟。
若无脉博,则进行胸外按摩。由伤患腹部的肋骨下缘,往上滑动至肋骨与胸骨交会的心窝,用食、中二指并拢置于心窝上方的胸骨上,另一手掌根紧靠食指旁,置于胸骨中线上,此即按摩位置。食、中二指移开,此掌重叠于另一手掌上方。两手十指互扣并翘起,只用掌根压其胸骨。以每分钟80100下的速度连续按摩15次,接着2次“口对口人工呼吸”。保持呼吸道畅通,采侧卧姿势,尽速送医。
根据美国心脏医学会公布最新版心肺复苏术,CPR变简单了:只要在两乳中间、双掌扣迭(shan)中穴】、每分钟按压100下,持续至救护人员抵达,即可达到急救效果,不但没有口对口、口对鼻吹气的忌讳,且简单易记,医师呼吁应以此为基础推广全民CPR。潜意识点穴提示:依据2008.3.21美国心脏医学会公布新修改CPR准则,已废除口对口、口对鼻吹气,一般民众只要徒手CPR即可能救人一命。
在美国因CPR的普及,美国西雅图统计突然猝死病人,在急救后51%存活,其中11%可以健康出院;而在美国芝加哥机场,以停机室持续播放CPR教学,统计急救成功率达23%、其中56%可以健康出院。但在台湾地区急救成功率却偏低,即使在台北市只有8.4%,而在其它地区仅12%。
探讨台湾急救成功率偏低原因,认为过去国人忌讳对猝倒的亲友或陌生人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加上心肺复苏术不易记,因而国人遇到周遭有人猝倒,最多是打台湾119(北京120)叫救护车;如果病人是因为心脏病发停止心跳,只要46分钟就会造成脑部或是其它器官缺氧,即使有幸救活了也可能留下后遗症。
既然美国心脏医学会公布新的准则已变更为:“按压两乳中心(shan)中穴】,每分钟100下”,不但没有卫生疑虑,又简单好记,要推广全民CPR就更容易了。








老中医临床针灸选穴思路,太实用了,必须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